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經進入尾聲,多家線上旅遊平台近日釋出的報告顯示,作為疫情防控解除後的第一年,旅遊行業顯著復蘇,甚至遠超2019年同期水平。
去哪兒的報告顯示,2023年的國內機票預訂量創下歷史最高,已經大幅超越了2019年的水平;熱門城市酒店預訂量較2019年增長1.1倍,各年齡段旅客的出遊熱情都得到釋放,帶動各個城市的消費增長。
國內機票預訂量創歷史新高
去哪兒指出,2023年旅客的出行需求、出行距離空前高漲,大家更願意出門走走,基本每個月的國內機票預訂量都比2019年同期更高,全年預訂量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2023年酒店平均支付價格較2019年增長兩成,相較價格漲幅較高的經濟型酒店,高檔、豪華型酒店反而漲幅平緩。
去哪兒數據統計,2023年國內熱門目的地前十分別為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西安、杭州、深圳、長沙、南京。
其中,北京—上海航線是商務旅客的黃金路線,一位31歲的旅客堪稱2023年「最繁忙的打工人」,在這條路線上整整往返91次,相當於每4天就往返一次京滬。
按年齡來看,飛行最多的老年人已經61歲,在2023年一共飛往59個城市;飛行最多的兒童今年剛剛12歲,全年到訪了12個城市。而2023年出境遊最多的旅客,一共飛抵了72個境外城市,相當於每五天就換一個新城市,足跡遍布全球;最愜意的旅客在泰國普吉島豪華型酒店連住21天,盡享躺平的快樂。
攜程旅行的年度報告顯示,今年的旅行者中遠行的主流人群以「90後」和「00後」為代表。攜程數據顯示,2023年,每7個下單過機票的使用者中就有1位出境過3次及以上,其中「90後」、「00後」占比超過四成。
預訂人生第一張機票的「90後」占比超四分之一
從「第一張機票」的情況來看,去哪兒的數據顯示,2023年透過平台預訂了人生的「第一張機票」的旅客中「90後」最多,占比超過四分之一。6-18歲的青少年旅客預訂人生第一張機票的增速最明顯,較2019年增長65%,他們往往集中在今年的暑期出遊,創造出「史上最火暑假」。出行願望同樣熱烈的是老年旅客,老年人的人生第一張機票的占比已經回歸到疫情前,60歲以上占8%。
去哪兒統計2023年不同城市等級購買人生第一張機票的情況發現,每100個新客裏就有63人來自新一線、二線城市。今年是史上票價最貴的一年,但沒有阻擋三線以下城市的旅客出遊的願望,三、四、五線城市旅客量增速超過三成。
從客源地來看,去哪兒的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是絕對的出行主力。來自新一線城市的孩子們,機票預訂量遠高於其他城市,是同期一線城市的2.2倍,是同期二線城市的1.3倍。
從年齡段來看,13-18歲的青少年出行的積極性最高,其次是6-12歲的小學生群體。來自新一線城市的13-18歲青少年占比最大,二線城市的青少年們也貢獻了很大比例的乘機出行次數。
兒童旅客在暑期的消費帶動能力尤為明顯。
去哪兒的報告顯示,一個兒童旅客意味著將帶動1-2名成年旅客同行。第一次帶兒童出行的旅客,更願意為品質付費,以三口之家北京五日遊為例,預計至少帶動7000元消費。去哪兒數據顯示,帶兒童出遊的旅客,預訂中高星酒店比例達到41%,高於平均值(30%);餐飲、景區門票等綜合消費是普通旅客的1.4倍。
「囤旅遊」消費者規模同比翻番
值得註意的是,自2019年以來,「囤旅遊」也已成為一大主流的旅遊消費趨勢。
飛豬釋出的報告顯示,過去三年,「囤旅遊」的規模已呈持續擴大趨勢,套餐商品成交額年均增長55%,消費者的年均增幅也高達49%。今年以來,「囤旅遊」的消費者規模同比增長超100%。
在供給側,中國平均每4家高星級酒店門店中,就有一家接待過「囤旅遊」的客人。此外,出遊確定性提升、二次預約供給數量擴大、內容豐富度提升等因素共同帶動套餐核銷率大幅增長,已完成線上預約的酒店套餐間夜量同比增長超12倍。
其中,高星酒店品牌住宿套餐仍是消費者今年「囤旅遊」首選。今年以來,已完成線上預約的高星連鎖酒店間夜量同比增長超14倍。飛豬平台上銷量最高的前十個線上預約酒店套餐,全部由高星級度假型酒店提供。
此外,今年以來,路線遊、玩樂套餐等旅行社核心經營的二次預約商品預訂量同比增長超210%。
從客群來看,親子人群是「囤旅遊」消費的核心群體。1985年至1995年間出生的「有娃人士」是今年在飛豬「囤旅遊」的主力人群。「95後」、「00後」則是「囤旅遊」的增量客群來源,今年雙11期間,「囤」度假旅遊商品的「95後」和「00後」消費者人數同比增長超3.3倍。
開元旅業集團副總裁兼酒店事業部總裁金杭甬認為,「囤旅遊」的出現是旅遊消費需求的自然結果。「早在三十年前我們就知道歐美國家的消費者提前半年就預訂自己的度假假期了。‘囤旅遊’一定會和行事曆產品一樣,成為旅遊市場的一支主流,只是擔任的角色不同。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大家越來越傾向於提前制定節假日的規劃。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往往更多地先規劃出遊再考慮假期安排。」金杭甬指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