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去思考,思考的結果都是有價值的。
思考本身並不直接產生任何價值。
思考之後的反思,反思之後的改變,改變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結果,才對我們的人生具有價值,才能滋養我們的人生,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思維,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影響我們人生的方向。
不管讀書與否,只要認真思考反思,都是有價值。
只要思考,我們體內就會爆發出一股驚人的力量,去對抗外界那些雜亂無章的思緒;
這是基於心理學研究理論得出的,因為思考的過程,就是開啟元認知,自我審視,自我進步的過程。
如果不能自我審視,就會和周圍的人一樣,天天充滿抱怨,天天活的很累,生活看不到希望。
當我們一旦開啟元認知,能夠自我審視,自我觀察,自我反思的時候,我們的心智模式就會不一樣,理智腦就會占領制高點,進而控制我們的行為。
為什麽我們很多人在很多事情上總是充滿各種抱怨呢?
從腦科學的角度說,還是因為我們的理智腦沒有控制行為,行為模式總是被情緒腦所左右,然而情緒腦又總是目光短淺,急於求成,導致最終的結果就是經常被情緒腦所左右,失去理智的判斷,做出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甚至愚蠢的行為。
說話做事,每個人都會,但是如何更好的表達如何更恰當地去做事情,好像每個人都要去學習,因為我們的語言在無形中塑造了我們的思考方式,影響了我們做事的心智模式,這種心智模式和思考方式進而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改變著我們的人生方向。
遇到問題,能解決就解決,這是能力。
遇到問題,不能解決就承受,這是堅韌。
很多人在能力上就已經輸了,更別談堅韌了。
抱怨是無能無奈的表現,是這個社會最強的負能量,它會讓一個人失去掙紮的勇氣,失去承受的堅韌。
抱怨的害處不在於浪費時間,而在於它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失去掙紮的勇氣,失去承受的堅韌,更會讓我們放棄對自己人生的探索研究。
遠離抱怨和抱怨之人吧,它會讓我們活的更通透,活的更自由,而不是總是活在內耗和自我壓抑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面對任何的困境和挑戰,當我們開啟元認知,積極主動去思考問題,反思自己,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時,最終的結果就會不一樣。
不是外在的環境變了,而是我們應對外界環境的態度轉變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應對能力也會變得不一樣,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會持續前進演化升級,進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思考習慣,進而會做出相應的不同選擇,而選擇恰恰是我們人生拉開差距的彈板。
當我們擁有了更好的人生選擇和人生方向後,我們的能力就會不由自主地凸顯,我們就能看到更美妙的人生風景,不論對待生活還是對待工作,我們都能更好地應對,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優策略,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和自我的成長。
成長重要嗎?
非常重要。
因為只有我們成長了之後,我們才能擁有更多的選擇。
而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麽?
選擇。
我們一生努力奮鬥的本質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擁有更好的選擇,擁有更多可能創造財富的機遇。
當機遇來臨的時候,能夠果斷抓住機遇,實作人生的躍遷。
其實,人和人之間拉開差距的不是性格,而是心智。
那麽,究竟心智是什麽呢?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於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與智商不同,大多數人都擁有正常的智商,但並非每個擁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擁有正常的心智。
許多人的心智仍處於未開啟的狀態,我們常看到所謂的「聰明人辦傻事」,其原因基本上都是他們的心智未開啟。
他們即使作出了錯誤的判斷也會振振有詞——絕非強詞奪理,而是義正詞嚴。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道理明明非常正確,卻因為講述道理的人由於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偽君子的嘴臉,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個原本應該被篤信的道理。
這原本是非常樸素而又正確的道理,可偏偏整天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唐駿被人揭出老底——他的學歷是假的,他可一點都不踏實!
於是,很多人「開竅」了,「頓悟」了,得出的結論是:「再也不相信這種鬼話了!」
無論是正向還是反向,心智一旦開啟,就會不斷自我積累,最終天差地別。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命運,必須先從提升心智開始。
心智的提升,一共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對自己的言行毫無察覺,此時的行為完全依托本能,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動物本能階段。
對自己完全的不自知,俗話說就是說話辦事不過腦子。
在心理學上,這就是完全依賴本能腦和情緒腦做事,思考問題,根本就不會利用自己的理智腦反思,結果就是做事亂打亂撞,根本沒有過腦子。
第二個階段,隨著我們的不斷成熟,慢慢開始關註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會思考自己為什麽這麽說,為什麽會這麽做,凡事懂得思考和反思,這個階段叫自我反思階段。
處在這個階段的人,他不再抱怨外在的人和事,開始全方位地反思自己,列寧曾經說過,當一個人開始反思時,他將步入一個偉大的開始。
第三個階段,逐漸的接納自己,減少內耗,心態趨於平胡穩定,自我和本我沒有對抗,我們管它叫做掌控情緒階段,這個階段的人,基本上不會由情緒來控制自己。
這個階段的人,會變得非常的理性,一切外在幹擾、評價、嘲笑、諷刺都不會對他產生任何的影響,只會專註地做好自己。
發揮自己的專長,才是這個階段,自我前進演化成長的結果,只有不斷專註於自己的強項,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空間,獲得更大的人生發展機遇。
第四個階段,經過長期的自我覺察和自我反思之後,行動力開始越來越強,加上時間管理和心態管理,會變得越來越自律,有大腦意識來控制行為,異常的專註,而行動時,會用行動來驗證自己的思想,執行力超強,我們把這個階段叫做知行合一。
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執行力超級強,遇到任何的困難和阻礙,他們都能夠去不斷面對,不斷去解決,進而獲得能力的突破,形成自己獨特的做事風格。
第五個階段,進入極致專註的狀態,對要達成的目標和結果,進入完全忘我的狀態,這個階段的人,會迸發出超強的領袖智慧和魅力。
第六個階段,生命力創造力逐漸地增強,內心會不斷湧現出慈悲,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利他之心湧現。
第七個階段,開悟覺醒階段,到了這個階段,他會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和目標,然後專註、恒久、為之奮鬥一生,真正知道了我是誰?真正明白了我從哪裏來?想好了要到哪裏去?
只有將自己的心智模式不斷升級,我們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長,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人生。
況且,心智這個東西「上不封頂、下無保底」。
心智一旦開啟,就可能因為學習而像病毒一樣瘋狂發展,與此同時,「學習能力」也會相應地大幅增長。
於是,心智可以發展,可以培養,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復重建,怎麽可能封頂呢?
然而,反過來,如若這一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那麽心智的發展就有可能停滯,甚至倒退。
所有一切人生躍遷的前提,都是需要基於我們對於人生未來規劃的思考和反思,當我們反思自己,開啟心智的時候,對每一次精準分析後的選擇就會和前面的模式不一樣,行為模式的選擇也會不一樣,只有不斷堅持,努力改進我們的心智思考模式,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絢麗多彩,獲得更多的財富,贏得更多的尊重,獲得社會的認可。
那麽如何讓我們更高效地提升自我,爭取更多的選擇呢?
那就是對待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極致的專註力。
集中註意力,是我們學習效率提升的最大破譯密碼。在心理學上,把這個叫做心流體驗。
心流恐怕是積極心理學領域最破圈的一個概念,它的提出者是美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賴。
米哈裏透過大量的數據研究,得出了心理學領域最著名的心流理論。
那什麽又是心流呢?
心流就是一種全神貫註的忘我狀態,當你進入心流狀態的時候,你的眼裏只有當下要做的事情,其他的資訊統統不能幹擾到你。
在心流狀態下,我們不會註意到時間的流失,度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的充實,幾個小時好像縮短成了幾分鐘一樣,幾分鐘又好像幾個小時那麽漫長。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最幸福的人就是那些處於心流狀態下的人。
處於心流狀態下的人,他們精神飽滿,做事認真果斷,工作效率極高。
只有在心流狀態下,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更加幸福。
其實,心流和幸福密不可分,在我們人類看來,心流就是幸福的終極體驗。
為什麽說心流又是幸福的終極體驗呢?
因為我們的生活總是難以逃脫精神熵的影響。我們的心智總是趨向於失序,而心流會讓我們的大腦處於最佳狀態,幫助我們超越生理欲望的驅使,擺脫社會規則的控制。
心流不僅僅是一個學術的概念,它可以運用於實踐,幫助我們改善生活。
在工作中,我們可以透過自主地設定目標、調整難度、設定挑戰,來讓工作變成有趣的遊戲。
在休閑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透過和他人共享目標,在集體生活中創造出心流體驗。
所以,要想進入心流體驗,就得花心思去投入、去研究,然後才能享受到它的樂趣。
那麽如何讓心流理論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服務呢?
需要我們把工作轉化成遊戲,現代的成年人體驗到心流,大多就是在工作當中。
這是因為工作和遊戲其實非常相似,和遊戲一樣,工作也有明確的目標和反饋機制,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負責的工作任務,交出的成果也會收到上級和同事的意見。
那麽我們又如何在工作中創造出心流,獲得更好的工作體驗呢?
米哈裏說,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改造工作,讓工作更像是一場遊戲。
第一,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目標,在上級的要求之外,給自己的工作賦予額外的意義。
第二,我們需要主動調整任務的難度,把大而復雜的任務拆解為幾個可控的小任務。
第三,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挑戰。透過給自己設定有趣的遊戲,我們就能在面對無聊任務的時候也能保持十足的幹勁。
當我們幹勁十足,精力充沛的時候,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獲得更多的認可,進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只有當我們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己的人生目標後,我們才會感覺到幸福。
因為持久的幸福才是幸福的真實水平的反映,假如我們把幸福想象成一條河流,持久的幸福就是這條河流真實的水位高度,而短暫的幸福就好比風浪,只會讓河面在水位線附近上下波動。
一頓美味的飯菜、一部好笑的戲劇、一束鮮花、一句好話,這些都是暫時的幸福。
它們只能給我們帶來稍縱即逝的情緒波動,高興一會兒,很快情緒就會回歸平淡。
這是因為我們人類有一種普遍的心理機制,心理學上稱之為「恒溫儀效應」。
因為「恒溫儀效應」的存在,追求幸福的人就好像在跑步機上持續地奔跑,不斷地付出努力,取得更多的財富、更高的地位,但是幸福感卻始終在原先的水平上來回波動。
那麽我們如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呢?提升幸福感的原理又是什麽呢?
