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皖南古村落,人們會聯想到黛瓦、粉壁、馬頭墻,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不過,因區域、交通以及「空心化」「老齡化」等因素,也有部份皖南古村面臨雕敝窘境。
鄉村需要年輕的力量,青春也需要土地的滋養。來自耶魯、哈佛、倫敦大學學院、同濟、香港中文等海內外高校的師生來到有800余年歷史的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豐梧村。築廊橋,修村史,留住「泥土味」的文化鄉愁……一場充滿青春氣息的鄉村振興計劃正在行動。
年輕人的得意之作
傍晚分時,裊裊炊煙飄過豐梧村的水渠廊橋,空氣中流動著煙火氣與泥土的芳香。這座才「上新」半年多的現代工業風木構廊橋,與青磚灰瓦的鄉村氛圍和諧共存。
2023年的春天,10余名耶魯、哈佛、倫敦大學學院、同濟、香港中文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的師生參加了鄉村振興計畫「豐梧季鄉村行動」。這座從廢棄引水渠改造而來的公共空間,正是年輕人們的「得意之作」。
這是豐梧村內的水榭廊橋。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74歲的豐梧村村民孫務祥告訴記者,廢棄的水渠一直是村裏孩子們捉迷藏的地方,但大人們總擔心孩子們會意外滑落水中。如今建成了廊橋,孩子們可以安全地玩耍,村民們也愛到這裏聚聚、聊聊。
「看到自己參與的計畫能夠從圖紙到落成,村民們使用並喜歡,我感到很幸福。」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學生李虹潤說。
其實,廊橋並非豐梧村的新鮮事物。老人們說,在很久以前,村裏的小溪上就架著廊橋,黛瓦粉壁的小院子間則有連廊相連。每到雨季,人們從這一家串到那一家,可以不被淋濕。伴隨著鄉村生活的變遷,許多人搬離了村莊,廊橋與連廊破敗後,留下了一段段空蕩蕩的鄉愁。
「設計村中連廊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優秀的方案,但我建議大家去傾聽村民們的實際訴求。」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師劉魯濱說。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80後」建築師劉魯濱和畢業於耶魯大學的「90後」妻子張靚秋,是「豐梧季鄉村行動」的發起人。5年前,當他們來到黟縣時,被這裏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深深吸引,最終紮根下來成為豐梧村的「新村民」。
作為豐梧季國際鄉村營造社的鄉建導師,劉魯濱和張靚秋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們以豐梧村為原點,改善鄉村面貌,推動鄉村振興建設。
「可能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一些鄉土情懷。」劉魯濱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源自鄉村,自己有責任建設好鄉村。劉魯濱的學生最終按照老鄉們的願望而不是課本上的案例建造出了既美觀又實用的鄉村建築,這讓他感到很欣慰。
用青春的語言講古老的故事
康奈爾大學景觀建築專業的青年學生丁含聰,邊走邊拿出手機拍攝下村內建築中獨特的雕紋。「鄉村給我帶來強烈的認同感。」他說。
入秋以來,12名來自海內外高校的青年再一次匯聚在豐梧村,他們是參與「豐梧季鄉村行動」第二季的年輕人。這一季的主題是「文化編織」,為豐梧村記錄下村民們口述的歷史。
「第一季中我們透過打造公共空間改善了鄉村面貌,第二季將更註重鄉村文化方面的傳承。」豐梧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周濤濤說,豐梧村所在的徽州地區文化內涵豐富,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故事,如何更好地傳承這種歷史文化故事也是村民關心的話題。
「這棟房子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一家好幾代人都住在這裏。」村民孫務祥說。
午後的陽光灑進豐梧村家家戶戶的天井,孫務祥大爺坐在小凳上,講述著家中建築的歷史。四五個來自天南海北的青年圍坐在他身旁,遠道而來的青年學子與這座生長著故事的老房子產生了奇妙的情感連結。
未來幾個月,年輕人們將把村民們的口述歷史整理成為文字、圖片和視訊。這些成果將在兩季青年共同設計打造的鄉村記憶博物館中展出,豐梧村村民將是第一批觀眾。
「我們把村民的故事、村裏的歷史記錄下來,並最終展現給村民,透過這種方式增加他們對於故土的自信和歸屬感。」參與第二季活動的青年冷銳說。
當青春「紮」在土地裏
周末不時有遊客在豐梧村的古建築裏穿行、拍照。也有不少遊客會在村口的生態農場裏,點上一杯咖啡、坐在草坪前,欣賞皖南的綠水青山。而這裏在5年前還是閑置農房和撂荒地。
據介紹,近年來豐梧村透過引進青年企業家、青年導師等方式,建起了生態農場、露營基地等,豐梧村先後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安徽省鄉村振興示範村建立名單。
「來到這裏我才發現,不只是鄉村需要青年,青年更需要鄉村。」剛從同濟大學畢業的吳心然說,城市類計畫往往工程量大,自己作為年輕人參與度有限。而鄉村建設卻給了她更多直接鍛煉和展示機會。
作為「豐梧季鄉村行動」第一季的參與者,當吳心然再次回到豐梧村,看到自己當初參與的水渠廊橋計畫從圖紙變為現實後,這個文靜的女孩子動情地說,「這可能是我最感到驕傲的瞬間之一」。
青年需要施展才華、鄉村需要振興發展。如何拉進兩者的距離,當地政府搭起了橋。
「目前,我們已爭取到了130萬元政府財政的專項扶持資金,這讓青年人的設計、才華能夠真正落地、並服務村民。」周濤濤介紹,在政府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許多年輕人的「好點子」得以落地,為鄉村發展註入不同以往的新元素。
「造出有形的景,深入無形的心」。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豐梧季嘉賓徐誌君表示,參與豐梧村鄉村建設的年輕人未來也許會從事不同的工作,但是和鄉村建立起這種情感連結,對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中國社會和自身成長都至關重要。
總策劃:李凱
監制:衛鐵民
記者:郭晨 白斌 趙金正
報道員:曹霖 胡勝
編輯:劉暢 歐東衢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安徽分社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