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奇洛基回首,耿耿海昏孤燈;麟趾足赤,煌煌大漢氣象。
2011年開始發掘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侯國遺址。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內涵豐富,堪稱一部反映漢代鼎盛時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書。
2023年12月29日,展覽「相遇海昏侯——西漢劉賀墓精品文物展」在上海閔行區博物館開幕。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由閔行博物館與南昌漢代海昏侯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呈現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110件文物,包括透雕龍鳳虎紋玉佩、龜鈕無字玉印、褭蹏金、麟趾金、雁魚形銅燈等精美文物。據悉,這也是海昏侯文物第一次來到上海。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漢代海昏侯國遺址
漢承秦制,郡國並列。除郡縣制外,西漢並列封國制。列侯封地稱為國,金印紫綬,有封邑、設家吏、食租稅。海昏侯國範圍大致包括今天南昌市新建區北部、永修縣、武寧縣、靖安縣、安義縣、奉新縣,以及被湖水淹沒的今鄱陽湖西南部。侯國都城位於今南昌市新建區北部。
2011年開始發掘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位於都城紫金城外西南角墎墩山,呈梯形,面積約四萬六千平方米。四周繞以園墻,東、北兩側設門,門外有門闕建築。內有完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園內以海昏侯劉賀墓(M1)和夫人墓(M2)為中心,另有7座祔葬墓(M3-M9)、1座車馬坑(K1)、多口水井,多處高等級禮制建築基址和祭祀設施。
考古學者認為,作為遺址最核心的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不僅是目前中國考古發掘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以「漢制」為代表的列侯標本墓,而且也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現的唯一帶有真車馬陪葬坑的墓葬。
展廳中的多媒體,講述劉賀墓的結構
考古人員在車馬坑中清理馬車車輪(資料圖)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分為「豫章海昏」和「王侯威儀」兩部份。第一部份主要講述海昏侯國以及初代海昏侯劉賀那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的傳奇人生經歷,第二部份則依托劉賀墓的出土文物,著重描繪漢代王侯貴族生活,以物言事,表現劉賀本人的生活狀態、風雅意趣與精神追求。
展廳入口
大堂的「駟馬安車」
展廳現場,與馬車相關的文物
在博物館大堂,擺放了一輛「駟馬安車」裝置,以彰顯「劉賀墓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現的唯一一座帶有真車實馬陪葬坑的漢墓」;相對應的展廳裏,則有一組與馬車相關的文物,講述侯王出行的故事。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為了營造更濃郁的觀展氛圍,此次展覽以半實景的形式與觀眾見面,展廳內部將對漢代侯門生活進行概念化創作,力爭讓觀展體驗接近於在漢代貴族之家中行走。
龜紐無字玉印
展覽現場,奏章木牘
展廳開端,除了能見到關於海昏侯生平足跡的介紹外,還可以在展櫃內看到龜紐無字玉印與奏章木牘。其中,龜紐無字玉印,方形印身,龜紐,印面無字。無字玉印在漢代諸侯王墓中常見,滿城漢墓、南越王墓均有出土。除此枚玉印外,劉賀墓還出土了「劉賀」玉印和「大劉記印」兩枚玉印。而展出的奏章木牘則是剛被修復後的文物。閔行博物館宣教科主任徐迪表示,「劉賀墓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簡,這枚‘臣賀’奏章木牘是剛剛被修復好就被帶來閔行博物館進行首展了,上面可以辨認出’帝陛下臣賀昧死再拜謹使陪臣行家丞事仆臣饒居奉元康’等文字。」
展覽現場,透雕龍鳳虎紋韘形玉佩
透雕龍鳳虎紋韘(shè)形玉佩,材質為和田白玉,有灰沁。片狀,鏤空淺浮雕。韘體中孔圓大,中間再起一棱並於頂部出尖,兩削斜肩,刻卷雲紋。邊緣出廓,右側為直貫而上的螭虎和鳳鳥,左側是蜿蜒的神龍,張口含珠,上額向後微卷。左右兩側相互配合,形成一種動感美。韘形佩造型靈動,纖巧玲瓏,清逸脫俗。