首先,我們要對過去學會感恩和寬恕,放大過去的美好,消除痛苦的回憶,對過去幫助過自己的人當面表達感謝,客觀地描述事實。
其次,對待當下,我們要放棄容易獲得的愉悅感,要追求難以獲得的滿足感,最大限度地體驗到當下的幸福。
最後,對待未來,我們要保持樂觀,要對自己悲觀的想法進行自我反駁,減少內耗的想法。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嚇唬自己,因為我們的內心就是悲觀主義者,總是覺得自己可能會做的不夠好,會出現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而導致不好的結果。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往往不是按照我們想象的方向去發展的,總是會千轉百回,曲折離奇,最後的結果總是超出我們的很多想象。
因此,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我們都要有能不斷反思總結,不斷自我激勵的鬥誌和勇氣,不斷沖破現實的束縛,追求未來的成長,進而形成自己的思考習慣和做事風格,達成人生的目標。
生活的底色不就是這樣的嗎?
當我們面對壓力和挑戰的時候,積極樂觀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就變得越來越小,就能不斷獲得成長,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
假如我們一味地抱怨現實生活的不公,關註別人的錯誤,就會讓我們更加痛苦,進而導致自己被困在了負面情緒的泥潭,無法自拔。
與其痛苦地活在當下,不如積極地面對生活,積極地面對未來,把未來當成我們人生的不斷歷練和挑戰,不斷地去思考處理問題的方式和策略,積極地處理問題,我們就能解決更多的問題,進而獲得能力的成長。
李笑來老師總是鼓勵我們活在未來,其實活在未來的思想就是用未來的方向指導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更積極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用未來的手段和路徑來要求當下的自己,改變當下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而完成升級前進演化。
只有當自己升級前進演化了,自己就會遠離那些說風涼話的人,就會遠離那些抱怨的人,遠離負能量的環境,前進演化到更高的層級。
當我們完成前進演化了之後,就能思考事情發展的趨勢,看待問題就能穿透歷史的周期,能看到更多的未來發展趨勢。
活在未來的思想指導現在的行為,這是一種大智慧,也這是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只有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才能形成知識的內化,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塑造自己,改變自己,不斷提高。
當我們面對壓力和挑戰的時候,悲觀地活在當下,消極地對待問題,只能讓我們永遠都活在當下,永遠被困在當下的枷鎖牢籠中,根本無法掙脫,根本無法去獲得成長的機會,進而失去了成長的途徑,失去了奮鬥的機遇。
長此以往,人就會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既渴望突破和改變,又擔心改變後的一切不順利,處於猶猶豫豫的階段,形成了一種惡性的迴圈,導致自己無法跳脫出當下的困局,更不能清楚地思考未來了。
因為只有用思考未來的方式規劃現在的行為,規劃現在的腳步,我們才能走的更遠,跑得更快,這是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想問題,做事情的思考模式,都是截然不同的,進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
成長型思維的人,總是看到解決問題之後自己獲得的成長和進步,總是期盼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樣不斷鞭策自己進步。
但是很多人都是固定性思維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努力了也沒用,付出了也沒有什麽提高,不斷陷入惡性的迴圈中,難以自拔。
人生除了選擇之外,什麽又最重要?
成長最重要。
而所有成長的路徑只有一條:學習和積累。
有意義的人生中沒有什麽比成長更重要的了,矽谷有一句陳詞爛調:創業就是成長,沒有成長的創業就不叫創業。
生活也一樣,沒有成長的生活就不是有意義的生活。
所有的成長都是基於思考分析以後所做出的選擇,當我們成長升級了以後,我們的理智腦就會越發的強大,我們的學習能力就會變強,當我們理智腦強大之後,它會將自己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教授給情緒腦和本能腦,並逐漸將知識內化。
當我們體會到知識內化的效果後,我們就前進演化成為了另外一個物種,就擁有了飛翔的翅膀。
飛翔起來的鳥兒視野就會開拓,飛翔起來的鳥兒就會擁有無限的渴望,飛翔起來的思想就能穿透歷史的周期,進而擁有更廣闊的生命旅程,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我們擁有廣闊的視野,當我們擁有了非凡的眼界,我們就會不斷進步成長,不斷開拓人生更精彩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潛能。
而工作可能是我們大部份人發揮潛能最大的場景,當我們工作的時候,很容易進入心流模式,進而感到人生無比的幸福和快樂 !
人都是喜歡屈於安逸和懶惰的,所以,當我們能夠不斷戰勝自己的懶惰,戰勝自己的安逸,我們就能不斷取得成功,不斷取得進步,進而在工作中成就自己,獲得更好的人生發展機遇。
因此,經常思考問題,經常運用大腦來反思總結,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靈活。
經常思考問題,能讓我們邏輯清晰,對每件事情的本質認識更透徹;
經常思考問題,能讓我們思維敏捷,對待每件事情都能從容應對,不會受當下思維的困惑;
經常思考問題,能幫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找到不斷成長的優質方法論,讓我們有更大的勇氣戰勝困難,迎接更多的人生挑戰。
哲學家尼采說過:「我們不能被人們的心理波動所驅使,錯誤地判斷事物是否重要。」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自我反思的能力,萬事萬物都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要學會深入研究,哪怕受到外界再多的幹擾,也要堅持自己的主見。
思考的本質就是自我不斷反思,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
當我們開始反思自己的時候,我們大腦就會切換到監控模式,我們的註意力會集中到我們的錯誤問題上面,而不是集中到我們的正確問題上面。
針對於很多有主見的人,他們只所以能夠態度堅決,做事雷厲風行,果斷決策,歸根結底在於他們的自我反思效率極高,他們總能發現自己思維盲區的錯誤之處,並且及時改正自己的問題。
現在腦科學已經證明,冥想是人類的一種非常高效的大腦體操。
當我們開始反思自己,開始自我冥想的時候,我們的註意力會集中到我們的呼吸上面,偶爾會走神,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走神了之後,慢慢地拉回註意力。
進行均勻地呼吸,呼吸越自然越好,註意控制呼吸的節奏,我們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能感受到呼進來與吸出去的空氣狀態。
吐出來的是「壓力和煩惱」,吸進去的是「契機和希望」。
剛開始時,註意力不會持續很久,但是隨著我們訓練的深入,呼與吸會越來越順利,進而帶動大腦的馴化。
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盲目地追隨大流,追隨趨勢,被周圍環境所迷惑,而是需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渴望去做選擇,這也恰恰就是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大腦主宰著一個人所有的思想,思維是否活躍,取決於他是否經常用腦思考問題,只有經常思考,經常鍛煉,我們的腦力才能不斷變強,思考問題和邏輯思維能力也會變得更強。
思考,是訓練我們大腦潛能的最有力方式。一個人若想取得進步,若想找到取得進步的方式,就一定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樣考慮問題、處理事情,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的過程就是大腦自我前進演化的過程,從原始人類到現代文明,我們的祖先能夠生存下來,無一不是善於思考,不斷探索成長的人。
經常思考就是給大腦做保健體操,天天鍛煉大腦,馴化大腦,理智腦就會得到成長,元認知能力就會不斷變強。
然而大部份人連最基本的思考都是做不到的,更不明白為什麽我們還有一個理智腦的存在。
很多人本身就沒有主動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更不可能去找到現實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
由於沒有探索問題本源的能力,導致最終的結果是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只能成為一個看問題做事情浮於表面的物種,註定成為普通人,因為你根本就不具備戴著眼鏡看問題的能力。
然而有極少數人他們是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總結的,一個問題總是要想盡各種辦法弄清楚,要是弄不清楚他們就會很難受,雖然那種難受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就是很難受。
弄不明白就急的跳腳,搞不清楚就寢食難安。
只有想盡各種辦法弄清楚搞明白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他們才會感覺到真正的解脫。
善於思考的人都是能夠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的人,如果你只願意做輕松的事情,人生就會困難重重。如果你願意做困難的事情,那麽人生就會變得輕松。
困難的路越走越簡單,簡單的路越走越困難。
思考也是一樣的道理,經常不斷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背後邏輯的人,都是在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想要讓自己的生命轉移到更高的層次,只有突破現有的舒服區域,嘗試著做一些不舒服的事情,我們就能取得突破,取得成功。
舒服的狀態會讓我們覺得溫暖、模糊而安全,但它不會讓我們成長。
唯一能成長的時機,就是踏出我們的舒服區域。
從現在開始,每當我們感覺到自己不舒服了,不要退回原來的舒服區,反而要為自己加油,說:「我現在一定是在成長。」不斷鼓勵自己,然後繼續前進。
如果我們讓自己成長為一個成功的人,擁有強健的性格和心智,我們自然就會在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上都能取得成就。
我們會有能力做出清楚的決定,我們會有能力選擇想要的工作、事業或投資領域,而且知道自己一定會取得成功。
我們需要時刻把我們的註意力放在我們的前進演化和成長上面,每天都努力去學習和積累,不斷督促自己向有錢人學習,進而才能變得有錢和富裕。
窮人總是被自己的各種的借口阻擋了自己成長的步伐,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最後的人生命運變得很悲慘和淒涼。
但是有錢人會切換自己的思考模式,面對任何的恐懼和困惑都會采取行動,不斷讓自己成長,在行動中去尋找新的機會,發現新的機遇,不斷和現實的各種問題做鬥爭,進而戰勝他們,取得成功。
善於思考問題的人,他們的思考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探索答案對這些人來說就是剛需,既然是剛需,那就是每天必須做的事情。
當我們習慣於思考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快速地搜尋資訊,不斷地整合資訊,將這些資訊變成我們的決策依據,平時的學習就像在收集資訊,總結就像在整理資訊。
假如我們每天都能學到一些新知識,每天都能取得一點點的進步,我們的大腦就會高度興奮,整個人都充滿了能量。這也是大腦的運轉機制所導致的,很多時候,我們不去思考,覺得思考問題太累,很可能是我們的大腦在偷懶,總是想讓我們待在舒適區,不讓我們走出來。
但是要進步,要成長,就要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就要不斷逼自己成長,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時間長了,進步和成長就成為我們的剛需,不進步不學習,大腦就會餓,心就會慌。
