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在兩條鐵路線上,留影中國式現代化的速度與溫度

2024-02-13新聞

一條是設計時速350公裏、正在火熱建設中的陜北革命老區首條高鐵;一條是最高時速80公裏,服役六十六載的新中國首條電氣化鐵路。

從黃土高原到秦嶺山區,在兩條鐵路線上,我感受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速度與溫度。

黃土高原之上

建設者用堅守奮進「中國速度」

一月中旬,我循例走進陜北革命老區首條高鐵——西安至延安高速鐵路建設現場,定期用鏡頭記錄這條鐵路線的「成長」。

第一站是因洛川會議聞名的延安市洛川縣。

周圍是一片覆蓋著白色「棉被」的果園,在承建西延高鐵洛川段的中鐵二十局集團計畫部,鮮紅的國旗迎風招展,分外醒目。

在剛剛過去的冬季,大雪一場接著一場,把這座黃土高原蘋果之鄉的溝溝峁峁換了顏色。

「鄧師傅好!咱們今天去伏益隧道看看。」坐上車,我報出目的地,駕駛員鄧軍眉頭一緊。「那邊的路有點滑,咱們邊走邊看情況……」 點火,起步,他一邊喃喃自語。

伏益隧道是西延高鐵洛川段最後一座尚未貫通的隧道,也是我此行采訪目的地。

車行不久,我就明白了這位「老把式」的擔心。車窗外一片蒼茫,車輪下吱吱作響。健談的鄧軍一言不發,雙手緊握方向盤,兩眼緊盯前方。

記者從西延高鐵伏益隧道采訪結束返回延安市洛川縣城路途中。

山路蜿蜒,一路慢行。車輛打著滑,緩緩度過一個數公裏長的下坡路後,他的表情終於輕松下來。

「這些地方原來根本沒有路,修高鐵這幾年建設了不少便道。」 鄧軍這才開啟話匣子。「但是遇上雨雪天,不管你開啥車都只能慢慢‘挪’。」

陜北民歌有形容黃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歌詞——「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在溝壑縱橫的峁梁中,運輸成百上千噸的建築物料架橋修路,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這是1月16日在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拍攝的建設中的西延高鐵伏益隧道進口(無人機照片)。

天色變暗,往來的車燈照亮飛舞的雪花。不一會,車輛緩緩駛入了夾在兩山之間伏益隧道。

下穿黃土梁溝壑區、圍巖穩定性差、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全長3760公尺的伏益隧道於2021年10月開工建設,施工難度較大。為保障進度,伏益隧道與西延高鐵大部份隧道一樣,每天24小時連續施工。

開啟車門,一陣熱浪裹著濕氣襲來,照相機鏡頭瞬間結出一層霧氣。隧道一端,15名工人在十余米高的開挖台架上揮汗如雨。有的幹脆赤膊上身,僅穿著一件反光背心。

1月16日,中鐵二十局工人在位於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的西延高鐵伏益隧道施工現場工作。

在我的身旁,一名工人手持風管,面對堅實的巖層,進行錨桿吹孔作業。隨著裝置不斷移動,泥漿自巖孔噴射在空中,飛濺在臉上。

看我舉起相機,值班技術員蘇宇博走來介紹情況。現場裝置轟鳴,雖然僅一步之隔,但卻很難聽清彼此的話語。

1月16日,中鐵二十局工人在位於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的西延高鐵伏益隧道施工現場工作。

最終,蘇宇博只能用手機打字告訴我:「目前距離貫通還有29.2公尺,每天雙向掘進共計7.2公尺,距離勝利不遠了!」結尾,他專門加上了一個感嘆號。

為了不幹擾施工行程,我盡快結束拍攝,離開隧道。回首看去,作業面的燈光逐漸匯聚成一點,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走出洞口,眼前覆滿積雪的北洛河特大橋呈現出別樣景致。不久前,9200多噸重的鐵路連續梁成功轉體,使這座「老朋友」更具氣魄。我飛起無人機,再度為它留下一張雪景照。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分別為記者在2022年4月25日、2022年9月28日、2023年6月25日、2024年1月16日(自上自下)拍攝的西延高鐵洛川北洛河特大橋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

離開洛川後,我沿西延高鐵路線一路南下。在銅川市耀州區的軌枕廠、渭南市富平縣的特大橋、西安市閻良區的鋪軌基地……用鏡頭記錄下一個個平凡建設者沈穩、堅定的勞動身影。

就在稿件播發前夕,一個個好訊息紛至沓來:1月20日,富平特大橋架梁施工正式啟動;1月21日,首批500公尺長鋼軌運入閻良鋪軌基地;1月22日,洛川伏益隧道順利貫通……

這是1月25日在陜西省西安市拍攝的西延高鐵渭河特大橋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

1月18日,中鐵上海局工人在位於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的西延高鐵富平特大橋施工現場工作。

