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時代發展同步向前。
9月11日至13日,專題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人大代表履職故事】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用「接地氣」的敘事方式,生動講述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為民的故事,展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豐富實踐。
朱國萍是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資訊員。2019年11月2日,是朱國萍終生難忘的一天。在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時,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深刻詮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含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就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基層立法聯系點和全過程人民民主,構成怎樣的關系?「本來老百姓感覺到法律離我們很遠,現在感覺法律就在家門口,有事好參與。」朱國萍說。每當接到需要征求意見的法律草案時,朱國萍都要盡快收集分布在5個不同社群、覆蓋超2萬居民的對法律修改的意見建議。截至2024年7月底,朱國萍和資訊員們參與了97部法律草案的征求意見,提出建議3200多條,被研究采納280條。
立法聯系點,一頭連著基層老百姓,一頭連著立法機關,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不僅強化了立法機關與基層人民的聯系,還切切實實提高了立法的品質。截至目前,「國字號」基層立法聯系點共45個,已實作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點全覆蓋。
民主與民心相通,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基層民主形式,讓民主接地氣、聚人氣、提心氣,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也同時豐富了人大代表履職的形式。人大代表就在身邊,立法討論就在街頭巷尾。
在專題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人大代表履職故事】裏,我們看到全過程人民民主更豐富的細節,看到人大代表履職更豐富的形式,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陽光,每一個案例都印證著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
王永澄是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唯一的一位盲人代表。因為特殊的身份,這位人大代表敏銳地感到殘疾群體的一些特殊需求:由於沒有大字版教材,許多在普校隨班就讀的低視力學生閱讀課本吃力,視力也進一步變差。王永澄提出了關於出版大字版教材的代表建議,為特殊群體發聲。不久之後,2023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國家鼓勵教材編寫、出版單位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實際,編寫、出版盲文版、低視力版教學用書,滿足盲人和其他有視力障礙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寫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弱勢群體的需要被寫進了國家法律,全過程人民民主意味著在發展和前進的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人大代表的職業迥異、成長環境不同、生活場景相差很大,卻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中國的樣本,也具象地展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真實性和廣泛性。透過代表的履職,把基層活潑、新鮮、樸素的訴求帶到立法機關,進入國家議程。
水道工王潤梅,向全國人代會送出了一份關於小區改造和建設中管道要雨汙分離的代表建議;「中國機長」劉傳健,送出了加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代表建議。從來自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城——西藏墨脫縣的羅布央宗代表,到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從祖國邊疆到沿海都市,從航天領域的科學家到著名法學家……人大代表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角度的履職故事,展現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基層的聲音傳到人民大會堂,人民群眾的關切原汁原味地反映上去,真正實作了全過程人民民主。
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圍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好、完善好、執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實作新時代新征程黨和人民的奮鬥目標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作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走過70年歲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成熟。在黨的領導下,人大代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用耳傾聽民聲,用眼觀察民情,用口反映民意,用心為民服務,詮釋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也展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越性。
澎湃新聞資深記者 林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