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 17:21
來源:國家民委
連結已復制
字型:小大
天山腳下繁花似錦,黃河源頭處處歡歌。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新疆伊犁州、博州、昌吉州、巴州、克州,青海果洛州、海西州等紛紛迎來建州70年,各族兒女共慶盛典、共享榮光。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於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堅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地區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振興、從邊陲末梢走向開放前沿、從溫飽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黨的二十大以後,全國各族人民邁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新征程上,鼓點陣陣。各民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意氣風發、闊步前行。
深情牽掛,殷殷囑托——
「脫貧,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民族地區,從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從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區,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這承諾擲地有聲,映照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昭示著攻堅克難的決心。
甘肅布楞溝村引水修路建新村。圖片來源: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從甘肅布楞溝村引水修路建新村、昔日「懸崖邊」村過上好日子,到「精準扶貧」首倡地湘西十八洞村建成「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從新疆疏附縣阿亞格曼幹村建強黨支部、帶領群眾「幸福日子如蜜甜」,到雲南獨龍江鄉獨龍族擺脫半年大雪封山、實作整族脫貧……
透過產業扶持、資金投入、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提升等政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民族自治地方420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作整族脫貧。一些新中國成立後「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又實作了從貧窮落後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這些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有這樣一幕動人的場景。
走上領獎台,四川昭覺縣三河村第一書記李凱激動地對總書記說:「鄉親們非常想念您,讓我再向您道一聲‘卡沙沙(謝謝)’。」
曾經的三河村,行路吃水、用電通訊、上學就醫……樣樣難。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河村,和幹部群眾圍坐火塘邊,共謀脫貧之策。一年後,難題一一解決,村民們從深山搬進平壩子上的新村,家家戶戶貼著:「共產黨瓦吉瓦(好得很),習總書記卡沙沙(謝謝)!」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我們還不能停步,接下來要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邁進,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長征!」
黨的二十大吹響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幾赴民族地區考察,親自擘畫現代化建設藍圖——
在內蒙古,提出「在建設‘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上展現新作為」;
在新疆,提出「更好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麗新疆」;
在寧夏,提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
……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民族地區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找準在國家全域中的發展定位,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
「繼續弘揚優良傳統,增進民族團結,發揮獨特優勢,積極推進民族地區高品質發展和共同富裕,在中國式現代化行程中譜寫畬鄉景寧發展新篇章。」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各族幹部群眾的回信,飽含著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一如既往的深情牽掛,激勵著各族幹部群眾奮勇前行。
景寧縣各族幹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積極探索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國家民委確定全國首批「共同現代化試點」以來,包括景寧在內的各試點地區,先行先試,著力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融入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群環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各族群眾實作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礎。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共同奮鬥,一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感恩奮進,踔厲篤行——
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
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指出:「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加強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發展邊境旅遊等產業,努力實作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方向)(簡稱「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實施了興邊富民行動、和美村寨建設、民族手工業、民族文化旅遊、基礎設施補短板等惠民生、暖民心計畫,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
各地在用好資金、搞活計畫之時,堅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
2024年4月廣西傳統民族節日「三月三」期間,來自全國的遊客與夢嗚苗寨村民一起慶祝節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民宗委供圖
廣西投入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1.6億元,打造民族村寨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試點39個。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個試點,帶動一片鄉村旅遊,帶富一方百姓」;金秀瑤族自治縣讓民族村寨「富」起來、「美」起來、「旺」起來、「聚」起來;興安縣「華江九寨」成功引進60億元的休閑康養旅遊計畫,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與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鐘山區,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透過網路平台舉行「紅石榴就業行動」合作簽約暨企業聯盟「直播帶崗」招聘活動。江蘇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供圖