1月25日,中鐵二十局工人在位於陜西省西安市的西延高鐵渭河特大橋施工現場工作(無人機照片)。

秦嶺山脈之中

護航者以奉獻詮釋「大國溫度」

穿越秦嶺中央水塔,連線巴蜀三秦大地。建成於20世紀50年代的寶雞至成都鐵路是新中國首條電氣化鐵路。

受地形及施工條件限制,寶成鐵路目前最高執行時速僅為80公裏,成了「高鐵時代」裏名副其實的「慢火車」。

春節前夕的一個周末,我從寶雞站登上駛向四川廣元的6063次列車。六十六年來,這趟列車除了擔負客運貨運任務外,逐漸發展成為助學車、助農車、觀光車,被沿線群眾親切地稱為「秦嶺小慢車」。

上午10點,列車準時啟動。向寶林肩掛記錄儀,從發電車開始走向車尾,一絲不茍地履行著列車長的責任。

車廂裏,衣著鮮艷的「奶奶團」正在熱烈討論雪景拍攝造型;大學生「背包客」三五成群,不時爆發出歡笑聲;返鄉的家人相互依偎,懷抱中的幼兒嘴角掛著笑意……

1月28日,乘坐公益「慢火車」6063次列車前往寶成鐵路秦嶺站欣賞雪景的旅客在車內合影。

「師傅您是去賞雪的嗎?衣服要多穿點啊!」

「老李今年回家早,掙上大錢了吧?」

在人群中穿插的向寶林一邊仔細檢查著門鎖以及消防設施等情況,一邊與乘客熱情交流著。

「以前接娃娃上學,幫老鄉賣菜。現在陪著大家賞雪,都是好事!」

今年59歲的向寶林已經在「秦嶺小慢車」上工作了20多年。

「只要群眾需要,我們就一定守好這趟‘慢車’。」向寶林說。

1月28日,旅客乘坐公益「慢火車」6063次列車出行。

40分鐘後,車輛到達觀音山車站。這裏所在的寶成鐵路秦北高坡區山勢險要,橋隧錯綜。鐵路史上著名的「觀音山展線」說的就是這裏。

每到冬季,秦北高坡區隧道常因山體滲水結冰,給行車安全帶來隱患。沿線鐵路職工無懼風雪,全年堅守,默默奉獻,為過往列車護航。

這是1月28日拍攝的寶成鐵路秦嶺觀音山車站(無人機照片)。

今年55歲的王乖明就是其中一員。

見到王乖明時,他與打冰隊同事正在鐵軌旁的道砟上,朝著寶成鐵路神砂河3號隧道深處走去。路過之處,積雪上的腳印整齊地排成一列。

在鐵軌上行走過的人都清楚,這是一件十分考驗「腳力」的事情:鐵軌狹窄光滑無法立足,自不必多說;碎石鋪就的道床起伏不平,走不過十幾米,必然腳踝發酸;軌枕倒是平坦又穩定,只是間隔較大,需要一直低頭看著,稍不留神就會踩空……積雪天氣行走鐵路之上,更是難上加難。

1月28日,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寶雞工務段隧道打冰隊職工在寶成鐵路神砂河3號隧道進行除冰作業。

剛摸索出行走軌枕的「節奏」,擡頭一看,王乖明一行早已走遠。我趕忙跳下道砟追了上去。

頭燈光束在黑暗中跳躍,王乖明突然停下,用打冰桿指向身旁。擡頭看去,一條5公尺多高,粗過臂膀的冰柱赫然出現在隧道墻壁,透明的表面微微泛著光。

戴上護目鏡,掄起打冰桿。伴隨著「砰砰砰」的敲擊聲,核桃大小的冰塊從空中落下,砸向地面,冰碴不斷從記者的臉上劃過……

一次作業需要沿鐵軌步行10多公裏,耗時五小時左右。王乖明與工區同事冬季打冰,夏季防洪,每日在大山之中穿洞跨橋,保障行車安全。

1月28日,在寶成鐵路秦嶺觀音山車站,工作人員在月台引導列車通行。

還有許多奉獻山區、堅守一線的動人故事:克服不通公路、沒有手機訊號等困難,守護山巔小站的「90後」團隊;一個檢修路線,一個看守橋隧,彼此難見一面的「夫妻檔」等等……太多身影無法一次收錄在鏡頭之中,也成為了此行的遺憾。

采訪結束,乘動車返回西安,一路風馳電掣。車窗外,雪後的關中平原廣袤無垠,隨高速流淌著,成為一幅寫意水墨畫。我不禁有感於中國式現代化並非只是高鐵、高樓、高科技,也有溫度、送溫暖、傳溫情。

此刻的中國大地,太多關於「速度」與「溫度」的故事正交織並列,接續上演。有限的鏡頭焦距自然無法全部捕捉,但它們終將被時代定格。

策劃:李尕

統籌:費茂華、劉金海

記者:張博文

編輯:黃曉勇、劉金海、程婷婷、呂帥、郝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