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珍珠港事件 爆發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英勇奮戰的英雄人士,其中較為傳奇的就有「 中途島海戰 」。
在中途島海戰之後,美軍以少勝多,然而這還不是最為傳奇的,中途島海戰結束後, 瓜島戰役 中,美軍徹底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就是在這場戰爭中, 一支僅僅由15人組成的的美國軍隊,在同日本激戰48小時之後,雖然僅有3名幸存者,卻成功擋住了這支由3000人組成的日軍的腳步,取得了戰爭的絕對性勝利。
誓死捍衛領土!
瓜島戰役全稱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在這座小島上,有著一支由15人組成的美軍,他們同當時的大多數美軍一樣,知道在自己國家有這樣的規矩存在——交戰雙方只要有一方發起投降,那麽戰爭就會被中斷,投降的一方按照俘虜處置。
可是這種規矩對於嗜殺成性的日本人來說,是完全不成立的,他們完全不會關註到對面有沒有升起白旗,只要是敵人,就一定不會放過。
所以這支隊伍從走上戰場的那一刻,就決定誓死捍衛自己的領土。
這支隊伍的機槍手叫 巴史隆 ,有一天他正在擦拭自己的機槍的時候,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到了黑壓壓的一支日軍,大概有3000人,瞬間,恐慌占據了他的心頭。
巴史隆很清楚,自己的隊伍只有15個人,就算手中的武器是美軍最先進的武器,可是面對對面這麽大的兵力,也很難打贏他們。
巴史隆
於是兩種選擇擺在了巴史隆和剩下14個人的面前,要麽就是放棄陣地,悄悄逃走,避免與這3000名日本士兵發生沖突,要麽就是留下來與這3000名日軍決一死戰,可是誰都清楚,希望渺茫。
最終,作為軍人堅定的信念告訴他們,要決一死戰,堅守陣地,哪怕只剩下最後一個人,也要誓死捍衛這片土地。
只有15個人,再好的戰略部署,也難以抵擋對面這麽猛烈的攻勢,唯一的辦法就是舉起槍跟他們幹,於是機槍的掃射聲、炸彈在空中的爆炸聲、士兵的吶喊聲響徹整片大地。
一開始日軍覺得只有15個人的隊伍,又能抵抗多久呢,所以他們打算整體進攻,一舉殲滅美軍這支小隊伍。
可是在一番激烈的戰鬥過後,日軍發現對面的炮火遠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加猛烈,所以為了保全自己,為了盡快解決戰鬥,拿下這個陣地,日軍決定開始分批進攻,采取消耗戰。
每次以一小支隊伍進攻,間隔4小時一輪,之後進攻越來越密集,從最開始的4小時變為每半小時進攻一次。
「兄弟們,雖然我們只有十五個人,並且在對面不停的消耗下,我們現在彈藥緊缺,大家的戰鬥力也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可是我們既然選擇了開戰,就沒有退路了。
就算現在我們想撤,這些被激怒的日本人,也絕不可能輕易放掉我們的。
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能走,就是跟他們血戰到底。
哪怕到最後咱們只剩下一個人,也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住這片土地。 」
為了鼓舞士氣,巴史隆這樣跟自己的戰友說。
可是大家都知道,勝利太難了。
到這時,這支隊伍已經將近彈盡糧絕,為了繼續戰鬥下去,他們開始冒險去陣地外的敵人屍體上尋找彈藥,可是這些只能暫時對抗敵方, 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這支隊伍漸漸被消耗到只剩三人,其中除了巴史隆外,還有兩名士兵。
雖然只剩下了三個人,他們還是沒有放棄,因為沒有多余精力去清點所剩物資和對面的兵力,他們只能利用手頭的武器瘋狂不斷地同日軍戰鬥。
在堅持了整整48個小時之後,這支隊伍終於等來了援軍,截止這時,他們已經打死了上千個日軍。
這場戰爭在太平洋戰爭史上被稱為奇跡,巴史隆所在的這支隊伍以15人迎戰對面3000人的日軍,並且最終拿下了戰爭的勝利。
這三名幸存者也因為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被授予美國象征軍人最高榮譽的勛章,而那12個犧牲的戰士,也將被永遠銘記。
巴史隆的機槍
當瓜島戰役進行到最後階段的時候,只剩下巴史隆和另外兩個士兵,而這兩個人又受了傷,可盡管是這樣惡劣的情況,巴史隆和他的戰友還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並且擊殺了日軍近三分之二的士兵。
