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怎樣評價【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

2014-05-26新聞

原刊於2023年11月20日【南方周末】,編輯:劉悠翔

近十年來最具話題度的日本動畫完結,如何蓋棺定論?

2023年11月4日,【進擊的巨人 最終季 完結篇 後篇】播出。這個名字讀起來拗口的劇集,宣告了為期十年的【進擊的巨人】動畫的徹底完結。

一切塵埃落定,我們可以完整地評價【進擊的巨人】(以下簡稱【巨人】)這部近十年來最具人氣和話題度的日本動畫作品了。

【進擊的巨人】中巨人凝視的經典場景。(資料圖/圖)

【巨人】為什麽火?

評價【巨人】這部作品,一個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巨人】為什麽在全球範圍內會有如此高的熱度和討論度。

【進擊的巨人】主角經典手勢。資料圖/圖)

在日本,電視仍然是動畫最主要的播出渠道。而絕大多數中文語境下的日本動畫,是被歸入深夜檔節目的。它們的播出時間通常在午夜零點之後。這樣的播出時間安排就表明,這些動畫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作為面向大眾的作品來制作。

這是因為,日本文化產品已經形成一個市場細分極其成熟的產業。這樣的市場下出現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是針對其主要受眾群體特化的,作為深夜檔電視節目的日本動畫也是如此。【巨人】第一季播出時的同期熱門作品還有【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我的妹妹哪有這麽可愛】【約會大作戰】【變態王子與不笑貓】【打工吧!魔王大人 】【某科學的超電磁炮S】等,這些動畫從背景設定、角色人物,再到故事走向,都是為傳統意義上的日本動畫愛好者客製的,能夠投這些核心目標群體所好,但也限制了這些作品在更廣泛的大眾層面傳播。

相應地,日本動畫的常規制作理念,也一直是低成本、小產出。在長期以DVD和藍光碟片作為主要盈利途徑的日本動畫界,一部動畫能夠賣出一萬張碟片,就算得上暢銷作品了。

【巨人】在日本動畫中是一個「異類」。【巨人】第一季共9卷的動畫光碟平均銷量為52067份,截至2016年8月,總銷量為468603份。它也是2013年日本銷量第一的電視動畫。在中國大陸,獨家引進版權的愛奇藝在第一季播映結束累計獲得3.2億網路播放量。在北美,該作品銷售額高達20萬份。

在一眾日本動畫作品中,【巨人】的制作水準,遠遠高出業界平均水平(無論畫面、動作,還是配樂),這為【巨人】前幾季的制作公司Wit Studio贏得了「霸權社」的綽號。

【巨人】動畫的制作周期也與眾不同——這樣的大熱作品,卻沒有趁熱打鐵緊接著做下去。【巨人】第二季動畫播出,距第一季長達四年。

這個漫長的停頓來自「霸權社」的決策,該公司認為【巨人】的成功主要是自己制作水平的功勞,並思忖,與其制作版權不屬於自己的【巨人】動畫,賺一些辛苦的打工錢,不如用類似【巨人】的制作資源,去制作自己的原創動畫。

這部動畫就是【甲鐵城的卡巴內瑞】(以下簡稱【甲鐵城】),Wit Studio為之傾註了相當多的資源。僅從劇情之外的動畫品質來看,【甲鐵城】比第一季的【巨人】更優秀。但【甲鐵城】不管在口碑還是熱度上,都遠遠沒有達到Wit Studio的期望。短板出在【甲鐵城】的故事上。

Wit Studio的這段「彎路」,恰恰提供了一個對照組,讓我們能夠透過控制變量法,清晰地看出【巨人】火爆的根本原因——其本身的故事。

不同於日本業界普遍針對二次元愛好者的那些帶有「媚宅」內容的故事,【巨人】屬於極為少見的、真正按照大眾流行作品的模式去創作的作品。

【進擊的巨人】中人類與巨人交戰。(資料圖/圖)

大熱的流行文化作品有一些很基本的共性,那就是在做好世界觀展示、懸念營造、節奏把握、人物刻畫等的基礎上,用良好的制作水平去講好一個故事。【巨人】的漫畫原作,直到最終結尾之前,都符合這一規律——好看的故事被人喜歡。

如何評價【巨人】?

既然【巨人】的熱度主要源自漫畫原作,對【巨人】的評價也應該以漫畫原作為主。

關於【巨人】漫畫,當時讀者有這麽一個說法:【巨人】漫畫最終話釋出時,最為高興的是【鋼之煉金術師】的粉絲,因為新世紀月更少年漫天花板的地位保住了。

看起來近乎段子,其實不失公允。在結尾之前,【巨人】漫畫有望沖擊2000年以來最強少年漫,但是最終因為結尾的處理問題,登頂失敗。

「新世紀」「月更」「少年漫」這些限定詞,並不是像現在體育比賽中越來越細分的統計數據那樣,「只要加的限定詞足夠多,誰都有可能在某方面成為歷史第一」。而是因為,在日本這樣一個強調市場細分的地方,不同型別的日本漫畫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性。不僅是青年漫、少年漫、少女漫有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創作模式和理念。即使同為少年漫,因為發行頻率和每一期篇幅的不同,月刊漫畫和周刊漫畫之間也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態。

