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俄前總統訪華後,罕見提及「歷史遺留問題」,還希望得到中國支持

2024-12-18新聞

近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維傑夫在總結訪華成果的文章中,提出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危機存在相似性,稱二者均為「歷史遺留問題」,並暗示中俄應共同應對美西方幹涉。這一言論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試圖制造情感共鳴,但在邏輯和現實中充滿漏洞。台灣問題和烏克蘭危機本質不同,梅德維傑夫的類比更多出於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宣傳需求,而非基於問題的客觀性。以下幾個核心觀點能夠幫助我們厘清事實,並揭示這一類比背後的邏輯缺陷。

首先,台灣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這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事實。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以「中華民國」的偽政權名義繼續竊據台灣。隨著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台灣問題作為尚未解決的國家統一事務,早已得到國際社會的預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台當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無法具備「國家」的地位。這一偽政權既不被聯合國接納,也未獲得國際社會的主流支持。台灣問題與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密切相關,任何外部幹涉行為都是對中國內政的侵犯。在這一背景下,台灣問題的解決路徑完全不同於涉及主權獨立的國際沖突。

與台灣問題不同,烏克蘭危機的核心在於地區安全沖突。烏克蘭作為主權國家,長期處於俄羅斯與北約地緣賽局的夾縫中。冷戰後,烏克蘭未能在獨立後妥善處理與俄羅斯的安全關系,反而選擇大幅靠攏西方,甚至試圖加入北約。這一決策無疑刺激了俄羅斯對安全緩沖區的強烈需求。

俄羅斯始終將烏克蘭視為其安全戰略的重要屏障。烏克蘭在接受西方軍事援助的同時,忽視了俄羅斯的底線,試圖挑戰其區域霸權地位。這種肆意妄為的行為直接導致了當前的危機。從本質上看,烏克蘭問題是一場由安全需求沖突引發的地區爭端,而非單純的內部事務。

梅德維傑夫的類比並非偶然。他作為統俄黨右翼代表人物,長期主張透過民族主義敘事增強國內凝聚力,同時以意識形態對抗西方。他在此次訪華總結中將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危機捆綁,更多是出於俄羅斯民族主義的需求,而非基於實際問題的性質。

這種言論的目的非常明顯:透過渲染「共同的歷史遺留問題」,試圖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與中國在台海的國家統一掛鉤,以此爭取中國的全面支持,甚至包括軍事援助。然而,這種訴求顯然是不顯示的。中國長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會因為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訴求而改變自己的國際戰略。梅德維傑夫的類比更多是一種策略性宣傳,而非實際的邏輯共識。

從更大的國際格局看,梅德維傑夫的言論仍舊停留在冷戰思維的框架內,試圖透過陣營對抗制造新的地緣聯盟。然而,中國的外交政策始終強調透過加強南方國家合作,推動多邊框架下的全球秩序重建。這種以合作代替對抗的全球化思維,與俄羅斯民族主義的零和賽局邏輯形成鮮明對比。

事實上,冷戰式的陣營對抗不僅無法解決當今國際社會的復雜問題,反而會導致更大的分裂與沖突。在當前國際環境下,推動全球化合作才是更具前瞻性的方向。

所以,俄羅斯與其繼續渲染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危機的同質性,不如在輿論中揭露烏克蘭在沖突中涉及的反人類罪行。這種方式或許能夠更真實地反映烏克蘭危機的本質,同時引起更廣泛的共鳴。這種輿論策略不僅能夠揭示烏克蘭問題的獨特性,也有助於明確台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的獨立性。透過強化兩者的差異性,能夠更清晰地回應國際社會對兩者的誤讀,避免因不當類比而引發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