歸根結底,我們把學習進步成長變成了自己的剛需,養成了固有的習慣,這些習慣無形中塑造了我們的思考模式,讓我們取得持續地前進演化。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一書中,把持續的學習稱之為人生的前進演化,只有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脫離現有的階層,爬到更高的層次上面去,只有持續地前進演化,我們的大腦思考模式才會不一樣,我們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這也是為什麽說聰明的人都是學習的機器,股神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是學習的機器,他們在自己特定的領域研究的非常深入,他們把學習進步當成了每天的剛需,不斷逼迫自己取得突破,不斷激勵自己時刻成長,讓自己處於一個鮮活的人生狀態,進而取得現實中的成功。
他們每天都是列很多待解決的問題,不斷思考怎麽去解決問題,如果一個問題解決不了,他們就渾身不舒服,甚至寢食難安。
不管自己看書研究找答案還是上網檢索資訊進行提煉總結,總歸他們就是有很多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他們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他們的人生信念中沒有退縮兩個字,他們認為任何技能都是可以習得的,只要持續地練習,持續地不斷改正,那麽他們終究會取得進步,不斷成長,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標。
在實作自己目標的過程中,他們會更有耐心。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當前處於人生成長的那一個階段,自己人生的下一站要如何去努力才能變得更好。
耐心這個東西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他們很清楚自己當下的各種問題都是源於過往的積累不夠,如果自己現在開始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有一天,自己是能夠實作自己的夢想。
但是不了解底層邏輯的人,就誤以為人家天生就是學習天賦高,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努力了也沒用,付出了也是白搭,所以他們自暴自棄,最終成為了窮人,過著悲慘的生活,生活在悲劇的世界裏。
我們的心,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連續劇編劇。它會編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根據戲劇和災難的原則,編織出從來沒有發生過、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
作家馬克吐溫說的好:「我這輩子有過幾千個問題,其中大部份從來沒有真正發生。」
所以,我們需要持久地給自己洗腦,我們要想各種辦法改變我們的命運,假如我們自己困在了永恒的當下,我們就背上了生命的枷鎖。
被困在永恒的當下,對於人來說就是犯罪。由於當下的自己就是不夠優秀,當下的自己能力就是不能達標,所以現在開始積累才是自己最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不能獨立思考的人,他們認為活在當下才是最快樂的生活,他們的腦子裏面沒有未來,沒有人生的規劃,所以混日子對於他們來說就變成了理所當然。
他們經常習慣於活在當下的快樂中,不斷享受著美食、衣物,貪婪地對待周圍的一切,所有的好東西,他們都想要,這些人註定人雲亦雲地活著。
莫名其妙地湊熱鬧,心急火燎地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成為了他們好奇心噴射的最大出口。
每天堅持刷視訊,每天堅持刷圈,每天堅持在網上獵奇各種新聞,他們把自己最寶貴的註意力大把大把地浪費掉,消耗著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所以註定他們活的很累。
善於思考的人,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活在未來,當下的現狀只不過是過去的積累不夠,只要從現在開始積累,未來的自己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人生是可以重塑的,他們永遠都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善於思考的人,總是喜歡研究琢磨各種辦法突破當前的困境,不斷地研究解決當前的問題,持續地前進演化升級學習能力,變成了他們每天必做的事情,最終他們前進演化成了新的物種,他們獲得了別人沒有的資源和財富,進而走向了成功。
掙錢的手段永遠都不是別人給予你的,而是自己探索出來的,探索的過程就是持續思考,反復研究琢磨的過程,只要你肯去研究,只要你肯去鉆研,你怎麽能不進步,怎麽可能不會成長呢?
什麽叫做人生的目標?有目標的人生叫航行,沒目標的人生叫流浪。
什麽叫人生的規劃?有規劃的人生叫藍圖,沒規劃的人生叫拼圖。
擁有航行目標的船,永遠不會迷失人生的方向。
擁有規劃藍圖的人,永遠不會懶惰怯懦的躺平。
生活是自己的,你活在當下,你就被永恒地困住,你活在過去,你就永遠地活在悲劇中。
那麽我們如何對待我們的人生呢?答案明確而唯一,那就是活在未來。
只有活在未來的人,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也只有活在未來,才是我們人生唯一的出路。
活在未來的人,都是對人生充滿希望的人,都是對自己的生活信心滿滿的人,持續地努力,不斷地成長就是他們的自我前進演化方式,他們永遠把自己的註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面,他們永遠不斷向前取得進步,進而邁向成功。
有一個段子是這麽說的:
5%的人在思考,10%的人假裝自己在思考,85%的人寧願死也不肯去思考。
最終的結果是5%的人成了有錢人,掌握了大量的財富和資源,85%的變成了普通人,還有另外10%的人遊離在中產階級水平。
為什麽人和人在思考能力上面會驚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究其原因,就是少部份人才是那些善於思考,不斷探索的物種,由於他們積極探索,不斷研究,不斷透過所謂的冒險來創造人生的更多可能。
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持續升級了,他們獲得了更多的資源,他們把自己的生活水平胡生活方式變得更有意義,他們最終成為了有錢人。
能獨立思考的人,他們擁有了無限的潛能,能夠完成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
小平爺爺都告訴我們發展才是硬道理,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持續地進步成長才是我們人生的剛需。
沒有成長,我們就會被永恒地困在了當下。
沒有成長,我們就沒有突破當前困境的力量。
沒有成長,我們的人生就會變得懦弱和膽怯。
在善於思考的人眼裏,當下所有的困境都不會阻止自己成長,當下所有的問題都不會阻止自己停滯不前,他們永遠盯著自己的成長看,他們每天的痛苦是自己不能夠成長。
他們的人生格言是:不成長,勿寧死。
優秀對於善於思考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習慣,就像很多人習慣了到點吃飯,到點睡覺一樣,他們只不過是把這種成長的狀態變成了一種習慣而已。
習慣到底有多重要呢?
有人說過,人生就是由無數的習慣組成的。
其實習慣就是運氣的母親,我們不要羨慕那些有好運氣的人,很可能是他們有一些好的習慣。
能獨立思考的人,他們都擁有一些非常好的習慣。
他們每天都早起學習閱讀,他們每天都不斷反思,他們都追求人生持續地成長,他們都對人生充滿了無限的渴望。
在他們的人生價值觀裏面,沒有什麽是可以阻擋自己實作夢想的,他們渴望自己變得更優秀,渴望實作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華麗蛻變,他們時刻保持著學習和進步,他們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夠獲得足夠突破自我的力量。
回顧歷史,我們驚奇地發現,只有少部份人能夠站在金子塔的頂端,而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總結問題的高手。
他們每天都在探索如何讓自己成長,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取得進步,對於他們來說,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就是自己的習慣,就是自己的剛需。
不善於思考的人,得過且過的活在當下,他們的內心沒有沖動,他們的內心沒有渴望,他們沒有動力去探索未知的自己,他們覺得只要當下快樂開心就好。
他們看待任何事物只能看到一堆磚頭,看到任何事物都是雞零狗碎的現狀,享受當下舒適美好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才是剛需,他們沒有走出困境的野心,也沒有重塑自我的動力。
自然而然,他們看不到未來,看不到未來自己改變之後的狀態,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現狀的勇氣,對生活也沒有激情,對追求夢想中的自己沒有任何的渴望。
俞敏洪老師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過貧困的生活,一個人可以過孤獨的生活,但是一個人不能過內心沒有渴望的生活,一個人不能過內心沒有向往的生活,這種對自己未來的渴望是我們不斷走向成功最強大的精神動力。
俞老師從來都沒有放棄自己內心的渴望,他每天都是時刻處於學習進步的狀態,他對自己的生活抱有激情,他對自己的生活充滿渴望,他要為這個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些話,咋一聽,都是濃濃的雞湯味道,但是樸素的哲理背後都透著不一樣的底層邏輯。
從表面上看,好像內心的變化才導致了善於思考的人追求進步和成長,但是我認真研究了心理學才知道,原來當我們內心充滿信心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裏面會分泌一種多巴胺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滋養腦細胞的生長,不斷地學習前進演化,大腦的神經元細胞才會不斷地連結成長,進而形成知識結晶,儲存在我們大腦的基底核裏面,形成了習慣。
所以,讓自己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讓自己養成不進步就難受的好習慣,讓自己養成善於管理金錢的好習慣,生活就會變得不斷美好,自己的成長動力也會變得更加充足。
很多人天天都在研究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規劃自己的成長,但是有極少數人喜歡研究琢磨為什麽自己會成長的底層規律。
以前的我也是很低階的物種,只能看到事物表象的物種,壓根不懂什麽叫做底層的邏輯。
但是,隨著讀書越來越多,知識的連結越來越密集,體系化的知識就不斷呈現,框架的概念在大腦裏面也初見端倪,不斷追求成長也成為了必然。
我要成為人群中歡樂地學習進步成長的人,腦科學研究表明,當我們快樂地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能促進大腦潛能的啟用,隨之而來的是,大腦變得越來越靈活,思考問題也更加邏輯清晰,思維也更敏銳聰穎,創意層出不窮,似乎進入了開掛的人生。
在我不明白這些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之前,我是一個低端的物種,在我學習研究琢磨清楚這些知識之後,我就變成了另外一個物種。
在前進演化到了新的自己以後,再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好像挺傻的,會有泯然一笑的愜意感受。
腦科學研究表明,不斷學習思考,我們的腦力就會增強,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強,自信心也變得越來越足。
而一個人的自信,是他未來走向成功的最佳法寶。
沒有自信的人,永遠活在自以為是的人生之中,沒有自信的人,永遠只羨慕別人的美好。
永遠只欣賞別人的成功,而不去探索別人背後是如何思考問題,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績,不在於他們的富有外表,而在於他們永遠追求優秀的品質。
這些品質才是構成他們之所以能取得現實成功的發動機,因為這些品質是刻在他們骨子裏面的,這種時刻探索問題本源的能力才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最終的結果是善於思考的人,都能夠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趨勢,最終成為人群之中的佼佼者。
人群中剩下的那群不善於思考,沒有分析總結復盤提煉能力,也不敢冒險的人最終自然而然就活成了普通人。
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世界,不僅僅在歷史上確定無疑地多次證明給我們看,而且在當下也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這就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二八法則定律,也叫做2080法則,冪次法則。
這個法則只要在有人群聚集的區域,都會發揮著驚人的效應,影響著社會發展前進的脈搏。
明白了這些底層的邏輯以後,我們做事情看問題的角度就會不一樣,我們會變成特立獨行且正確的物種,變成了勇敢自信,激情滿滿尋找生活希望的物種。
第一部份:我們為什麽一定要學會思考?
