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稻糧薯菜千重浪 走馬埭上好風光

2024-12-18新聞
惠安以走馬埭為核心示範區,著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莊釗瀅 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肖曉玲 遊雯星)12月9日,「走馬埭現代農業示範區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簽約儀式」在惠安縣走馬埭現代農業展示中心舉行。這是全國首筆土壤改良碳匯交易,不僅標誌著土壤「黃色碳匯」的潛力被喚醒,也標誌著走馬埭現代農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嚴守耕地紅線,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惠安縣走馬埭以「一廊三區多節點」為總體布局,以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為基礎,以規模化機械化水稻生產為產業基礎,集科創研發、農業觀光、研學體驗等功能於一體,著力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示範區。今年,惠安縣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獲7000萬元中央財政獎補。
集中流轉,改造提升
近日,走馬埭現代農業示範區輞川鎮莊上片區內,壟壟翠綠直連天際,工人穿梭在田埂間忙著采摘結球生菜。「這些生菜以出口為主,主要銷往東南亞。還有部份配送到國內鮮切工廠,主要供應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等餐飲企業。」惠安盛豐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莊旭東介紹。
走馬埭的用地主要隸屬於輞川鎮,部份涉及螺城鎮和螺陽鎮,總面積13253畝,是福建省第一塊耕地保護區,也是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現代農業示範園。
早在20世紀90年代,走馬埭就透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對零碎的土地實行連片整治,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引進先進的農業機械、優良農作物品種發展高優農業。
然而,經過20多年的發展,走馬埭面臨瓶頸。走馬埭的用地主要由農業企業直接向村民或者村集體租用,存在多頭多層對接溝通、流轉價格不統一等問題;廢棄大棚較多,造成部份土地閑置;部份地塊面臨土地疲勞問題。
今年,惠安縣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作為產業園的核心示範區,走馬埭率先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
「我們在走馬埭推行‘指揮部+國有企業+社會力量’工作機制,以國企文旅集團作為計畫業主,統一集中流轉零散土地,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運作模式,分區分期實施走馬埭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提升建設。」惠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翁培元說。
今年4月,輞川鎮莊上村、坪埔村、許埭村與惠安縣文旅集團簽訂土地流轉合約,涉及土地1034畝。隨後,輞川鎮組織開展廢舊農業大棚拆除及土地平整等工作,加快實施土地成片規模化流轉。「整理後的土地由文旅集團統一流轉,每畝租金1050元,村集體可獲得管理費200元,能夠實作村民、村集體雙增收。」輞川鎮副鎮長林雄偉說。
對流轉到的土地,惠安縣文旅集團統一開展土壤改良、自動噴滴灌等建設。「土地改造平均每畝投入約8000元,改造後的土地交給農業龍頭企業經營。」惠安縣文旅集團走馬埭現代農業產業園計畫現場經辦人駱偉平介紹。
盛豐農業是第一批進駐核心示範區的龍頭企業。6月入駐後便開始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改造等建設,10月初在這片土地上播下第一批種子,如今迎來收獲季。「我們的莊上片區基地主要種植結球生菜和青花菜,畝產值可以達到2萬元。」莊旭東說。
科技賦能,產出大增
走進走馬埭現代農業示範區內的泉州惠民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紫蘇種植基地,只見連片的智慧控溫大棚內,在「智慧農業+農業物聯」精細化管理下,一株株紫蘇長勢喜人。
「我們基地是全省最大的紫蘇種植基地,產出的紫蘇主要配送到高端酒店、日料店等場所,一片紫蘇葉子價格可以賣到8分錢到1毛錢,村民都叫它‘黃金葉’。」惠民公司負責人何富枝介紹。