另外一方面,試圖將不同創作年代的作品簡單粗暴地拉到一起「關公戰秦瓊」,也無法得出有價值的結論。高度商業化的日本漫畫,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讀者的喜好為導向的。所以一部漫畫的故事走向和表達的主題,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那個時期主流受眾的接受程度,而不是單純由作者決定的。而且,後創作出來的漫畫,在橋段和情節的處理上更容易比之前的作品來得完善。拋開這些談完成度和講述水平,難免「厚今薄古」之嫌。

就連衡量一部商業作品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指標——熱度和銷量——也無法作為跨時代比較作品優劣的依據。現在的互聯網環境,再加上制作方越來越飽和的行銷,以及對日本之外的市場的不斷開發,導致現在的作品普遍比過去有更高的熱度和銷量。比如,【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上映時,打破了【千與千尋】保持二十余年的日本電影票房紀錄,如今高居日本電影歷史票房榜首。但恐怕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鬼滅之刃】的作品品質真的超過了【千與千尋】。

那麽,如何評價【巨人】在日本漫畫史上到底是一部怎麽樣的作品?不妨轉化一下思路,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下一部像【巨人】這樣具有極高話題度的日本漫畫作品什麽時候會出現,它又能否避免【巨人】爛尾的結局?

對於現在和未來的日本漫畫來說,【巨人】這樣有著完整世界架構和社會組織描寫的作品,是很少見的。

漫畫作品中構建的世界,實際上來自作者本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回顧日本漫畫史,就會發現,之前各個時期的漫畫家們,所處的時代都給予了他們足夠豐富的生活體驗。

最早一批漫畫家,例如手冢治蟲和藤子·F·不二雄,親身經歷過二戰和戰後日本的重建。他們在作品中能夠很好地把握戰爭和人類命運這一類宏大命題。例如,手冢治蟲的【火鳥】是日本漫畫史上至今無法超越的關於宇宙和生命這一主題的宏大作品。而藤子不二雄的【哆啦A夢】,即使是面向兒童的搞笑漫畫,也不忘讓哆啦A夢和野比大雄在作品中笑著歡呼:「日本戰敗了!」

隨後的一代日本漫畫家,則親身經歷了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左翼運動,這影響了他們作品中探討社會命題的深度和價值。

接下來,隨著日本經濟在1980年代的騰飛,這個年代成長起來的漫畫家們具有超越前輩的國際性視野。他們的作品,也開始真正將目光投向日本以外的真實世界。

當下的年輕漫畫作者們,所處的是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的「失去的三十年」的日本。與經濟停滯相應的,是日本社會發展緩慢,以及流行文化的孤島化。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漫畫作者們,不僅難以理解真正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甚至就連理解社會運作的邏輯也存在困難。這就導致現在大量的日本漫畫,在前期還處在校園範圍內時,劇情和人物看上去還算不錯。一旦後期劇情發展超出了學校的範圍,人物邏輯和世界設定就會出現各種槽點,最終導致爛尾。近年來大熱一時的作品,例如【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天才們的戀愛頭腦戰~】【約定的夢幻島】【BEASTARS】等皆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來看,【巨人】這樣的作品,對於現在的日本漫畫界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

世界構建的難度只是一方面,【巨人】能有現在的熱度,主要是因為它在結尾之前對故事節奏的控制。【巨人】漫畫在90話之前,做到了「資訊不對稱」應該有的魅力。各種隱藏線索一點一點地展示出來,逐漸拼湊出完整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漫畫前後的伏筆、照應,可以稱得上草蛇灰線、伏脈千裏。這種探尋的樂趣,是【巨人】最吸引人的地方。

那麽,如果不苛求世界觀的真實可信,而是去問「日本漫畫能否再出現一個像【巨人】這樣故事精彩,同時又不爛尾的作品」呢?

似乎也不容易。這是因為,對於一部以連載形式釋出的漫畫作品來說,前面情節的引人入勝,和最終結尾的爛尾,實際上是高度正相關的。連載這種形式,就決定了日本漫畫是一項「殺君馬者道旁兒」的事情。想要在高度內卷的日本漫畫界抓住讀者的眼球,就必然需要在漫畫前期做出各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反常橋段。這些橋段,越是違反日常的行為邏輯,就越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但是,為了故事的正常進行,在接下來的情節當中,作者又必須要給這些反常的橋段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本身就是一件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幾乎所有的日本漫畫,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海賊王】的槽點之一:整部漫畫戰力的天花板,四皇之一的紅發,為什麽會在漫畫開篇,被一只海怪咬掉一只胳膊。

讓這種情況雪上加霜的是,日本漫畫高強度的更新頻率。作為周刊的日本漫畫,一般要求漫畫作者每周更新十幾頁內容,月刊則一般是每期三十到四十頁內容。在這期間,作者要完成故事和台詞構思和分鏡設計,以及從草稿到最終成品的漫畫繪制。雖然絕大多數漫畫家會僱用不止一位助手,但是漫畫作者的工作強度仍然遠超一般人想象。在這種持續性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很難期待漫畫作者保持故事的精巧構思。

相比之下,【巨人】對前期各種伏筆和線索的巧妙處理,在日本漫畫中顯得如此不同尋常。也正是前面人物和故事線的不斷增加,擡高了整個故事收尾的難度,也拔高了讀者們的期待。這一切,成了擺在作者諫山創面前的一道無法解決的難題。最終,他選擇了一個讓廣大讀者不解的結尾方式。這種遺憾,細想起來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