螭紋玉劍格
螭(chī)紋玉劍格,器物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正面飾高浮雕螭紋,梯形頭,尾長而蜷曲,身呈 S 形,造型靈動。劉賀墓玉劍格20多件,有和田玉、瑪瑙、灰巖、輝巖石等材質,兩面多琢獸面紋、螭紋。穿孔有長方形、橢圓形和菱形等,孔中留有制作時的管鉆痕和線鋸拉絲痕。
玉劍璏
玉劍璏(zhì)屬玉劍飾的一種。所謂玉劍飾,即鑲嵌在劍柄、鞘上,用作裝飾的玉質附件之統稱,通常以劍首、劍格、劍璏和劍珌為一組。一般劍首鑲嵌在劍柄之首端;劍格置於劍鞘與劍柄交界之處;劍璏固定在劍鞘上,供穿系革帶以連結腰間的器物,劍珌則是嵌於劍鞘末端的裝飾品。
侯國府中的金、燈、爐等文物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多金王朝。西漢視黃金為上幣,除繼續使用前朝餅形金、楚金鈑外,還仿鑄餅形金、新鑄褭蹏金、麟趾金、金鈑。皇帝頒賞功臣,動輒賜金上萬。
而海昏侯劉賀則「坐擁萬金」,據悉,劉賀墓出土黃金器物478件,有餅形金、褭蹏金、麟趾金、金鈑,合計115公斤;劉充國墓亦出土褭蹏金2件。這是迄今中國漢墓考古發現黃金數量最多的一次,見證西漢「黃金時代」。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展出部份劉賀隨葬於墓中的餅形金、褭蹏金、麟趾金等各種形制的黃金,組成了最為耀眼的展櫃。
展覽現場,餅金 海昏侯博物館藏
劉賀墓出土餅形金共385件,此次展出有20件,每枚重約250克,純度極高,經檢測達99%,甚為罕見,金餅呈不規則圓形,餅塊狀,厚緣,周邊凸起,中心內凹,大小厚薄不等,是漢代黃金冶煉技術的實物見證。
這些餅形金,即為酎金。漢宣帝元康三年,即公元前63年,劉賀被封為海昏侯,同時命其「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無權再向皇帝進獻酎金,這些金餅只能埋進墓葬。劉賀墓出土餅金是漢代高級貴族財富象征及酎金制度的實物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展覽現場,褭蹏金 海昏侯博物館藏
其中,褭(niǎo)蹏(tí)金又稱馬蹄金,始鑄於漢武帝時期,以其形模仿天馬的蹄趾而得名。劉賀墓的褭蹏金主要出土於墓室兩個空間,一是主槨室西室最北部放置榻的地方及榻的底部;二是內、外棺之間,主棺的頭廂部位及棺的南部。共出土48件,其中大褭蹏金17件,小褭蹏金31件。大、小褭蹏金其形相似,均為馬蹄狀,中空、斜壁,前壁高、後壁低,呈一斜面,底為較為規整的圓形。上部口沿外部周緣飾金絲掐成的一組紋飾,其下為幾圈橫向波紋,上口嵌琉璃面或玉面,通體拋光,十分華麗,底部鑄有或貼有上、中、下字。褭蹏金象征著祥瑞,主要被帝王用來賞賜那些效忠於皇室、有軍功的大臣。
劉賀作為漢代列侯,器不厭美,食不厭精。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其生前使用過的精美器物,盡顯貴族風範。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雁魚形銅燈、鎏金神獸形青銅虡、透雕龍鳳虎紋韘形玉佩、神龜載鶴形座青銅爐等,個個設計精妙,裝飾華美,代表著當時工藝的巔峰水準。
展廳現場,雁魚形銅燈 海昏侯博物館藏
據悉,雁魚形銅燈是一對,此次來上海的是其中的一座,還有一座則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裏展出。雁魚形銅燈由雁首銜魚、燈罩、燈盤(殘缺)、燈座四部份套合而成。整體造型奇特,作奇洛基回首銜魚佇立狀,雁體態寬肥,頸修長,身兩側鑄出羽翼,有短尾,雙足並立,掌有蹊。雁頸與雁體以子母口相接。魚身及雁頸、體腔均中空相通。燈盤圓形,直壁,淺腹,內有兩道直壁圈沿。燈以大雁頸脖為導煙管,將油脂燃燒產生的煙霧導融於大雁腹部水中而達到室內清潔。整器造型寫實、設計巧妙,技藝高超、保存較好,具有先進的環保理念,集美觀與實用一體,體現了漢代的美學理念和制造水平。
青銅缸燈
青銅缸燈,結構繁復,由器座、托盤、側面燈罩、頂部燈罩和弧形煙管組成。器座為球形腹鼎,獸蹄足,肩部兩側有弧形向上的出煙管。座上有一圓形托盤,盤底有一圓筒,可與底座相套。托盤內有一圓形燈盤,兩者之間有兩個可分離的弧形燈罩,移動燈罩,可擋風和調整光照方向。此燈利用虹吸原理,燈腹裝水,煙透過煙管到達腹中溶於水,防止了燃油燈對室內造成汙染,更利於照明之用。
缸燈是漢代出現的燈具,以其獨特的造型、多功能的用途和精湛的工藝,深得貴族豪門的喜愛。【廣雅·釋器】說「凡鐵之中空而受枘(rui,音銳)者,謂之缸」,即空管狀結構。缸燈常被設計成人、牛、鳳和雁魚等造型,巧妙利用形體本身的部份作為導煙管如人的手臂,牛的雙角,鳳、雁的頸部等。
五連枝青銅燈