其中,巴史隆的機關槍功不可沒,這把槍,就是 白朗寧M1917A1水冷式重機槍 。
1910年,白朗寧在猶他州制造出了這款機槍的樣槍,為了試探它的真實威力,美方決定對它進行試驗,在試驗中,兩萬發子彈穿膛而過,可機槍本身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但是因為試驗結果太好了,美軍固執地認為這一切都是巧合,不可能有機槍能做到這樣。
可它的發明者白朗寧卻並不認同美軍所說的巧合論,為了證明自己機槍的威力,他發起了第二次試驗。
在這次試驗中,為了增加難度,他延長了機槍彈鏈,然而就算是這樣嚴苛的試驗,白朗寧機槍還是拿出了連續發射48分12秒的好成績, 也是這次試驗,讓美軍徹底對白朗寧重機槍威力的真實性心服口服。
1936年,M1917機槍被再次定型為白朗寧,也正式被列為美軍制式機槍。
一位曾經參加過 韓戰 的士兵曾經講述過用於火力支援的情況:
「當時我們要去攻打一座堅固的山丘,敵在高處,我在低處,單靠普通的火力根本不能攻占,為了更快占領山丘,我們派出了一個重機槍班進行火力掩護,在火力覆蓋下,對面根本不敢露頭,畢竟誰願意當活靶子呢。
除了這個重機槍班,我們還有其他輕機槍、迫擊炮等。 別看這些機槍笨重,可是它們可有準頭了!可以說是指哪打哪,說停就停,說打就打。在多方配合下,那場戰役才取得勝利。當時我們用的,就是M1917A1機槍! 」
正是這把機槍,跟著巴史隆在那樣惡劣的境況中,將一顆顆子彈發射出去,它同自己的主人一起頑強堅持了48小時,打退了日軍的數次進攻,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可以說瓜島戰役很大一份功勞,是這把白朗寧的。
在後來不斷的改進中,白朗寧M1917A1重機槍逐漸延伸出了 M1919A4式和M1919A6式 等。
其中,M1919A4的改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至少有40多個國家的部隊一直在使用它作為地面、車輛和飛機炮的作戰工具使用,甚至是今天,在這個武器愈發先進的時代,仍然能在世界偏遠角落的一些軍人手中,看到它們的身影。
為了紀念巴史隆和他的「神槍」,在他的老家,人們塑造了一座巴史隆手提機槍造型的雕塑。
不忘使命,將最後一滴熱血灑在戰場上
在美國的規定裏,獲得過榮譽勛章的戰士將不能再次返回現場,可是作為一個曾經馳騁疆場的老兵來說,巴史隆怎麽可能放下曾經的兄弟情,怎麽可能離開自己曾經浴血奮戰的戰場呢。
於是在他堅持不懈的請求下,巴史隆再次回到了太平洋戰場,參加了 硫磺島戰役 。
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盡管參戰雙方都有較強的作戰實力和先進的武器,可是面對美軍猛烈的攻擊,日軍卻總能在遭遇空襲後快速恢復,並且在持續不斷的對戰中,日軍逐漸摸清了美軍的進攻套路和大概火力。
為了更好地抵禦美軍的進攻,日軍開始修築防禦工事。
本來敵我雙方勢均力敵,可日軍修築了不同尋常的防禦系統之後,美方打起來就稍顯吃力了。
這場戰爭持續了將近兩個月,美軍從空襲入手,之後發動炮擊,一直到美軍成功登陸硫磺島,雙方共死亡三萬余人,然而這時,戰爭還沒有結束。
1945年3月16日,美軍占領硫磺島之後,粟林指揮殘部仍然在負隅頑抗,然而敗局已定,粟林只能命令步兵第145聯隊長 池田大佐 燒毀軍旗,並且致訣別電給東京大本營:
「自開戰以來,雖我軍有頑強的軍事防禦系統和較為先進的武器裝置,然面對在數量和品質上仍占優勢的海陸空攻擊,我們還是處於被動狀態,卑職自恃已拼盡全力,可險要陣地仍然落入敵軍手中,卑職萬分抱歉。」
電報發出後,粟林銷毀了密碼,開始準備同美軍決一死戰。
硫磺島戰役,在美軍原本的計劃中,是可以五天結束戰鬥的,然而這場仗整整打了一個多月才結束,最終美軍勝利。
至於巴史隆,他回到戰場後,依然英勇善戰,再創佳績。
在硫磺島戰役中,巴史隆共擊殺日軍百余人,摧毀日軍堡壘無數,可惜在一次趕往機場參與支援戰鬥的途中,由於日軍的瘋狂轟炸,他不幸被炮彈擊中,不治身亡。
此後的他,會在另一個世界手握自己心愛的白朗寧M1917A1重機槍,同自己的戰友一起並肩作戰了。
最終,巴史隆的遺體被送回了美國,他被安葬美國 阿靈頓國家公墓 ,英雄已逝,可他的光榮事跡和誓死捍守陣地的精神將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結語
戰爭年代像巴史隆和他戰友這樣,為了民族信仰和責任感拋頭顱灑熱血,誓死拼搏的人不在少數,以少勝多的例子也不勝列舉,這種勇於奉獻、不忘初心的精神是值得後世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