世界的發展不是直線前進的,而是曲折蔓延的,世界在不斷前進演化的過程中,淘汰掉那些不善於思考,懶惰的人,讓那些積極思考,善於探索的人脫穎而出。
脫穎而出的人必然成為最優秀的那批人,只有他們才配的上且有資格站立在趨勢發展的潮頭浪巔。
新東方的老板俞敏洪老師說過,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思考也是一種習慣。
可以肯定的是,優秀的人一定是善於思考,善於分析總結的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眾多的人群中鶴立雞群,一枝獨秀。
人生不是百米賽跑,而是無窮無盡的馬拉松,馬拉松不在於我們跑多快,而在於我們堅持跑多久。
在不斷奔跑的過程中,思考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變速器。
有些人就只知道埋頭拼命努力向前跑,從來不會思考,是不是還有其他變速前進的渠道,是不是還有其他加速前進的方法。
但是善於思考的人,他們就會發現汽車,高鐵 ,飛機✈️等更加超速的工具,能夠助力自己跑的更快,堅持跑的更久。
在每天堅持奔跑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但是很多人就是不具備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追根溯源的挖掘知識本源的精神。
他們看到的永遠只是膚淺的表面現象,看不透問題的內在底層邏輯規律,更別說看到更長遠的趨勢和發展周期了。
就像我們買股票一樣,很多人僅僅只觀察到股票漲跌的K線圖,根本看不透一只股票長遠的發展周期,所以每天在股市的追漲殺跌中賽局,妄想透過一次大手筆的投資,獲得永久翻身的機會。
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他們賠的血本無歸,他們成了被收割的物件。
而那些能夠看透趨勢和周期的高級投資者,他們看中的是一支股票的長期價值,追求的是長期發展帶來的收益。
那些追求長期收益的高級投資者,他們必然是看透了股票漲跌背後的底層規律和趨勢,必然能夠做出異於常人的正確判斷,做出異於常人的選擇,最終的結果肯定是他們獲得的收益也更高。
沃倫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所做的投資都是長期有價值的投資。
價值這個概念,本身並不會產生收益,但是長期的價值能夠產生收益,不僅僅是收益的問題,而是翻倍翻倍再翻倍的問題。
所以,我們思考任何問題,都不要追逐短期的利益,追求短期的誘惑,而是要把註意力和關註點放在長期價值上面。
尋找那些事情是具有長期價值的,這些價值不僅僅讓自己受益還能更好地幫助別人,滿足別人的需求,這樣的話,你必將賺到屬於自己的報酬。
這個報酬肯定不是當下就直接反饋給你,但是只要你的方向是對的,只要你不斷堅持,你未來必將賺到。
所以,人群中驚喜地出現了兩撥人,一類是智者,一類是普通人。
智者思考之後的方法論被稱為智慧箴言,而普通人思考之後的方法論被稱為人生經驗。
不管是智慧箴言還是人生經驗,都在無一例外地指導著我們前行,只不過更聰明的人把自己的方法論傳播的更廣,賣的更多。
而書籍就是記載這些智慧箴言和人生經驗的載體。
每一本書都是帶著自己的使命來與我們相見的,就像一個小孩的降臨一樣,都是帶著特殊的意義要和這個世界進行對話。
只不過智者把思考之後的結果出書立傳,傳播的更廣,賣的更多,他們希望利用這種方式幫助更多的人開啟當下困境的枷鎖,拿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而書裏的知識就是承載著這種特殊的使命和我們每個人見面的,雖然談不上每一個知識都對我們有用,但是這個知識只要我們反復品味,不斷思考,我們終究能夠揣摩出這個知識的長期價值。
所以,讀書就是我們對自己長期價值的投資,雖然這種時間的投資,短期來說,很難有收益,但是長期來說,他們的收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們的決策。
讀書不僅僅是最廉價地接觸智慧箴言的方式,還是一種快速獲取體系化知識的武器。
因為體系化的知識才更有助於我們全方面了解一門知識的全貌,看到整個地圖,幫助我們快速地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找到撬動類似問題的杠桿。
例如:為了培養每天4點早起讀書寫作的習慣,我就反復思考如何攻克這個習慣呢?
簡單地定鬧鐘,逼迫自己好像都是無效的,因為鬧鐘僅僅只是起到提醒監督的作用。
而我思考之後,能不能給早起這件事情賦予特殊的意義才更有價值呢?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賦予偉大特殊的意義之後,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化地去思考研究進行改變,幫助我們主動去取得進步。
經過思考,我對早起這件事情賦予了以下重大的意義:
【1】淩晨4點早起,是對美國著名籃球運動員柯比的致敬,因為柯比是我的精神偶像。
用柯比自律的案例激勵自己,自己就具有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正面角度去思考。
假如我能早上4點起床,讀書寫作列學習計劃,我能獲得哪些進步和成長呢?
深入思考之後發現,每天4點早起,明顯就多了3個小時的高效寫作時間,而我寫作效率最高的時間段就是在早上。
為什麽我這麽挑剔早上的時間,因為從丹尼爾-平克的【時機管理】這本書中明白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敢把會議從上午挪到下午,就得蒙受經濟損失的程度。
【時機管理】這本書還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情緒變化也是跟時間有很大的關系,上午出現高峰,下午經歷低谷,晚上出現反彈。
所以就會發現早上和上午是我們一個人一天精力和情緒最高峰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進行讀書寫作,我們的學習的效率翻倍。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掌握做事的時機可以讓我們人生的成長效率事半功倍。
為了佐證早起究竟能帶來多大的好處,我又研究了另外一本專門介紹早起的書籍【早起的奇跡】,它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哈爾-埃爾羅德,它的副標題叫做:那些能夠在早晨8:00前改變人生的秘密。
本書是哈爾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自述,以及對自己人生成功經驗的總結。
哈爾原來是美國一家銷售公司的高管,銷售業績常年占據公司的榜首,擁有漂亮的女友和美滿的家庭生活,但是很不幸由於一次意外的車禍讓他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身體因為車禍差點癱瘓,大腦新皮質層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傷,眼看著他整個的人生幾乎就要全部在病床上度過了,而且這時她原來的女友也悄悄離開了他,可以說這場車禍是哈爾的人生最低谷。
但是哈爾在人生低谷的時候,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信念,他透過努力的鍛煉身體讓自己重回職場,並且在飽受車禍傷病困擾的情況下,第一年就取得了銷售業績全公司第6名的好成績,後來他為了讓自己遠離車禍病痛的困擾,創造性地發明了神奇的早起計劃。
也就是這個神奇的早起計劃,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個計劃是由SAVERS組成的,被他稱之為人生的拯救計劃。
第一個S代表Silence,代表心靜。就是我們每天起來第一件事情:冥想,放空自己的大腦。
第二個字母A代表Affirmations,代表自我肯定,就是每天不斷自我激勵,肯定自己的努力行為。
第三個字母V代表Visualization,內心的自我演練,就是在內心不斷演練自己成功時的狀態,用未來的成就不斷激勵自己。
第四個字母E代表Exercise,代表鍛煉,就是要求自己每天早起之後鍛煉身體,做幾個仰臥起坐。
第五個字母R代表Reading,代表閱讀,就是要求自己每天都要閱讀至少10分鐘,讀5-10頁書,然後自我反思總結。
第六個字母S代表Scribing,代表寫作,就是要求自己每天都寫日記,記錄自己的行為以及想法,定期復盤。
哈爾在自己制訂的人生拯救計劃驅動下,不斷地突破自我局限,嚴格按照這個要求每天堅持早起去做這些事情,很快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他的銷售業績沖到了公司的第一名,他利用業余時間出了一本暢銷書,同時又遇到了一位愛自己的女友,由於他不斷的努力,後來他竟然成為了著名的勵誌演講家,到處去給那些迷茫中的年輕人帶去精神的食糧。
哈爾用自己神奇的早起拯救計劃,不僅僅拯救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經歷還深深影響了美國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大家紛紛效仿他,早起做事,很多人按照這個計劃去改變自己的生活,都取得了不可思議的進步和成長。
想讓自己不斷成長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哈爾-埃爾羅德的這本書【早起的奇跡】,這本書也極大地影響了我早起的動力,驅使我堅持早起閱讀寫作。
【3】反面角度去思考。
假如我沒有4點起床寫作,我就會陷入自我責備之中,總是感覺自己經常陷入低能量情緒黑洞之中,導致自己一整天的生活效率低下,長此以往,肯定實作不了自己的長遠目標和計劃。
【4】側面角度去思考。
每天4點起床,養成閱讀寫作的好習慣,不僅僅培養了自己的總結分析能力,長期堅持,自己對待生活也是熱情滿滿。
人生最大的奇跡,就是成為夢想中的自己。
這是哈爾-埃爾羅德對自己的夢想激勵,為了更清晰地講明白從認知到人格的改變,特意設計了一張圖,解釋了我們每個人前進演化成長的螺旋式發展趨勢。
大家有沒有發現,針對一個問題,只要我們多角度深入思考後,我們的思想不僅僅停留在了問題的表面上,而是會繼續探索問題背後的深層次邏輯,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膚淺的表面,而是現象背後的底層規律,只有研究清楚現象背後的底層規律和邏輯之後,我們才能運用這些規律,創造現實社會的成功。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在自己的書籍【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一書中提到,自己工作的原則:優秀想法至上。
那他是怎麽踐行這個原則的呢?
