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探路中國式現代化 「大上海」奮筆繪制「實景畫」

2023-12-31新聞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12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探路中國式現代化 「大上海」奮筆繪制「實景畫」】的報道。

歲末年終,正是抓收官謀開局之時。進入冬日的上海,四處可見熱氣騰騰的發展場景:

東面,面向深藍海域,由上海外高橋船廠建造的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開展首次試營運,為2024年1月1日的商業首航做好準備;

西面,深入長三角腹地,位於「藍色珠鏈」水域旁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已經全面封頂,正在加快裝修,明年投入使用後將陸續匯入3-4萬名科研人才。

一東一西,分別挽起國際國內兩個「大扇面」。上海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獨特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的重要指示,既是殷殷期待,也是鞭策鼓勵。把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細化為「施工圖」、轉化為「實景畫」,上海全市上下正以「奮力一跳」的姿態,落實中央部署、積極開拓新局。

把握「穩與進」

這幾天,一個新的案例故事——「莫德納速度」,在上海幹部群眾中廣為流傳。從戰略簽約至拿地開工,僅用3個多月,位元斯拉還少1個多月——美國生物醫藥企業莫德納今年在中國的首筆投資,重新整理了上海的重大計畫落地速度。

作為國際mRNA技術巨頭,今年4月莫德納高管團隊來華考察,7月與上海市經信委、閔行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0月完成土地摘牌並簽訂出讓合約。如今,凜冽寒風中,莫德納在中國的第一個藥廠計畫已進入樁基施工階段。該計畫總投資約36億元人民幣,是截至目前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投資額最大的標桿性外資計畫。

從「特斯拉速度」到「莫德納速度」,背後是上海不斷最佳化的營商環境和推動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強烈意識。

圍繞莫德納計畫落地,閔行區建立了專班工作機制。為了減少時差影響,工作人員輪班24小時在崗。「有時候收到資訊是深夜十一二點,轉發同事領導後,他們也基本是秒回。第二天上班一早就可以把事情推下去。」27歲的莘莊工業區招商專員吳蔚傑說。

營商環境要進,改革開放要進。在最近召開的上海市委全會上,不少與會代表提出,要改進行政審批,強化為企服務,推動更多計畫跑出「莫德納速度」,更好助力中國經濟「穩中求進、以進促穩」。

率先實施「一業一證」等改革試點,在汽車制造、金融服務等60個開放領域實作一批全國首創計畫落地,先後制定頒布18部浦東新區法規……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浦東新區,大力推動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

剛剛舉行的浦東新區區委全會提出,2024年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努力打造國家制度型開放示範區。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全面推進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持續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進是方向,穩是基礎。穩投資、穩消費、穩外貿……今年以來,上海采取各種積極措施,穩住宏觀經濟大盤。

12月中旬,在東方美谷大道站工地現場,上海軌域交通15號線南延伸工程正式開工。申通地鐵建設集團第五分公司副總經理施文捷告訴記者,這條路線對於構建奉賢新城與上海主城區之間的快速通道、助力五個新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潮湧浦江」系列活動成功舉行,今年上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突破1萬億元。

「一節六季」重大消費促進活動成功舉辦,新增首店超過1000家;今年1至10月,上海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207.7億美元,同比仍然保持正增長……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今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有望順利完成。

連結「內與外」

最近一段時間,上海一家小型貨代企業負責人張成軍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要開啟期貨軟體。集運指數(歐線)期貨品種的每次跳動,讓他極為關註。

「貨代公司前端的貨源競爭激烈,後端船運公司的議價能力也很強。」張成軍深知貨櫃運價對產業鏈的巨大影響。今年8月,集運指數(歐線)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上市後,張成軍第一時間開立個人帳戶「試水」。

紅海停運、船舶繞行……這些國際事件對航運市場的影響,迅速轉化為上海期貨市場的價格訊號。「除了部份規避因紅海停運帶來的運價上漲,我們還透過觀察遠期價格變動情況,為企業穩健經營提供指引。」張成軍告訴記者,希望以後能更好利用期貨市場,實施「航運+金融」兩條腿走路。