江蘇深入實施「紅石榴」就業行動,截至今年7月,全省13個設區市的410家企業,累計面向民族地區各族群眾提供3.45萬個就業崗位,用就業「活水」澆灌民族團結「幸福花」。
江西創新開展民族鄉村「富口袋+富腦袋」行動,在11個鄉村先行先試,聚焦產業、文化、生態振興等,建設一大批「和美村寨」,讓各族群眾實作口袋「鼓囊囊」、精神「亮堂堂」。
貴州推進民族手工業品牌提升行動,把豐富的民族傳統手工藝等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促進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2021年以來支持70多家民族傳統手工藝企業實施技能培訓、產品研發、創意設計等計畫,助推民族手工業產業提檔升級。
中國幅員遼闊,在長達2.2萬公裏的陸地邊境線中,有1.9萬公裏分布在民族地區。9個邊疆省區居住著全國60%的少數民族人口。近年來,國家民委聯合有關部門實施了「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邊疆特產銷全國」、「科普邊疆行」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帶動社會各界愛國支邊,積極投身興邊富民行動和鄉村振興實踐,推進邊疆民族地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
內蒙古艾爾山市帶動農牧民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實作鄉鄉有產業、村村有特點。截至2023年,累計接待遊客536.7萬人次,實作旅遊收入67.1億元,來自全國的遊客和當地各族群眾在共享美景中增進了解、結下友誼。
吉林紮實推進「民營企業進邊疆」、「萬企興萬村」行動,引進「民營企業進邊疆」計畫149個,推動353家民營企業結對幫扶邊境村,助力鄉村振興,實作民營企業和邊疆民族地區雙向奔「富」。
雲南統籌投入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及各類建設資金136.8億元,在4000多公裏邊境線沿線建成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各村集體經濟均達10萬元以上,農民收入年均增長23%,繪就了一幅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的動人畫卷。
「我們的幸福生活靠什麽?靠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大家的團結奮鬥。」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芒庫村老支書俄松,親眼見證了幾十年來阿佤山鄉巨變。他的話,道出了邊疆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的心聲。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從天山腳下到彩雲之南,從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區,幹部群眾攜手謀發展,各方力量匯聚邊疆,促進邊疆民族地區融入全國「一盤棋」,實作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譜寫了「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兒女心向黨」的時代華章。
團結協作,共同富裕——
「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開發中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
「上海的叔叔阿姨改變了我的人生。」在2024年中國網路文明大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論壇上,藏族學生尼東拉毛說。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尼東拉毛所在的青海省果洛西寧民族中學,尼東拉毛向總書記講述了家鄉的變化。
果洛西寧民族中學,是對口支援果洛州的上海市與青海投資1.45億元聯合建立的。在這所學校,約70%的學生像尼東拉毛一樣來自牧區。
尼東拉毛說:「正是這所學校的建立,讓我有機會走出草原,來到省會城市讀書,使我的眼界更加開闊、誌向更加遠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所中學考察時指出:「包括教育在內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下,發達省市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東西部扶貧協作也拉開大幕。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機制不斷完善、力度不斷加大、格局不斷深化,中華大地湧現出一幕幕「先富帶後富」的生動實踐,也澆灌出更嬌艷的民族團結之花。
同心援疆碩果累累——
一段段公路、一座座機場、一條條鐵軌,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將天南海北的遊客送到大美新疆;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綠洲伽師縣,樹上剛剛摘下的新梅,透過空運兩天內就送到全國各地消費者手中;住安居富民房、走柏油路、喝自來水等,已成為各族群眾生活的「標配」……
近10年來,各援疆省市累計安排援疆(含兵團)資金近1700億元,1100萬各族群眾住房條件改善,200多萬勞動力穩定就業,新建和改擴建學校2100余所,基層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新疆迎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基建投資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時期。
對口援藏同心築夢——
珠峰腳下,西藏日喀則白朗縣溫室大棚讓當地群眾吃上了本地種植的新鮮蔬菜;藏北高原,那曲杭州希望小學點亮了高海拔農牧區孩子們的求學夢;班公湖畔,阿裏日土縣白絨山羊基地讓「一根羊絨」孕育了一個產業……
近年來,西藏山南市瓊結縣將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相結合,透過援藏力量招商引資,成立公司生產純手工藏毯,同時還聘請藏毯手工藝人,為當地群眾教授編織技藝,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新華社記者 旦增
對口援藏30年來,先後有10余批、近1.2萬名幹部人才奮戰在青藏高原。10年間,「電力天路」已覆蓋全區,4G網路通達率99%,移動支付、「直播帶貨」成為生活日常。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引領下,對口援藏工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工作格局,西藏也由此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今年9月19日,全國民委系統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按照第九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與第四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的部署,會議全面總結全國民委系統對口援藏援疆工作成效,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部署下一步工作。
東西部協作山海情深——
寧夏利用氣候優勢,成為福建葡萄酒原材料種植地;四川烏蒙山依托水電資源,為沿海地區紡織業轉移升級提供條件;雲南的咖啡、核桃、菌菇等農副產品與上海市場精準對接,豐富了上海市民的「菜籃子」「果盤子」……
閩寧鎮賀蘭紅共享酒莊。圖片來源:寧夏日報
隨著東西部協作範圍不斷擴大,湧現出閩寧協作、滬滇合作、兩廣協作等各具特色的幫扶模式,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下活了「一盤棋」,暢通了「雙迴圈」,也促進了各民族「三交」。
「相知無遠近,萬裏尚為鄰。」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讓各族人民心靠得更緊、情變得更濃,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歸屬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極大增強。
走過萬水千山,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
放眼神州大地,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一家人」更好的日子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