就是讓自己在工作中遇到做選擇題的時候,想辦法多角度地收集大家的意見,收集完成之後采用權重占比分配的策略,推匯出最科學最合理的選擇結果。
他是在用一套思考問題的復雜演算法推匯出最後的選擇結果,得出的選擇自然更加科學有效。
因為在腦科學研究中發現,我們人的大腦中有兩個自我,一個是不斷認識自己缺點並不斷反思自我改變自我的自己,還有一個默守陳規懶惰不想改變自己的自我,每次在遇到新問題的時候,兩個自我經常會打的不可開交。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最終的決定,往往不是基於理智思考的選擇,反而經常會受到情緒腦左右,導致我們經常會出現沖動的不理智行為,甚至有時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等到糟糕結果出現的時候,自己的理智思考才發揮作用,結果就是反思自己的時候懊悔不已。
為什麽我們經常會受到情緒腦的控制呢?
這是因為人本身就是具有動物內容的,在人類漫長前進演化的歷史上,情緒腦出現的很早,大約在270萬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但是理智腦出現就要晚很多,在7000萬年前人類的理智腦才前進演化出來。
由於情緒腦前進演化早的緣故,所以情緒腦在人的大腦中異常強大,大腦經常莫名其妙地就會受到情緒腦的控制,經常會受到情緒腦的影響。
理智腦雖然前進演化的比較晚,但是它是我們人類獨有的一個大腦,是我們和動物們區分開來的一個顯著標誌,理智腦遇到問題後經常會主動思考,認真反思總結,得出一個對自己最正確的行動指南,進而指揮我們的行動。
當理智腦和情緒腦在面對同樣一個問題的選擇時,總是會出現沖突,打的不可開交。
但是我們人類只有一個腦子,不管那一個腦子占據上風,另外一個腦子就會為其進行服務。
例如:當我們看見別人吃著香噴噴的飯菜時,就會莫名其妙覺得很餓,這時候就是情緒腦在發揮作用。
但是腦子裏面總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感覺餓只是自己的貪婪欲望在作祟,自己其實沒有那麽餓,這時候就是自己的理智腦在發揮作用。
當理智腦發揮作用的時候,我們總能克制自己的貪婪欲望。但是當情緒腦發揮作用的時候,我們的理智腦就像消失了一樣,無能為力。
只有遇到問題積極思考,不斷探索,才能把我們的理智腦訓練的更強健。
以後再遇到問題時,理智腦就會發揮出更大的威力,抑制情緒腦的作用,校正我們的行為。
訓練大腦這個事情真的是一點都不能馬虎。
由於思考本身就是極度消耗大腦能量的,所以大腦為了節省自己的能量就不去思考,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理智腦很弱小,常常受到情緒腦的控制,做事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從小我就喜歡研究為什麽這個話題,遇到問題總是喜歡思考總結,所以我的理智腦應該來說比較強一些。
經常我會想一些大家司空見慣的事情:
人為什麽要吃飯?人為什麽要睡覺?人為什麽有那麽多的欲望?等等……
然而很多時候總是被別人質疑,想那麽多不累嗎?幹嘛要讓自己活的那麽累呢?
在以前我是有點迷茫而不自知的,但是自從學習了腦科學的知識之後,我才明白了天天思考這些問題,不斷研究,能訓練自己的理智腦,讓理智腦占據上風,長期下來,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就會提高。
在我看來,思考為什麽這個話題,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就像很多人喜歡打籃球,踢足球一樣,寧願不吃飯不睡覺,也要主動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花再多的精力都是值得的。
任何地方只要你愛它,它就是你的世界。
思考對於我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當我們每天遇到不同的問題,總是不斷思考認真研究的時候,不僅僅探索出表象背後的邏輯,還能探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研究問題的方法論。
這個方法論就是:思考問題不僅僅需要正面思考,也要反面思考,還要每一個側面多角度思考,讓思考問題模式形成一個立體化多元的復式演算法模型。
就像做數學題一樣,只有解題的方法方式足夠多,我們才能從更多的解題方法中找到最優解題的手段,達到舉一反三的神奇效果。
著名的金融大鱷查理芒格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需要去研究各個學科的概念,提煉為自己的思維模型,形成自己的復式思考框架。
他總是喜歡去研究各學科領域的精華知識,形成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運用這些思維模型,幫助自己形成這種復式的思考框架,進而幫助自己應對現實變化中的各種問題。
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不僅僅幫助自己形成獨特的判斷,還幫助更多的投資者取得了成功。
成甲就是研究查理芒格思想的人,他為了研究查理芒格的投資哲學,到處拜師求教,最後總結成了一本暢銷書【好好思考】,這本書就是專門講述多元思維模型的,不僅僅講到眾多的多元思維模型,還教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幫助自己在現實中進行決策。
喜歡研究如何思考,用什麽思維模型思考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對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作用很大。
長期來看的話,善於思考的人,一定是對問題的背後邏輯研究非常深入的人,或許在他們的大腦裏面已經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理解和看待世界的體系,我們稱之為價值觀。
價值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的選擇無時無刻不在受著價值觀的影響。
例如:同樣是在一個公司上班的兩個人,一個不是遲到就是早退,工作喜歡到處摸魚磨洋工;
而另外一個人總是積極樂觀地去上班,抱著積極學習的態度去公司學習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為未來的自己蓄力。
可想而知,兩個人思考問題的能力必然是千差萬別的,導致的最終結果也是完全不一樣。
積極進取的人總是喜歡深入地思考,用一種成長型的思維在驅動自己的生活。
懶惰懈怠的人總是不喜歡深入地思考,用一種固定型思維在維持自己的生活。
就好比兩個人,一個人一有空就出去鍛煉身體,而另外一個總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最後的結果就是兩個人的體質肯定是有千差萬別。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卡羅爾-德韋克就曾經提出了著名的「成長型心智」和「固定型心智」的理論。
他將心智模式比喻為一種無形的眼鏡,雖然你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它卻決定了你生活中的樣子。
因為內在的世界決定了外在的世界,看不見的底層運轉規律決定了我們現實外在社會的成功與否。
如果說心智模式代表眼鏡的型別,那麽一個人的思考深度就代表了他所佩戴眼鏡的度數。
望遠鏡和顯微鏡所看到的事情本質上是不一樣的,望遠鏡看問題讓我們更有見識,顯微鏡看問題讓我們固守原地,難以脫離當下的困局。
經常用望遠鏡思維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的人,更能看到遠處的美景,擁有更廣闊的見識,進而做出的選擇必然能穿透迷霧,看透周期,預知到未來的趨勢。
現實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都是思考問題的高手,他們每天戴著望遠鏡來思考問題,不斷去探索研究,看透周期,解決自己當下困境所遇到問題的答案,不斷去踐行自己的原則,進而不斷取得現實世界的突破。
第二部份:怎麽去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裏面提到,每個人都有滿滿的好奇心,但是我們往往把好奇心用在了無意義的事情上面。
大部份人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了追熱點,到處去吃瓜這些看似無聊的事情上面,只有少部份人喜歡到處研究學習新知識,新技能,保持自己的內心渴望,讓自己每天都去思考,讓自己每天都能獲得1%的進步。
腦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每天都去學習思考,腦細胞之間就會不斷地形成新的連結,這些新的知識連結會滋養腦細胞的生長,長期之後就會在基底核區域形成固定的連結回路,進而養成習慣。
就好比每天給小樹苗施肥澆水,小樹苗就會茁壯成長一樣,每天的學習思考進步,大腦就會產生多巴胺的快樂分子,帶給我們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只要我們堅持每天深入思考,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麽,我們就會比別人多很多看問題的維度,看到的風景必然不一樣,做出的選擇也必然不同。
科學研究表明,追求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天性,但是成長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非常的反常理出牌。
就像小孩從學會爬到獨立自由行走的過程一樣,總是會角力,總是會跌倒,當自己跌倒之後,只有認真反思,不斷思考總結,才能成長。
人生的每一天其實就是在不斷成長中度過的,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是身體自然成長的過程。
而大腦的成長卻很多時候依賴於我們不斷的思考反思,依賴於我們的理智腦驅動。
因為大多數時候大腦的思考都是網狀的,雜亂無章的,看到什麽就會去想什麽,想到什麽就會去做什麽,大腦從來不會邏輯嚴謹,條理清楚地去想問題,這是大腦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正確的決策,卻要求我們要回歸理性,要深入思考,不斷分析,反復推敲之後才能成功,做出不一樣的成績。
沒有長遠人生規劃的人,必然不會深入思考問題,也必然不會成為不普通的人。
李笑來老師曾經說過,普通人為什麽之所以普通呢?