紫蘇葉片金貴,對種植管理要求高。以科技為支撐,惠民公司在輞川鎮莊上片區建設了100多畝智慧大棚,並引入農業物聯網,利用高精度傳感器對溫室大棚內空氣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土壤溫濕度、土壤EC值、土壤酸堿度等環境數據進行監測,並采集上傳到雲端,透過智慧雲平台進行遠端控制。
「農業物聯網的引入,不僅可以大振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可以提高產品品質。目前,我們紫蘇畝產量達到800公斤,產值7萬元。」何富枝介紹。
強化科技支撐,農業發展更有勁。今年,惠安縣上榜第一批全國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主要農作物類)建立名單,大力推廣自動灌溉施肥、智慧監控、無人插秧機等設施,推動高標準生產示範基地和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
科技創新,不只在機械化的套用,還在於耕種技術的創新。
在輞川鎮許厝村,因鹽堿地限制,水稻產量不突出,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長期不高。惠安縣農業農村局與坤德農場合作建立2023年海水稻示範基地計畫,為村裏首次引種海水稻。
去年9月,300多畝海水稻喜獲豐收。據了解,這批耐鹽堿稻包括袁兩優1號、南桂占、廣紅3號三個品種,平均畝產濕重均達450多公斤。如今,許厝村種植海水稻面積已擴大至800多畝。
2022年,惠安縣在全國率先探索旱地無水機插秧新技術,在全省率先推行旱地「稻+菜」糧菜輪作新模式和旱地節水旱作水稻新技術,引進試種「旱優73」抗旱稻、「恒豐優粵禾絲苗」雜交稻540多畝,獲得成功。現在旱作稻種植面積已達3600多畝,破解了惠安縣水田緊缺、水資源緊缺難題。
延鏈補鏈,新辟賽道
12月9日,「走馬埭現代農業示範區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簽約儀式」在走馬埭現代農業展示中心舉行,一批土壤改良碳匯交易計畫集中簽約。
近年來,惠安縣深入挖掘農業碳匯計畫,憑借牡蠣產業優勢(牡蠣產量占全縣海水養殖產量90%以上),探索出「牡蠣養殖—廢殼利用—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的新模式。此次全國首單土壤改良碳匯交易簽約,是惠安在探索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道路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土壤改良碳匯計畫為耕地增加了一個輸送營養的‘新管道’,為農業碳匯開辟了一個新途徑,不僅提升了公眾對於農業作為綠色產業的認知,也為今後的土壤改良工作增添了新活力。」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表示。
近年來,惠安縣積極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在增收致富上做足文章。
「惠安縣發揮本地優勢,用好冬閑地,積極探索‘兩稻兩菜’輪作模式,推動糧菜協調發展。」翁培元表示。
「稻菜輪種實作了可迴圈發展,克服了連作障礙,既保護土壤,又提升蔬菜產量和品質。4年來,我們基地沒出現過大規模的病蟲害。」莊旭東表示,2021年以來,盛豐已在惠安縣實踐了4年「兩稻兩菜」輪作模式,畝產值提升約10倍。
農文旅融合,是惠安縣農業產業延鏈補鏈的重要一環。
冬日的午後,走進官溪農業公園觀溪咖啡館,只見成群的親子家庭、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或品嘗咖啡,或在田園間漫步嬉鬧,享受一段舒適又自在的休閑時光。
「官溪農業公園位於惠安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是惠安縣文旅集團提升打造的鄉村振興計畫、農文旅融合計畫。」駱偉平介紹,官溪農業公園占地面積230多畝,原先是一片河流沖積形成的地塊,高低落差約4公尺且地裏鵝卵石多,因難以耕種而荒廢。
2022年,惠安縣文旅集團開始改造該地塊,打造官溪農業公園,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隨著改造完成,惠安首家田園主題咖啡館——觀溪咖啡館在此應運而生。咖啡館靠近溪水,被田園環繞,潮流與鄉土在這裏碰撞,強烈的反差感和新鮮感引來一波又一波流量,僅試營業兩天,便賣出500杯咖啡。
以提升走馬埭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建設為引領,惠安縣正著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策劃計畫22個,計畫總投資22.6億元,經過3年左右時間的建立,力爭園區主導產業總產值達到5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