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美國國防部釋出的2024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正在網上引發熱議,刨除一些比較敏感的部份,咱們來說說這份報告裏提到的中國空軍裝備建設好了。
當然這份報告總體上十分抽象,對諸如殲-35,殲-16戰鬥機的表述都有諸多錯誤,但是報告中卻提到,中國除了研發新型戰略轟炸機,還在研發某款新型殲擊轟炸機。那麽,中國空軍需要這種新型的殲擊轟炸機嗎?
現有殲轟不滿足需求
我們還是老辦法,從需求開始分析起好了,中國空軍目前為止,只裝備了一款殲擊轟炸機,也就是從最早的轟-7計畫發展而來的殲轟-7A型戰鬥轟炸機。研制殲轟-7的初衷,主要是為了給海軍航空兵發展比較可靠的航空制海、飛彈反艦的能力,且由於當時我軍缺乏遠海的早期預警,導航,對海監視和目標指示能力,中國海軍的海上軍事戰略也僅限於遂行近海防禦類作戰任務。因此,殲轟-7在任務半徑上,僅限於要求在近海範圍內活動,不超過第一島鏈。
所以,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在剛剛出現之際,就是這樣一個構型:航電系統滿足基本的搜尋海面目標,引導機載的YJ-8K型反艦飛彈實施反艦攻擊的需求。殲轟-7的轉場航程非常大,轉場航程在3650千米左右,攜帶4枚YJ-8K反艦飛彈的情況下,估計還能確保9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這個作戰半徑足以確保從二線永備飛行區起飛的情況下,在第一島鏈內活動,或者從海南島起飛的情況下,確保在南海中部海域的活動,能夠滿足近海航空反艦的要求。
當然了,後來殲轟-7型戰鬥轟炸機實作了由海向陸的轉型,被空軍拿去用於替代強-5D強擊機和轟-5前線轟炸機,事實上擔負起了前線轟炸機的職能。相比海軍型的殲轟-7,空軍的殲轟-7A改進較大,射控雷達改進,射控系統軟體增加了對地攻擊能力,機翼掛架數量提高,機翼內側掛架可以使用復合掛架、單掛架掛載能力提高到1600千克以上。
當然了,在使用重型載荷(外掛任務載荷重量超過5000千克,帶一個副油箱)的情況下,估計殲轟-7A的作戰半徑將下降到600到700千米左右,很顯然這個數據是無法在第一島鏈左右,或者南海中部海域活動的。但是考慮到殲轟-7A出現的年代裏,中國空軍的主要使命是對台作戰,因此,這個作戰半徑數據對於中國空軍來講,雖然只能說堪用,但基本滿足相關需求。
如果說殲轟-7A的戰術效能,能夠滿足本世紀初,到本世紀20年代左右,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遂行近海防禦作戰,或者對台作戰的需求,那麽我們放在20年代的角度來看,殲轟-7A這型戰鬥轟炸機,已經比較難以滿足中國空軍更高的戰術要求了。目前中國空軍更高的戰術要求是什麽?
其一,將空域控制範圍外推,即使推不到第二島鏈的話,也要確保對於日本本土,菲律賓本土的有效威懾。尤其是日本本土,在未來西太平洋的戰略棋盤上,台灣只是一個用於牽制的棋子,對於美國來講,日本才是那艘永不沈沒的航母。無論其國土面積,國土地形的復雜程度,都可以用於制衡而不是牽制亞歐大陸;
其二,有效打擊第二島鏈上的點目標,目前美國正在著重構築以天寧島,塞班島,關島和帛琉為核心的第二島鏈基地群,再輔以一些小型機場,采用機動部署的方式力圖構築對亞洲大陸的火力打擊體系。對於這些島嶼基地,我們可以用彈道飛彈來打,但彈道飛彈造價比較貴,持續壓制效率一般,使用戰略轟炸機壓制的話,價格還是比較貴。如果我們有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等機種,攜帶遠端巡航飛彈,對這些島嶼機場實施壓制,效率要好得多。