因為普通人本身就想的很普通,所以天天都在做著普通的事情,導致的結果就是成為普通人。
只有想的不普通,才能做出不普通的事情,進而導致不普通的結果。
李笑來老師就曾經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反反復復去推敲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不僅僅要把做做事的優勢要寫出來,不斷地自我激勵。
還要思考清楚不做這件事情的壞處。
將不做這件事情的壞處,寫出來時刻提醒自己,把這種深深的恐懼感植入到我們的大腦深處,形成大腦的自動化升級模式。
假如自己沒有去按計劃執行任務,自己就會變的非常焦慮。
這種焦慮,有一個特有的名詞叫做危機感。
具有危機感意識的人,一定會努力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改變自己,保持更強的競爭力。
而沒有危機感意識的人,就會被社會進步的浪潮淹沒,直到被淘汰。
當思考明白這些事情之後,做規劃做選擇的時候,思路明顯就會不一樣,做出的行為選擇也肯定不一樣。
當思考清楚做這件事的長期價值,我們就戴上了望遠鏡,就看到了更遠處的風景。
驅動自己成長的源動力就改變了,進而影響自己的選擇行為,成長效率極大提升。
思考就像一輛汽車的發動機,只有不斷更新升級叠代,這樣才能保證汽車效能的全方面發展。
為什麽身邊經常有很多人經常抱怨自己思考能力差呢?
歸根結底,就是自己壓根就沒有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不斷開始思考反思自己時,我們的元認知能力是不斷增強的,我們的專註力也隨之更加集中,只有集中專註力的時候,才能進入我們的心流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產出效率才是最高的,才能產出最大的價值。
很多人不具備思考能力的時候,往往就是粗魯地進行二選一,還沒有堅持到開花,就立馬再種一棵種子,繼續施肥澆水,不斷地重新開始,陷入死迴圈。
總是感覺自己的選擇不夠好,總是頻繁地到處做選擇。
就像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一樣,不斷地在各行各業穿梭,尋找更好的人生發展機遇,但是我們有沒有想清楚什麽樣的選擇才算是更好的選擇呢?
李笑來老師曾經說過,當我們對一個概念不清楚的時候,大腦本能地就會忽略這個概念,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
針對什麽才是更好的選擇這個話題,我認真思考仔細研究過。
更好的選擇是基於自己過往積累之後的思考,就是不斷在思考什麽更重要。
在不斷思考什麽更重要的過程中,不斷錘煉自己的價值觀,進而不斷地進行思維糾偏。
而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影響了我們人生的發展。
用望遠鏡來看當下的現狀,是因為過去的積累不夠,才導致我們的現狀窘迫。
用活在未來的角度來看待積累,面臨積累不足的時候,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馬上去積累。
從現在立刻開始去積累,才是更正確的決定,而不是胡亂的切換頻道,尋找新的發展渠道。
這種活在未來從現在立馬開始積累的思想,乍一聽,好像都是濃濃的雞湯味道。
但是我們深入思考,仔細研究之後,就會發現這樣想問題,能看到事物發展的長遠價值。
首先,只有對未來進行長遠規劃的人,才能活在未來,用未來的藍圖指導自己當下的行為。
其次,只有立刻馬上開始積累,我們才能更接近未來,才能更靠近未來的人生目標。
最後,只有目標明確,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處於那個階段,我們才能繼續努力,不斷去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反反復復不斷去思考推演這個邏輯,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才能更有執行力。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執行力差,歸根結底,就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處於哪一個階段,下一個目標是什麽,進而出現目標茫然,進而導致執行力下降。
記得梁寧老師在【增長思維三十講】裏面說過,增長的關鍵就是持續地做出正確的決定。
而持續做出正確決定的依據就是來源於我們的思考,和思考之後的快速執行力。
針對於我們個體而言,結合過去的經歷,結合未來的人生目標,針對當下的現狀去進行思考,在深入思考中不斷創新,最後才能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因為人的本性都是趨於穩定,喜歡享受安逸的生活,在沒有任何外在壓力的情況下,很多人本能地選擇穩定的生活,不思進取,隨波逐流。
因為沒有深入思考認真總結規劃的能力,所以才會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地生活,更不會主動去研究分析,導致最後的結果就是永遠平庸地活著,成為普通人。
因為只有想的不普通,才能成為不普通的人。
正如李笑來老師說的那樣,為什麽大部份人都是普通人呢?
因為大部份人本來就不具備深入思考,主動探索,分析總結的能力。
而這種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是日積月累之後習得的,它不是天生的天賦,而是後期反復歷練,精心打磨的結果。
因為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習得的,思考的能力也是如此。
當我們大腦在仔細思考,認真分析的時候,大腦才是正常運轉的,就像一台電腦只有在CPU和其他硬體正常狀態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高效地運轉。
大腦的正常運轉主要就是依賴思考,沒有思考,大腦就會自然而然地退化。
不思考的結果,還會導致大腦裏面長期充斥著負面的情緒,雜亂無章地堆放各種抱怨,讓自己處於負能量的漩渦之中,不能自拔。
我們認真仔細思考,抱怨有用嗎?
很顯然,抱怨是無能無奈的表現,是這個世界最大的負能量,它會讓一個人失去掙紮的能力,失去承受的堅韌。
抱怨的害處,不僅僅在於浪費時間,也不僅僅在於那樣會暴露自己的無能,它真正的害處在於,它會讓你不由自主地放棄掙紮。
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能解決就解決,這是能力;遇到問題,不能解決就承受,這是堅韌;
總之一句話,遠離抱怨和抱怨之人,才能讓自己活得更快樂。
根據腦科學研究表明,情緒對我們人做選擇的影響是非常大。
而抱怨恰恰是情緒燃燒的催化劑,當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扮演著一個更慘的自己。
著名科學作家、語言學家丹尼爾-平克,就曾經說過,我們的語言其實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們的行為,影響了我們的決策。
抱怨的時候,我們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在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決策,浪費我們的精力。
為了讓自己不要成為更慘的人,我們就要遠離抱怨和抱怨之人。
面對很多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是完全不一樣的。
同樣是半杯水,抱怨的人感嘆杯子裏面只有半杯水,善於思考的人,就會驚奇竟然還有半杯水,想盡各種辦法再去找半杯水;
同樣是挫折,有的人沈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而有的人則認為挫折是上天對自己的恩賜,給自己成長的提示;
同樣是工作,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在給老板幹活,所以能偷懶就偷懶,而有的人會認為一切工作都是為了鍛煉自己,即使當下沒有報酬,也願意全情投入盡力做到最好。
為什麽人和人之間會出現這麽大的差異呢?