五連枝青銅燈為組合燈具,通體鎏金,分為燈座、燈柱、燈枝和燈盤四部份,整器似樹形,燈體部份構造成樹枝狀,枝頂嵌有燈盤。燈座呈圓形,鏤空雕刻兩組動物型紋飾,形似龍紋。燈柱細圓,整體一節,底部呈喇叭狀與燈座相連。燈枝分上下兩層,每層從燈柱兩側對稱伸出橫向的S形曲枝,以榫卯結構和主桿相連。連枝燈的造型取材扶桑神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至漢代極為流行。這件連枝燈出土於主槨室西室南部,與博山爐配套使用,蘊含漢代盛行的「升仙」思想。
青銅博山爐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有10余件博山爐。其中,博山爐,因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作為焚香器具,將香料放在爐中燃燒,香氣從出煙口中裊裊升起,好似仙山雲氣繚繞,反映漢代人追求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觀念,是漢代人將精神信仰與生活實用結合的藝術創造之一。
神龜載鶴形座青銅爐
神龜載鶴形座青銅爐,爐子口,承接爐蓋,爐蓋不存,器略變形。腹弧形內收成近平底。底座為一昂首趴伏狀龜,上承一銜珠曲身展翅的鶴。爐腹飾一周寬凸帶,帶中間有一道弦紋,龜背中間有多個由兩道弦紋構成的菱形圖案。龜鶴齊齡,更是寓有同享高壽之意。仙鶴踏龜的造型更是寄予了人們對於長壽福祿的追求。
鎏金長頸青銅壺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大量酒器,有青銅壺、青銅鐎、漆耳杯、漆壺等。劉賀也好酒,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海昏侯國除詔書】中記載:「賀常與諸妻子飲酒」,也就是說,劉賀經常與其妻子兒子一起喝酒。在漢代,酒也是一種商品,可以買賣。漢代的酒之所以如此多,是因為漢代自文景之治之後,糧食增產,有足夠的糧食可以釀酒。
展廳中,鎏金長頸青銅壺為酒水器,出土於酒具庫。該壺表面鎏金,小口微侈,頸長而細,圓鼓腹,高圈足。頸部有一周寬頻紋,寬頻上飾一圈凸棱。其腹偏下,腹圓而鼓,重心較低,或為漢代投壺器具。投壺從射禮演變而來,【西京雜記】有載「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可見投壺在漢代的流行程度。
漢代與儒學
漢初治國,崇黃老之學,循無為而洽;漢武帝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成為正統思想,受到統治階層的極大推崇,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至尊地位由此正式確立。儒教一尊漸成大漢風尚,傳習儒學亦成街巷熱談。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徒人圖漆衣鏡及大量儒家經典,是為實證。
展廳尾端展出的孔子徒人圖漆衣鏡(復制件)
展廳尾端,呈現的一件劉賀墓主槨室西室出土的孔子徒人圖漆衣鏡(復制件)。孔子徒人圖漆衣鏡,衣鏡整體呈矩形,正面為拋光鏡面,背面為素面,四角與中部各有一半環狀鈕。鏡框圍在銅鏡四周,鏡蓋在鏡框內,有銅合頁將蓋板與鏡框相連,可開合。其鏡匣上繪有孔子及其五個弟子畫像,影像兩側為墨書記載該人物生平及言行的傳記。
孔子徒人圖漆衣鏡(復制件)
這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畫像中的孔子頭戴小冠,長須,著深色長袍,穿翹頭履。體現了漢代「崇儒」的文化風尚,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歷史文化轉折的印證。鏡匣四周邊框用白色粗線條勾繪邊線,分割出相對獨立的空間,內繪神獸和仙人圖案,如西王母、東王公、羽人以及白虎、倉龍、玄鶴、鳳凰等。將東王公神格和影像的出現時間,由東漢提前到了公元前1世紀,為研究漢代神仙影像提供了珍貴的新線索。而為了進一步講述,主辦方還透過視訊和詳細圖解解析這一文物故事。
展廳展板介紹孔子徒人圖漆衣鏡出土情況
對於引進海昏侯的展覽,閔行博物館館長劉靜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今的觀眾,早已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看展愛好者、攝影愛好者、漢服愛好者、集章愛好者、手賬愛好者、文創愛好者……他們的觀展需求也是多元化的,這就給博物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深耕展覽內容的同時,在展陳方式、敘述角度上還得多花心思,多下功夫。「我們力求讓每個展覽都必須要有若幹個可圈可點的亮點,這樣,即便是在多年之後,觀眾回想起某個特展時,依舊可以津津樂道。」
神獸形青銅虡 海昏侯博物館藏
鹿鎮 海昏侯博物館藏
展覽將持續至2024年5月19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