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台灣李大維叫囂:若是台灣「友邦」清零,大陸也要思考可能的後果

2024-10-12新聞

台灣與大陸溝通的主要部門有兩個:大陸事務委員會和海基會。在蔡英文執政的八年裏,台灣官方機構大多使用"中國"來指代大陸,只有這兩個部門偶爾還會用"大陸"一詞。然而,最近海基會董事長李大維的言論引起了廣泛關註。

李大維聲稱兩岸關系已超越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雙邊關系,台海問題已成為國際議題,尤其是主要民主國家關註的焦點。他還提到台灣"友邦"數量的減少,警告大陸:"如果台灣的'友邦'清零,大陸也要考慮可能的後果。"這番言論顯然是在試圖威脅大陸,但這種做法只會讓世界笑話,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李大維出身於國民黨,1949年生於台北。他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1982年進入台灣外事部門後,迅速晉升。在陳水扁時期,他被派往歐洲和美國任代表。然而,在馬英九執政期間,李大維似乎失寵,被派往加拿大和澳洲。這段經歷可能讓他對民進黨產生好感。

蔡英文上台後,李大維的事業迎來第二春。他先後擔任外事部門負責人、安全會議秘書長,最後成為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2023年1月,他被任命為海基會董事長,這被視為一個養老職位。李大維為何如此受蔡英文青睞,一直是外界猜測的焦點。

最近,李大維接受台灣媒體采訪時,為賴清德的上台鋪路。考慮到賴清德的副手蕭美琴是大陸兩次制裁的物件,預計大陸將采取更強硬的態度對待台灣。蔡英文執政期間,台灣已失去十個"友邦"。按此趨勢,賴清德上台後,台灣剩余的13個友邦可能面臨清零的風險。

李大維聲稱大陸也不願看到台灣"零友邦"的局面,認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大陸也要考慮可能的後果。他呼籲北京深思熟慮,不要做出簡單的"膝跳反應"。然而,這種說法缺乏邏輯基礎。實際上,現在的台灣在國際上並不被廣泛承認,本不應該有所謂的"友邦"。現有的"友邦"多是蔣介石時期遺留下來的。如果這些"友邦"最終都與台灣斷交,也只是回歸正常狀態而已。

民進黨之所以如此在意"友邦"數量,是因為他們擔心一旦失去所有"友邦",島內民意可能會對民進黨產生動搖。這正是民進黨最害怕的情況。因此,加快台灣"友邦"清零的行程,可能比實際的軍事行動更能在台灣島內產生震撼效果。畢竟,重新喚起台灣人"亞細亞孤兒"的記憶,可能會讓民進黨的支持率大幅下降。

李大維此時急於為賴清德月台,還有一個原因是台灣在非洲的最後一個"友邦"史瓦濟蘭也可能與台灣斷交。史瓦濟蘭代表最近存取台灣時,要求民進黨在蔡英文卸任前履行經濟援助承諾,或由賴清德親自保證繼續援助計畫。這表明這些小國主要是看重經濟利益才與台灣保持關系。如果大陸能提供更多支持,讓台灣失去所有"友邦"並非難事。

李大維的講話中還提到,兩岸關系已超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雙邊關系,成為國際問題。這實際上是在否定"一國兩區"的概念,同時聲稱台灣問題已成為國際問題而非中國內政。

賴清德被視為"台獨"陣營的正統繼承人,但他也意識到"台獨"意味著戰爭。近年來,他一直強調"台灣已經事實獨立,不用再宣布"的觀點,並繼承了蔡英文的"兩岸互不隸屬"論調。這可能成為賴清德未來的兩岸政策基調,即兩岸可以對話交流,但必須平等相待。

李大維表示,希望在賴清德就職後,大陸能認清台灣的新現實。然而,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賴清德的"台獨"思維根深蒂固,沒有外部壓力,他不可能主動與大陸改善關系。

李大維此時跳出來發表言論,表明民進黨已經感到不安。他們既害怕失去"友邦",又幻想與大陸平起平坐,這種野心與實力的不匹配正是他們當前處境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台灣處於一種"不想統一,不敢獨立"的尷尬狀態,只能拖延時間。許多台灣人呼籲大陸保持克制,寄希望於國民黨等在野勢力。但實際上,台灣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僅靠內部覺醒很難自我修正。

只有當台灣真正意識到繼續與大陸對抗的嚴重後果時,他們才可能重新考慮與大陸和解的選項。因此,增加適當壓力,讓台灣民眾認清現實,可能是推動兩岸關系良性發展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