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是鑄牢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而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有助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青年愛國主義情感。從教育灌輸、文化感染、網路引導等方面積極探尋青年文化認同的路徑,對於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有著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年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生力量,加強青年的文化認同,有助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從而激發青年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夢想緊密結合。
「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的未來與黨的命運,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回顧黨的歷史,每一代青年在民族危亡和國家復興的重大時刻,主動接過時代的接力棒,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當今正處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離不開各族青年共同努力,砥礪奮鬥。透過加強青年文化認同,增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總之,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有助於青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凝聚起青年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承載了黨的理論創新,蘊含了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是國家統一的基礎,民族團結的根本,精神力量的靈魂。「五個認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內容,其中之一的便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有助於各族青年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傳承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團結各族青年,推動各民族互幫互助。加強青年文化認識也是加強「五個認同」的前提條件。青年在加強文化認同的同時,加強了對「四個與共」與「四個共同」的理解,增強各族青年的「四個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愛國主義體現了青年對於祖國的深厚情感與對祖國的依存關系,展現了當今青年的責任感和認同感。愛國主義情感能夠引導青年心系國家和民族,時刻維護國家利益。將促進民族振興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將維護社會和國家的集體利益作為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時刻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是愛國主義情感產生的前提和基礎,透過加強青年文化認同,激發青年對於祖國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並將愛國之心轉換為報國之行,甘願在國家重大利益之前,犧牲個人利益,維護國家大局利益。
黨的二十大以來,青年普遍對「中國文化」的內涵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同。但與此同時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教育灌輸、文化感染、網路引導三個方面進行探尋,以加強青年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的立德樹人,透過思政課加強青年文化認同則是對立德樹人本質任務的實踐指向,是對「培養什麽樣的人」的正面回答。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相互銜接,層層相扣,與中國文化理論課教育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銜接性。學生透過對科學系統的內容進行學習,有助於學生對於本民族的歷史、制度、文化等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同時,思政課的教育目標中包含了加強青年文化自信的目標。思政課相較於文化自信教育,透過顯性以及隱形的方式培育熱愛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中國青年。最後,思政課在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也實作了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從自為到自覺的過程。為更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應當充分借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透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將文化自信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動性。與此同時不斷最佳化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方式,幫助大學生實作從「知」到「行」的昇華。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匯集了中華民族崇高的精神與優秀的文化,有助於凝聚起各族青年的精神紐帶,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加強文化認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強化中國民族敘事結構,理清中華民族走向大一統的過程,充分理解各個民族之間的血濃於水的關系,樹立起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過程中需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認同並傳承,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從而有助於增強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鑄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助於對中華民族的國情、內在結構、性質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從而奠基了青年國家認同的精神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鍵所在。在增強文化認同的過程中,青年的情感認同也在不斷增強。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樹立起中華民族是枝幹,青年是嫩芽的形象符號,從而增強青年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網路對於青年的文化認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文化認同的媒介載體。網路因具有時效性、便捷性等特點,在青年群體中歡迎程度較高。但網路亦有碎片化、多元化的特點,存在一些片面化的問題,因此,需要對網路進行監督和管理,成為建設宣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助力加強青年文化認同。一是,青年需要加強網路道德感和網路自律。要積極唱響網路「紅色」主旋律。二是,高校要利用網路空間,弘揚文化自信的主旋律。首先要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利用高校公眾號與抖音官媒,積極宣傳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的理論,占領思想主陣地。其次,要積極迎合學生獵奇心強的特征,不斷創新網路教育新模式,增強網路官媒的吸重力。最後,要加強網路監督,建設網路綠色校園。針對網路輿情進行引導,助力青年文化認同。網路工作者應當加強思想建設,樹立社會責任感,在制作文化作品的過程中,添加有著代表中國文化色彩的內容,增強感染力,創新工作方法,營造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的網路氛圍。
(作者:魚雅楠 趙曉宇 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