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航速慢、功能單一,跟不上艦隊的青海湖號,1.5億是不是買虧了?

2024-12-18軍情

1993年, 中國從烏克蘭買回了一艘不起眼的半成品油船,經過一番改造,它成了一艘補給艦,命名為「青海湖號」。 在當時的中國海軍,這種油船改裝的艦艇是稀缺品,甚至可以說是「救急之作」。 然而,這艘船一服役,關於它值不值得買的爭議便鋪天蓋地而來。 有人說它「跑得慢」「用處小」,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青海湖號的航速只有16節,相當於時速不到30公裏。 對於不熟悉海軍的朋友來說,這可能就是「慢悠悠開船」的代名詞。 於是,有人質疑:中國買了個「蝸牛船」,這樣的補給艦還能跟上艦隊作戰嗎?

但真相是,補給艦的任務並不是和戰鬥艦艇一同沖鋒陷陣,它的角色更像是「海上加油站」。 打個比方,當艦隊在遠海執行任務時,補給艦只需按照規劃好的路線提前趕到指定位置等待,為艦隊加滿「油箱」後返航即可,而不是跟著艦隊到最前線「沖鋒陷陣」。

舉個例子,假設中國艦隊需要遠赴中東完成任務,途中可能會在印度洋某處補給。 補給艦只需趕到中途的某個海域,完成燃料和物資的補給任務後,它便可以返航或在附近待命,艦隊則繼續完成遠端任務。 如此一來,補給艦的速度其實並不需要很快,只要能準時到達預定地點,就已經足夠了。

青海湖號補給船

對比全球其他國家的補給艦,青海湖號的航速並不算特別慢。 比如美國最常用的路易士燃油補給艦,最高航速也只有20節左右。 而青海湖號的16節,雖稍遜一籌,但完全能滿足大部份需求。

青海湖號的作用,絕不僅僅是速度快慢能決定的。 在上世紀90年代,剛起步的中國海軍極度缺乏遠洋補給能力。對於補給艦這種「後勤兵」,中國不僅技術不足,數量也遠遠不夠。 青海湖號的服役,極大緩解了這一燃眉之急。

美國路易士燃油補給船

首先,它填補了中國遠洋燃油補給的空白。 1996年,青海湖號正式交付中國海軍,成為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燃油補給艦。 它的任務覆蓋了艦隊燃油補充、物資運輸,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流動倉庫」的角色。

其次,青海湖號讓中國海軍的遠洋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比如, 中國艦隊首次全球航行,正是靠青海湖號這樣的補給艦提供後勤保障。 這種任務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戰鬥場景,但意義深遠:它讓中國的艦隊有了走得更遠、停得更久的底氣。

再來看一次鮮為人知的任務: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試射東風-5飛彈後,曾派出18艘船只去打撈飛彈殘骸,其中包括補給艦青海湖號的「前輩們」。 這支艦隊中,除了科考船、測量船,還有兩艘燃油補給艦,負責為這場長時間的海上任務提供後勤支持。

雖然青海湖號的歷史意義毋庸置疑,但隨著中國海軍的快速發展,它逐漸暴露出了兩大短板:

1. 補給能力單一
青海湖號是一艘燃油補給艦, 雖然它在「加油」方面表現不錯,但它無法像現代綜合補給艦那樣同時提供燃油、彈藥、淡水和食品等多種補給。 特別是在高烈度作戰中,艦隊對彈藥的需求往往超過燃油,而青海湖號顯然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

2. 技術老舊,功能落後
作為一艘從油船改裝而來的補給艦,青海湖號的設計思路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 它缺乏現代化補給艦的安全性和效率,在彈藥儲存和運輸方面更是無法達標。 這也是為什麽,隨著中國新一代補給艦的服役,青海湖號逐漸退居二線。

目前, 中國的901型綜合補給艦已經成為艦隊的主力後勤保障船只。901型不僅可以同時提供燃油和彈藥補給,還具備出色的運輸和儲存能力 ,是真正為現代化遠洋作戰量身客製的「後勤旗艦」。

盡管青海湖號已經結束一線任務,它的功績卻不容忽視。作為中國第一批現代化補給艦,它為中國海軍探索遠洋補給模式提供了寶貴經驗,也填補了當時的技術空白。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青海湖號到底買的值不值?

從經濟上看, 1993年中國以1.5億人民幣購買青海湖號和雪龍號,成本遠低於研發全新艦船的費用。 而透過改裝和服役,青海湖號成為中國海軍第一艘具有遠洋補給能力的艦艇。

從軍事上看, 它的存在讓中國艦隊能夠實作更遠、更久的遠洋航行,為後來的901型綜合補給艦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

即便今天,它已經逐漸結束舞台,但它在中國海軍發展史上的意義,絕不是一句「跑得慢」能否定的。 未來,無論是901型,還是更先進的補給艦,它們的每一次任務背後,都有青海湖號「慢悠悠」的身影作為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