作為國內第一個服務類期貨品種,航運指數期貨是近年來上海加快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的一個縮影。除了「上海箱」,「上海金」「上海油」「上海膠」等一系列「上海價格」矩陣越來越多套用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為上海建設「國內大迴圈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迴圈的戰略連結」提供有力支撐。

「五個中心」建設,是中央交給上海的戰略任務,也是上海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的「點睛之筆」。

今年以來,在中央部委支持下,上海「五個中心」建設蹄疾步穩:口岸貿易總額穩居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貨櫃吞吐量連續十余年排名世界第一,再保險「國際板」啟動執行,全國第一個「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獲批建立……連結「內與外」,上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能力不斷提升。

「五個中心」,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國際」,其內涵是配置全球資源能力。上海市委全會強調,未來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在境外主體參與、境內外市場聯通、全球要素集聚和全球經濟治理等方面補齊「五個中心」的國際化短板。

功能提升是「五個中心」建設的方向。總部位於長寧的電商平台拼多多近年來快速增長,市值接近2000億美元,位列中概股第一。圍繞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長寧還在謀劃新的產業升級。「我們要推動消費互聯網平台發力跨境電商、直播電商等新市場,同時加快推進產業互聯網發展,有針對性扶持垂直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長寧區委書記張偉說。

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在「五個中心」建設中發揮著頂梁柱的作用。位於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滴水湖金融灣正在加快建設,華安基金、匯華理財、匯豐金融科技等一批機構先後入駐,助力臨港打造上海金融業「第三極」。上海市委常委、臨港新片區黨工委書記陳金山說,探索踐行新興金融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臨港新片區的重要使命、重要責任和重要擔當。

做強「大與小」

出海!12月24日中午,隨著一陣陣歡呼,由上海外高橋船廠建造的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於吳淞口碼頭正式離港,進行首次試營運。

全長323.6公尺的「愛達·魔都號」,滿載可容納5246名賓客。透過兩次試營運,確保2024年1月1日的商業首航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C919大型客機、國產首艘大型郵輪、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放眼全球,上海是少有的能同時制造飛機、汽車、輪船和火箭的城市。來自「空天陸海能」領域的一個個大國重器在這裏誕生,彰顯著上海以科技現代化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與擔當。

中央要求上海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來自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的李慧武教授對此感受深刻。

由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與位於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公司聯合研發的「鴻鵠」產品,是國產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的一張閃亮名片。「中國有大量患者需要接受關節置換手術,但這類手術對精準性要求極高。如果研發出手術機器人,可以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李慧武告訴記者。

由醫院成果轉化辦公室牽頭,骨科醫生、工程師、導航技術專家聚在一起,大家決定用產學研合作的方式,自主研發關節置換機器人。微創機器人工程師邵輝回憶,有一段時間,進手術室成了工程師的日常。

今年9月,鴻鵠手術機器人又迎來好訊息,髖膝關節置換機器人在國內獲批上市,標誌鴻鵠從聚焦膝關節升級為髖膝關節一體。包括手術機器人在內,今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預計提高到44%左右,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成型。

科技創新要胸懷「國之大者」,城市治理要「落小落細」。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市治理現代化是必由之路。必須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練就「繡花」功夫、持續繪好「工筆畫」。

33歲的張頌蔚,今年11月住進了上海保障性租賃社群——華潤有巢公寓社群的四人間。「房間內配備了洗衣機冰箱等生活家電,社群裏還有健身區等公共區域。我已看上了這裏的一室戶,準備租下來把老婆、孩子從老家接過來。」作為一名從外地到上海打工的安保人員,張頌蔚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不斷增強。

近年來,上海市加快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讓來滬新市民、青年人和一線務工人員在此安居樂業。今年以來,上海市積極探索由社會力量參與投資建設營運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目前已籌措床位約11000張,年內將全部形成供應。

迎著風雨上,頂著浪頭沖。圍繞中央指明的方向,上海全市上下將當好「施工隊長」,做國家最需要的事,詮釋上海應有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