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日韓前三季度新船訂單量對比:韓201艘,日僅55艘,中國多少?

2024-12-18軍情

2024年全球造船業的成績單一出來,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南韓媒體剛報喜,說前三季度拿下了201艘新船訂單,頓時覺得自己還挺行;日本那邊就沒那麽樂觀了,55艘的新船訂單讓這個曾經的「造船王國」有點擡不起頭。但這倆國家的成績一和中國一比,瞬間變成了「陪跑」。

中國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績是1222艘船,數量是南韓的六倍多,還占了全球市場的七成。看到這個數位,恐怕有人會感慨:這還比啥呢?然而數據背後藏著的可不僅僅是數位的差距,更是國家工業實力、技術水平胡全球競爭力的全方位比拼。

誰在進步,誰在退步,一目了然。

造船這門生意,說到底就是工業水平的試金石。它不僅需要先進技術,還得有強大的供應鏈和全面的工業體系。材料、設計、制造、運輸,哪一環都不能掉鏈子。

這也是為什麽造船業常被稱作「綜合工業之冠」。過去幾十年,全球造船業的「大哥」位置經歷了幾次大洗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憑借美國的扶持崛起,成了當時的「造船老大」;後來南韓學著日本的路子,也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坐上了頭把交椅。

而到了今天,中國才是真正的「大哥」。從技術到規模,中國造船業已經走到了巔峰,甚至連曾經被日韓壟斷的高端船舶市場,也被中國拿下了不少份額。

今年的造船數據一出,日韓兩國的表現確實讓人唏噓。南韓曾經是全球造船業的領軍者,依靠美國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一度做到世界第一。可近年來,南韓的造船業光環逐漸暗淡。

雖然2024年前三季度,南韓還是接下了201艘新船訂單,總噸位達到了872萬修正總噸(CGT),占全球市場的18%,但這成績和過去動輒全球第一的輝煌相比,顯然已經大不如前。

至於日本,情況更是讓人感到意外。作為一個島國,造船業對日本來說既是經濟支柱,也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一直是全球造船業的「神話」,但自從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的造船業也跟著進入了「失落的30年」。

到2024年,日本前9個月的新船訂單量僅有55艘,市場份額更是只有可憐的3%。

反觀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其實並不意外。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堪稱迅猛。造船業同樣如此,尤其是近年來,不僅訂單數量遙遙領先,連技術含量高的高端船舶也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這次1222艘訂單的成績,更加穩固了中國在全球造船業的霸主地位。

日韓兩國在造船領域的困局並非一天兩天形成。南韓雖然手握不錯的訂單量,但背後卻有不少隱憂。一方面,南韓造船業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而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給他們的生意帶來了不小壓力。

另一方面,南韓國內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這些都在慢慢削弱南韓造船業的競爭力。而且,隨著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南韓的技術優勢也不再那麽明顯。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況更加慘淡。2024年的日本造船業,接單困難已經成了常態。甚至有整個月都接不到一艘新船訂單的情況發生。

不少老牌造船廠因為接不到活而倒閉,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大不如前。數據顯示,日本前三季度的新船訂單量只有55艘,累計總噸位和訂單金額都遠遠落後於南韓,更別提和中國相比了。

與此同時,中國造船業卻在不斷創造奇跡。從數量上看,1222艘新船訂單足足是南韓的六倍;從品質上看,中國在豪華遊輪、LNG船以及航母等高端船舶領域也開始全面領先。特別是2024年9月,中國成功搶下了全球最大27。

1萬立方米的超大型LNG船訂單,這讓一直在這方面占據優勢的南韓不得不服氣。

2024年的前三季度,可以說是中國造船業全面領跑的關鍵時刻。這個行業裏,訂單數量、累計噸位、技術水平,哪一項拿出來都是「天花板級」的表現。尤其是那1222艘新船訂單,占了全球市場近七成,這已經不是「遙遙領先」能形容的了,而是徹底的「碾壓」。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造船業不僅在數量上占優,還在高端領域實作了質的突破。豪華遊輪、LNG船、航母,這些被稱為「世界造船三大明珠」的高端船舶,過去一直是日韓的強項,而如今,這些高技術含量的訂單正在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9月份,中國拿下的超大型LNG船訂單,就直接從南韓手裏「搶」了過來。

與此同時,中國造船業的崛起也讓國家在海軍建設上受益匪淺。造船業的強大,為中國提供了建造航母、驅逐艦等高端軍艦的能力。如今,中國海軍已經擁有三艘航母、多艘055型驅逐艦,再加上數量龐大的054D型護衛艦,整體實力在全球範圍內都不容小覷。

這種工業實力和海軍力量的結合,不僅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為國家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

這一輪的全球造船業競爭,已經十分明顯。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以1222艘新船訂單的絕對優勢,穩居全球第一;南韓以201艘訂單排名第二,但與中國的差距顯而易見;至於日本,55艘訂單的成績只能說是「陪跑」。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三個國家在造船業的競爭力差距,更是各自工業體系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中國造船業的崛起,是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的真實寫照。而日韓兩國的困境,則是過去依賴外部扶持、忽視產業升級的後果。在全球經濟動蕩的大背景下,誰能抓住技術升級的機會,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網友熱議】。

這件事在網上也引發了熱議。有網友調侃:「南韓這201艘船訂單還挺努力的,至少沒像日本一樣‘躺平’。」也有人不客氣地說:「日本這55艘船訂單,聽著像在玩笑,但現實就是這麽紮心。

」還有人點評中國的成績:「1222艘船,這還用比嗎?人家玩的是‘下餃子’,日韓那邊還在‘煮面條’呢。」。

更有網友表示:「中國造船業的崛起,靠的不僅是數量,還有技術。豪華遊輪、LNG船都領先了,日韓拿什麽比?」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中國訂單是多,但能不能保質保量完成?

這是個問題。」。

面對這些評論,或許最紮心的還是日韓網友的感慨:「當年我們看不起的中國造船廠,現在已經是我們追不上的天花板了。」。

那麽問題來了:南韓和日本的造船業還能翻身嗎?一個是曾經的「造船老大」,一個是現在的「陪跑選手」,都在中國面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工業技術的競爭,拼的是基礎,靠的是實力。

誰能想到,當年被日韓碾壓的中國造船業,如今不僅逆襲,還成了全球的領跑者。而這背後,是幾十年腳踏實地的奮鬥。那麽,你覺得,下一個「被超越」的領域,會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