歸根結底,就是有些人思考深入,能看到更遠的風景。
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堆磚頭,還能看到高樓大廈,看到美麗的城市。
但是大多數人僅僅能看到一堆磚頭,看不到任何其他的風景。
一旦我們深入思考之後,總是能發現各種商機,而那些思考膚淺的人,根本就看不懂商機,所以才會覺得做什麽事情都是無聊透頂。
曾經看過一本書【時機管理】裏面講到,中年人為什麽會出現停滯緩慢的進步,就是因為任何事情的發展,到達中間的階段都是曲折的,太多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我們在中年的階段停止增長,看不到更美麗的風景,進而躺平。
但是善於思考,主動分析問題的人就會發現另外一個規律,只要能破除當下的困境,就能走出迷局,進入人生更大的挑戰。
這本書裏面講述了一個人生的U型曲線,就是說人往往在53歲的時候,就會放棄自己的人生奮鬥,放棄生命的成長。
根據這本書裏面的U型原理,我把自己的人生U型曲線也做了一張圖:
從我出生,到我40歲的時候,就是在呈現一個U型的形狀。
所以不斷地思考為什麽中年出現停止不前,你就會多出很多維度的發展思路。
在實踐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不斷實踐,才能走出中年危機的困局。
而走出中年困局的現狀,不斷地去思考,反復探索研究才是我們破除困局的最有力武器。
讀書是常見的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但是讀書之後的思考才更有價值。
正是因為讀書之後的不斷思考,深入分析,才能促成自己做出更科學合理的選擇,形成不斷成長的趨勢。
但是生活是時刻不斷變化的,讀過的書,研究過的知識,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呢?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分析總結,研究思考之後的深層意義和價值。
同樣,從物理學領域同樣可以論證大腦思考的重要性。
根據物理領域中熱力學第二定律,思考的本質就是在對抗熵增,大腦如果不去思考,大腦就會處於無序混亂的狀態下,長久下去,我們的思維就會被阻塞,進而出現道路不通。
思考就像道路上維持秩序的交警,在出現擁堵的時候幫助我們維持秩序,快速疏通,保證大腦的正常運轉。
在道路正常執行時,監測道路執行的數據,即時地進行分析,用科學的數據化思維為我們提供合理的人生選擇道路。
很多老年人為什麽會患老年癡呆癥,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不用思考了,每天都是渾渾噩噩地坐吃等死,大腦就退化的特別厲害,長此以往,大腦腦細胞就會死亡,最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一本書,針對人生的熵增現象專門給出了詳細地解決方案,讓我們去時刻保持生命的活力,不斷成長。
這本書明確提出了一切問題的底層規律都是來源於無序的熵增現象,想要讓我們的人生有序地保持活力,必須透過各種手段消除生命的熵增,實作熵減,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滿滿。
EX:我們可以透過斷舍離,透過思考分析整理規劃來讓我們家裏的東西擺放整齊有序。
我們可以透過二八法則來規劃我們的時間精力投入,讓我們更高效地分配精力,完成更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可以透過復利原理來實作利滾利的財富積累,透過小步子原理來實作財富的滾雪球效應。
這本書裏面提到了各種各樣的讓生命輕盈,讓生活有序的方法論。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積極閱讀,主動思考,探索生命發展的無限可能。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我是非常喜歡讀書的人,讀書可以說是我最大的娛樂計畫之一。
因為只有讀書總結,才能更加全方位地掌握體系化的知識,透過體系化的知識地圖來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實踐,定位我們的人生發展階段。
從2022年6月9日開始至今,已經閱讀了88本書了,在和書籍相處的日子裏,我的思維方式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實作了跨越式的改變,不僅僅是因為我掌握了大量的知識,還在於我不斷打磨書本裏面的知識體系,這些知識在生活中不斷指引我前行,讓我取得更大的進步和成長。
例如:當我在閱讀美國人湯瑪斯-科裏所著的書籍【富有的習慣】時,被很多的窮人的習慣深深刺痛,因為貧窮的習慣導致了我們的生活陷入困境,而富有的習慣可以讓我們保持精力的充沛,保持生命的不斷成長。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細心發現,就會覺察到富人和普通人的習慣都是截然相反的。
富人總是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富人總是慎言慎行,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全部都說出來,但是普通人總是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在日常的生活中到處去看八卦資訊,不斷去到處吃瓜,找熱點,甚至到處說三道四,浪費大量的時間去操心別人,而從來不去思考自己的成長。
富人總是早起鍛煉身體,他們覺得身體健康比任何事情都重要,透過持續地鍛煉讓身體處於高能量的狀態。
但是普通人卻寧願睡懶覺,躲在被窩裏面刷手機也不去早起鍛煉,讓身體持續處於低能量的狀態。
富人總是保持謙虛好學的態度去做事,凡事都喜歡研究為什麽,喜歡去思考現象背後的底層規律,但是普通人卻總是覺得什麽都是很無聊,看問題永遠浮於表面,對什麽事情都不感興趣,過著無趣的生活。
富人總是想著一定要贏,但是普通人卻總是擔心自己會輸,面對小小的挫折,就會放棄,時常陷入失敗的黑洞中難以自拔,之後便開始不停地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
富人總是有立足長遠的規劃,活在未來,能夠隱忍基於當下暫時的困難,但是普通人卻從來沒有思考長遠,努力改變自己的決心,從來都是喜歡立刻享受,今日有酒今朝醉,活在當下。
這本書【富有的習慣】,作者透過對比177位富翁和112位元窮人的習慣,透過貧富對比的方式,給我們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了要養成那些好習慣,才能成為富人,不斷向上成長,跨越人生的階梯。
當看完這本【富有的習慣】之後,我又順藤摸瓜地去讀了另外一本非常有趣味的書籍【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起初我是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讀這本書的,我就是想知道有錢人到底哪些地方和我們想的不一樣呢?
還真讓我從這本書裏面發現了秘密,發現很多的有錢人都有一個自己設定的財富藍圖,會按照自己的財富藍圖去制定人生計劃,追求自己成功的目標。
而很多的普通人根本就沒有計劃,甚至永遠不去規劃自己的財富藍圖,那麽自然而然就不會擁有成功的人生。
那什麽又叫財富藍圖呢?
用作者的話說,財富藍圖就是我們設定的財富計劃,就像蓋房子之前所設計的房屋草圖圖紙一樣,幫助我們更好的規劃所要達到的財富目標,進而形成我們的行動指南,幫助我們去攻克人生中一個個難關。
有錢人的財富藍圖和我們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設定的藍圖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計劃,而是基於長遠思考之後所要達成的夢想。
然而很多普通人就沒有制定這種長遠計劃的能力,因為沒有深入思考,長遠打算的想法,必然不會做出相應的行為,進而導致灰暗的人生結局。
思考影響想法,想法影響思維,思維影響選擇,選擇影響行動,行動影響結果。
非常喜歡思考的人,他的大腦作業系統和我們的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
用這本書裏面的觀點說,有錢人和普通人的差距是系統性的,不是一點點的差距。
有錢人做事情總是全力以赴,但是普通人做事情根本做不到全力以赴,總是抱著想贏怕輸的心態。
有錢人在面對機會的時候,會投入自己大量的資金、精力、資源,但是普通人面對機會的時候會畏首畏尾,不敢去投入什麽資源。
有錢人覺得要有自己的事業,透過事業不斷地去賺錢,但是普通人總是想著擁有自己的工作,透過工作取得一份穩定的收入,這樣就很知足了。
有錢人覺得處處都是商機,普通人總是覺得處處都是障礙。
有錢人會將自己的註意力放在如何去賺錢上面,普通人會將精力放在如何去省錢上面。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反復思考不斷復盤,透過【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裏的方法去設定自己的財富藍圖,用【富有的習慣】裏面的習慣去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結合兩本書的內容去踐行,獲得了雙倍的人生成長。
在閱讀這兩本書的時候,我又順便地擴充套件了另外一位美國的暢銷書作家察爾斯-都希格的書籍【習慣的力量】,透過這本書去探索思考習慣背後的巨大力量,幫助自己正確認識習慣,進而去思考如何形成一個好習慣來帶動自己的成長。
上面介紹的這三本書,大家感興趣的都可以去看看:
其實我介紹的不僅僅是書中的知識,而是告訴大家如何培養自己體系化閱讀的能力,從書中去提煉總結知識結晶,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打造自己的讀書成長地圖。
以上所有讀書和思考的方式都是遵循思考+反思+分析+總結的模式來打造的,只有不斷地經過這個往復地迴圈,才能形成自己的增長閉環。
透過閱讀和思考,不僅僅能養成很多好習慣,還能形成自己主動積極探索的人生心態,進而影響自己大腦的自動化升級。
提倡大家去讀書,不是生搬硬套,一字一句地去閱讀,而是要去不斷思考,交叉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化知識地圖,幫助自己去理性思考,進而做出更好的人生選擇。
我先展示一下自己的讀書地圖,供大家參考借鑒:
上面這張圖,我為了培養自己的智商、情商、財商、逆商、技商、謀商,分別找到了對應的書籍,提取書籍裏面的知識,攻克某一個方面的問題。
在讀書的時候,一旦發現,某兩本書或者多本書之間的知識有關聯時,就要快速尋找相關聯的書籍,追溯知識的本源,去偽存真,日積月累,就能形成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地圖,打造自己的復式思考框架體系。
讀書的知識體系系統一旦建立起來,就像蓋房子搭好了地基,我們想蓋多高的樓就能蓋多高的樓。
但是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去記錄、思考、探索知識背後的隱形原理。
所以才導致讀了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悲慘命運。
透過前面我的讀書經歷,至少可以證明一點,讀書學習肯定是可以獲得成長的,但是能不能讓自己的讀書體系地圖搭建起來,這個就需要不斷反復總結思考提煉,長久積累,必然能夠形成自己的讀書認知地圖。
透過讀書進行個人成長就像進入一個沙漠,每個人都要去尋找沙漠的出口,喜歡思考的人總是在尋找地圖,只有擁有了自己的讀書地圖,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認知地圖,助力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成長。
高效體系化的讀書地圖一旦搭建,就像蓋房子建好地基一樣,我們想蓋多高的樓,就去蓋多高的樓。
這裏先從智商的讀書地圖如何搭建說起吧!
提到提升智商類的書籍,首推的是周嶺老師的姊妹篇【認知覺醒】+【認知驅動】,這兩本書結合起來看,不僅僅能解決我們挖掘自我改變的源動力,還能訓練我們去如何專註地做好一件事情。
這兩本書裏面,我第一次接觸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元認知能力。
那什麽又是元認知能力呢?
