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玉門鄉音話「鐵人」

2023-12-31新聞

演員在話劇【永遠的鐵人】中演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蘭州12月31日電(記者賈釗、王鵬宇、王銘禹)回顧2023年,石油工人萬軍覺得這一年做過最「燃」的事,就是在話劇裏演「鐵人」。

「鐵人」王進喜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英雄模範,他的事跡寫進了中小學教科書,也載入2021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他的名字與位於東北的大慶油田一起名揚天下。但鮮為人知的是,王進喜是三千多公裏外的甘肅玉門人,而玉門油田被稱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2023年是王進喜誕辰100周年。萬軍和同樣來自玉門油田的40多個年輕人,用質樸的玉門口音,以話劇【永遠的鐵人】致敬「鐵人」。

這部話劇以王進喜的經歷為原型,從1949年玉門油礦解放,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展開,以六幕的篇幅,講述了大戰白楊河、熱淚灑沙灘、殷殷家國情、勇跳泥漿池等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演員在話劇【永遠的鐵人】中演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今年45歲的萬軍是玉門油田水電廠供電車間一名外線電工,接到任務出演「鐵人」時非常激動——「鐵人」就是他的鄰村鄉親,他從小就對「鐵人」很熟悉。兩人長相也有些神似。

實際挑戰可不小。「鐵人」的台詞有近2萬字,他用笨辦法,認真研讀揣摩,反復抄寫背誦。排練過程中劇本一直在改,他也沒有怨言。為了復原「鐵人」年輕時的形象,他還在不到一個月裏減重近15公斤。

萬軍說,自己的年齡已經到了「鐵人」去世時的年紀,想要演出「鐵人」青年時的熱血,只能靠回憶,想想怎麽才能演得憨一點、倔一點,展現「鐵人」時刻總想著別人的那股暖勁兒。

經過打磨,巡演中的舞台效果不錯。不少人都說萬軍長得像、演得好,尤其是那正宗的玉門口音。10月在大慶演出後,很多人圍過來交流。萬軍發現有些六七十歲的人管「鐵人」叫「王老鐵」。「太像了,老隊長又到跟前來了!」一位老阿姨還上台來拉著他的手說。這讓他也感動得不行。

演員在話劇【永遠的鐵人】中演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萬軍始終覺得話劇的成功是因為「鐵人」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效果好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來自老君廟采油廠的張琦在劇中飾演「鐵人」的發小。劇情裏,他當面說出了對王進喜拼命工作的不理解。

張琦說,劇中的發小不是壞人,只是矛盾點,講的話也都是普通人的想法。有了他的襯托,更能反映出「鐵人」帶領一批普通且真實的工人幹出了奇跡。

玉門油田黨委宣傳部部長肖生科是本劇的編劇,他認為這部話劇的獨特之處就是用真工人演真「鐵人」,靠的是石油人的真實而質樸的情懷。

「00後」周曉瑋是玉門油田煉油化工總廠的一名操作工,2022年剛參加工作。她在劇中有三個角色,其中一個是當下的自己。

在最後一幕中,她穿著鮮亮的新式工服走上舞台,做回自己,看一看當時的鉆井平台,撫摸一下老一輩石油人使用過的工具,被歷史感動。

周曉瑋說:「以那樣的形式參與進來並在舞台上謝幕,真的感到無比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