很明顯,要達成這兩個戰術要求,靠殲轟-7A是絕對沒戲的,殲轟-7A典型外掛條件下作戰半徑最多不到1000千米,而且還沒有空中加油能力,能在第一島鏈內活動已經不錯了。作為雙重任務戰鬥機的殲-16呢?有可能做到,殲-16的作戰半徑和蘇-30MKK比較類似,如果使用比較適中的掛載,比如掛個3噸左右的外掛,以9000千克最大燃油量出動,那麽估計可以達到1300千米左右的作戰半徑,這個作戰半徑用於對日本本土實施對面攻擊可以做到。
但如果要確保日本本土的制空權就做不到了,除非時刻在戰場前沿配置空中加油機對殲-16戰鬥機進行二次加油,而要使用殲-16攻擊第二島鏈島嶼上的點目標,問題是一樣的,作戰半徑滿足不了相關要求。唯一的路徑就是配置空中加油機,但配置空中加油機的話,就意味著加油機需要前出,在西太平洋這種空情保障條件不佳的戰場上,加油機只要前出,而不是在有完備的預警的空域活動,就有可能被擊落造成高價值資產損失。
殲-20戰鬥機的問題相同,殲-20戰鬥機以其作戰半徑來說,其對空攔截的作戰半徑可以延展到日本本土,但是要確保在日本本土上空的制空權,需要攜帶多個副油箱才能勉強做到,這將極大地影響殲-20戰鬥機的低可探測效能。殲-20戰鬥機要攻擊第二島鏈上的點目標,也一樣,極其影響低可探測效能。
所以總的來說,目前中國空軍裝備的所有戰術機型,都無法滿足、或者只能部份滿足我們上面提出來的兩個要求:在日本本土上空建立制空權、攔截外部勢力對日本本土的投送;打擊第二島鏈目標、對第二島鏈上的目標進行持續空面壓制。
中國下一代殲轟畫像
因此,中國空軍新一代的空中作戰平台,其技戰術效能要求相當高:要滿足日本本土上空的制空權,則意味著這架飛機的作戰半徑在1500千米以上。註意這個1500千米不是擔負攔截任務的作戰半徑,而是實打實的、帶著一定的空戰載荷、飛到1500千米之外、具備一定的滯空時間、可以擔負空中戰鬥巡邏的作戰半徑。同時還要具備較好的低可探測效能,不能用副油箱達到這個作戰半徑,這意味著這架飛機的最大航程將遠遠超過現有的所有空軍戰術機型。
同時,這架飛機要打擊第二島鏈上的要點,天寧島,塞班島,關島,帛琉。這意味著這架飛機從二線機場起飛的情況下,單程出擊距離在3000千米左右,顯然這個單程出擊距離太長。我們可以做個折中,使用空對地飛彈來折算成1000千米左右的打擊半徑,也就是說,這架飛機同樣要有6000千米左右的最大航程,可以滿足出擊距離2000千米,發射巡航飛彈打擊1000千米外的目標,再飛回來2000千米這個要求。
中間還需要考慮到諸如西太平洋海域危機四伏、空中加油機前出的話中途可能遭到伏擊。因此這架飛機難以得到空中加油機的支援、必須依托自身內油飛完這個航程;這架飛機的出擊成本要小於轟-6K,更要小於未來出現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可以維持比較高的機隊總體妥善率,可以維持比較高的日出動架次數,確保出擊規模,確保對第二島鏈上的幾個要點能夠實施持續壓制作戰。
考慮中國空軍未來在第一和第二島鏈之間的作戰要求,將以上的戰術效能做一做綜合之後,我們就能明確如下內容了:
第一,從中國空軍未來的戰術要求考慮,我們確實需要一款體量介乎於戰略轟炸機和戰鬥機之間的前線轟炸機,或者你也可以說是中型轟炸機,反正以俄羅斯空天軍現在的裝備體系作為參考,取代中型轟炸機生態席位的就包括了蘇-34前線轟炸機(盡管取代的不是很成功);
第二,從中國空軍的裝備現狀來考慮,殲轟-7A已經垂垂老矣,殲-16難以滿足要求,殲-20和它的改進型只能部份滿足要求,因此我們需要一款新機型來滿足相關戰術要求,而這款新機型,大伊凡認為也就是傳說中的新型殲擊轟炸機了。
說到這裏,有些人可能會反應過來了——你這個新的殲擊轟炸機,怎麽越說,越覺得有點像上個星期說的那個新型戰鬥機啊?沒錯,大伊凡覺得,新一代戰鬥機的設計構型,你把它改進為戰鬥轟炸機,一點毛病也沒有,機體空間夠大,作戰半徑夠大,機身彈艙夠大,帶的東西也夠多。以某些構型,它可以側重於制空任務,如果調整相應的設計構型,在這架飛機的基礎上搞出一個戰鬥轟炸機構型,還可以指揮忠誠僚機作戰,好像也沒有什麽不對勁的。總之,這就是咱們對中國空軍新一代空中作戰平台的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