周嶺老師在自己的書籍【認知覺醒】裏面認為元認知能力就是自己反思自己,審視自己,覺察自己問題的能力。
這本書對元認知能力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元認知讓我們更好地監控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不斷反思自己,獲得成長。
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是一本非常暢銷的書籍,閱讀之後,絕對是非常有收獲。
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也提到,元認知能力就是發現知識與知識內在關聯,不斷反思,升級的能力。
【好好學習】這本書最主要是透過知識和知識的連結,形成邊界知識的體系來闡述元認知能力的,透過自己的學習認知升級,不斷地增強元認知的能力。
成甲老師的學習能力應該是非常強的,他的兩本書【好好學習】+【好好思考】,都是從體系化的學習系統中闡述了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進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透過模型和演算法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取得現實生活中的成功。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裏面,李笑來老師告訴了我們獲取財富自由的秘訣,就是不斷錘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不斷去鞭策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成長。
這麽多書籍裏面都提到了元認知能力,可見元認知能力的確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你看我為了研究清楚一個概念元認知能力,翻閱了四本相互關聯的書籍,去弄清楚一個問題。
這就是讀書的方法,帶著概念去找書籍,帶著問題去找書籍,然後不斷分析總結,就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讀書認知體系。
人之所以能夠進步和成長,最大秘訣就是我們有腦子,善於思考,善於總結,善於從自己的問題中去復盤,復盤之後還能快速做出調整和改變。
接下來展示一下,我對元認知能力的總結:
第三部份:思考的底層邏輯
在鍛煉我們大腦的元認知能力方面,反思是最佳的手段。
因為在反思的時候,我們的大腦腦細胞會高度活躍,不斷形成連結,這就是知識體系不斷升級的秘訣。
當我們每次開始學習思考時,我們大腦腦細胞會不斷活躍,開始試圖去進行連結。
當我們學習勤奮時,我們大腦腦細胞會連結的更緊密,進而形成知識體系,助力我們的成長。
讀書就像搬磚頭一樣,短期的積累並不一定有效,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蓋成高樓大廈。
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是因為很多人壓根就不讀書,讀書之後也不會去思考總結復盤,導致很多書讀了之後就忘了,忘了之後產生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導致更糟糕的決策,如此反復,陷入情緒的黑洞,導致生活的慘淡。
學習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每天的積累,才能促成我們去自我改變,進而升級自己的大腦作業系統,實作自我能力的前進演化。
李笑來老師的書籍中準確無誤地說明了積累的力量,他用活在未來的思想幫助我們來理清楚思路,幫助我們打磨自己的價值概念,進而形成自我能力的自動化升級,去追求成長。
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裏面,李笑來老師幫助我們用一個個概念打磨知識體系,形成反復斟酌持續思考,幫助我們進行大腦的自動化升級成長。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這本書:
之所以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首先是因為這本書非常的反常識。
第四部份: 思考後的收獲
第一個觀點:註意力>時間>金錢。
很多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覺得金錢才是最重要的,那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感受到掙錢的艱難,因為艱難,所以重要,這個邏輯好像是非常合理。
但是當我們認識到金錢的本質之後,我們才明白了金錢的工具內容,說白了金錢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束縛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當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起來去攻克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最快速的效率解決,因為解決了問題,我們獲得了金錢。
所以,金錢只是我們集中註意力之後的成果展現,最根本的源頭還是我們的註意力。
但是,現實生活中,大部份人都是浪費著自己的註意力,天天都在忙著湊熱鬧,隨大流,瞎操心。
時常不自覺地陷入這三個大坑,這些大坑時時刻刻地牽絆住了我們前進的步伐,導致我們不能集中註意力,去做一件更重要更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時常警惕避免掉入這些大坑,珍惜我們的註意力。
就像愛惜金錢一樣,對我們的時間進行估價,當我們對時間進行估價之後,大腦就會特別珍惜時間,恨不得上個廁所都要學點知識,吃個飯都要背單詞,大腦的腦細胞就會變的極度活躍,很多時候,你不想進步都難。
李笑來老師的這個觀點,在另外剽悍一只貓寫的一本書【一年頂十年】也提到過,貓叔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實踐,反復思考認真總結之後,寫出了【一年頂十年】的這本書。
【一年頂十年】這本書裏面的知識和內容也是非常的有效。感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第二個觀點:成長>成功
我們很多人執著於自己成功之後的狀態,當自己有一點點小成就之後,就到處去炫耀,生怕別人不知道。
但是厲害的人都是追求成長的高手,李笑來老師就是學習成長中高手的頂流,他時刻關註自己的人生成長率,幫助自己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人生成長效率。
當我明白了每天進步1%,持續地提升自己,我們就能每年進步37.16%這個道理之後,我就知道了如何利用復利原理來促進自己的知識成長,進而帶動人生的成長。
所以,追求人生的成長一定更加的重要,追求每天去保持進步,保持成長,自己就能取得翻倍再翻倍的成長效率。
第三個觀點:價值>價格>價錢
這個觀點估計很多人都可以輕易的理解,就是如果你給別人創造了價值,別人就會給你對應的價格,你才能進而獲得最後的財富價錢報酬。
但是,大部份人搞錯了這個思考問題的邏輯,直接出一個很高的價錢,然後才創造不匹配的價值。
當我們明白這個邏輯之後,我們就知道了要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幫助別人創造價值上面,而不是直接讓別人出價錢,只有你的價值足夠高,別人必然會匹配對應的價錢。
所以,不斷去研究能創造出價值的東西上面,才是我們獲得價錢的最佳途徑。
例如:我這篇文章的價值就是告訴大家體系化讀書的地圖,幫助大家更好地去透過讀書,透過思考,透過總結復盤,來形成自己的讀書認知地圖,進而形成體系化的知識,幫助自己更快速地去成長。
這就是這篇文章的最大價值了,很多人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我這篇文章裏面的「漁」,所謂的思維,就是幫助大家建立一個透過一本書連結到另外一本書的方法論,這可能就是這篇文章最大的思考價值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的這個觀點呢?
第四個觀點:未來>現在>過去
李笑來老師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裏面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活在未來。
那如何活在未來呢?
就是用未來的自己來驅動現在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現在的行為發生明顯的改變,進而超越過去的自己,這就是他最核心的成長方法論。
那怎麽樣做才能更好地活在未來呢?
活在未來就是需要我們要主動思考,未來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麽樣的人,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要在哪方面去獲得自己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去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總結的,不然,一句簡單的活在未來,又變成了心靈雞湯了,哈哈哈~~~
很多的心靈雞湯之所以大部份人看起來無用,就是他們沒有找到喝湯的勺子,而李笑來老師的觀點,恰恰不僅給出了雞湯的味道,還給出了雞湯的勺子,就是成長的工具,幫助我們去實作自己復利的積累,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助力自己的成長。
第五個觀點:自證預言
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是有生命、有靈魂的,你怎麽對待它,它就會怎麽對待你;
什麽樣的人就生活在什麽樣的世界,你若是個好人,這個世界就對你好一些,你若是一個壞人,這個世界就對你壞一些。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指的是人會在自己想象的能力內去判斷一個事物發展的趨勢,最終令預言發生。
這個世界並不是僅僅由沒有靈魂的物質構成的,這個世界主要的構成部份之一就是無數有生命、有靈魂的人,於是這個世界也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它能感知到你,你也能感知到它。
所以,你積極樂觀,這個世界就開心地對待你。你消極悲觀,這個世界就痛苦地對待你。
假如你心中充滿陽光,你看見誰都是太陽☀️。
自證預言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它指的是人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會按照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由環境影響,而是會主動地根據個人對事情的期望,作出相應的思想及行為的改變,從而使期望得以實踐,並在現實中去做出積極的改變,最終令期望的預言實作。
「自證預言」也可以作為運氣的成因之一,當我們渴望某一件好事情發生時,會傾向於找尋符合該期望的正面訊息,而那些正面訊息又誘發我們找尋更多的正面訊息,使我們變得越來越樂觀和充滿自信,行為上也變得更積極,大大地提升了成功的機會。
相反地,如果我們越擔心壞事情的發生,便會越留意不利的訊息,不利訊息越多,心情越加焦慮不安,行動消極、被動或過度保護自己,最後更容易地誘發壞事情的發生。
舉例:若你自認為不是讀書的材料,那即使有時間也不會用來溫習,因為你認為自己讀了也不會懂,結果考試一塌糊塗,然後你對自己說:「果然我不是一個讀書的材料」!這個自證預言就會實作,最終的結果都是由自己對自己的錯誤認知所導致的,結果就會按照自己認知的方向去行動,導致最終不好的結果發生。
相反地,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有能力去改變這種現實的境遇,我們就會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件事情就會變得沒那麽難,結果就會順利很多。不是原來的外在環境變了,而是我們自身對事情的態度轉變了,所以最終的結果就自然而然地改變了。
我們一旦堅信了某些事情,就會不自覺的用無數個理由、觀點、行為來論證這件事。如果還不夠,那就把少的部份腦補上,把假的部份有意忘掉,讓剩下的部份越來越「真實」,再經過不斷地反復確認,直到自己確信無疑。
這就是完成了現實中的自證預言。
就像有的人會因為生活不如意而選擇喝酒買醉,而醉酒之後的痛苦和空虛又使他更加的確信「我生活的不如意」這一事實。
他會不自覺地認為生活不如意是導致醉酒的痛苦。
殊不知,痛苦是自己選擇的,是他自己先認為自己過的不如意,才會選擇醉酒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而醉酒之後導致的痛苦結果讓他確信了自己的「不如意預言」。
同理,很多人會在遭遇挫折、失敗之後選擇逃避現實,再用頹廢、拖延、墮落來驗證失敗的人生,如此迴圈往復,將不幸不斷地加深,導致很長時間都無法走出陰霾。
不幸和痛苦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也是我們自己親自「驗證」的。但用悲觀來驗證悲觀,得出來的只能是悲觀。這種自我麻木的行為必然不會得出好的結果。
人活一世,為何不能樂觀地面對生活和人生呢?想的開,才能走的遠。
最幸福的人生就是做一件你真正熱愛的事情,並且全心全意地把它做好。
把我們的性格優勢發揮到極致,我們就能開啟這樣的人生。
那我們究竟有什麽樣的性格優勢呢?
第一類優勢叫做「智慧和知識優勢」,這一類優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獲取資訊和使用資訊。
我們的好奇心、洞察力、對學習的興趣、開放性的思維和創造力,都屬於這個類別。
第二類性格優勢叫做「勇氣優勢」。
這裏說的「勇氣」比我們通常說的「勇敢」範圍更大。它的意思接近於意誌力,也就是我們克服阻力,達成目標的能力,除了外在的障礙、懶惰、懈怠,不敢面對真實的內心,這些內在的阻力同樣需要我們用意誌力來克服。
我們做事的恒心和熱忱,以及對內心的真誠。
第三類性格優勢叫做「人道優勢」,第四類性格優勢叫做「正義優勢」。這兩類優勢都是我們在社交生活中發揮出來的積極品質,擁有這兩類性格優勢的人,能夠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系,在團隊裏邊也會成為更受歡迎的成員。
第五類性格優勢,稱之為「節制」,指的是我們免於過度和放縱的能力。
我們應該有恰當的自尊和自信,但也要避免陷入自負。面對誘惑,我們要有能力抵制;有了負面情緒,我們要懂得調節。
第六類性格優勢,叫做超越優勢。擁有這類優勢的人,精神世界會更加豐富。
一個人的審美能力,感恩之心、對未來的希望,對困境的豁達,都屬於超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