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前世界局勢的惡化,中美之間的矛盾也在積累,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在提升。
由此對於中美開戰誰輸誰贏的問題,大家對於其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2016年之前,認為中美之間爆發戰爭,解放軍連一個小時都堅持不了的,美軍中大有人在。但到了現在,認為解放軍不敵美軍的,在美軍內部仍然不少。
這就奇了,美軍怎麽到現在還認不清現實呢?
大眾高估了美國的戰爭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從冷戰到現在,大眾對於美國的戰爭能力一直是高估的。
註意,這裏說的美國的戰爭能力,而不是美國的戰鬥力。
美軍
如果美國和中國開戰,對美國而言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打了之後呢?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任何戰爭都是有目標的。這個目標可能是吞土地,可能是地緣政治。
到了現代的「金融資產時代」,也可能是各種讓你大開國門的商貿協定。
當美國和中國開戰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美國沒有讓中國接受其戰爭目的的能力。
假設美國在中國台灣問題上對中國發難,那接下來的事情就是中國不死不休的抗爭。
如果美國是想讓中國簽訂不平等的商貿協定,那抱歉,1946年和美國簽訂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蔣介石政府早已化為歷史塵煙。
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現場
可以說美國提出的任何一個戰爭目標中國都不會答應,那就算美國能在正面擊潰中國解放軍,接下來迎接美國的也將是中國軍民無休無止的遊擊戰爭。
從冷戰時代到現在,美國打的任何一場長期戰爭,很少有勝利的。
打越南戰爭,打了20年後美國差點輸掉冷戰。
打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也是打了10來年到20年,最後發現壓不住當地民眾和反抗勢力綿延不絕的反抗,最後灰溜溜的走了。
冷戰後美國打得最精彩的一場戰爭——海灣戰爭,美國能打贏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打了就跑。
海灣戰爭
這場只持續了幾十天的戰爭中,美軍的確是在正面戰場上擊潰了伊拉克軍隊,但問題是此戰之後伊拉克依舊保留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以及薩達姆政府依舊控制著伊拉克。
所以這才有了之後的伊拉克戰爭。
當美國陷入到伊拉克戰爭這樣的長期化、人民化的戰爭,而非打海灣戰爭這種從正面打擊敵方正規軍的戰爭後,美國的戰爭表現就非常差了。
因此就算中美開戰,美軍能正面擊潰解放軍,美國也會輸掉和中國的戰爭。正如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最後日本讓國力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殆盡一樣。
抗日戰爭題材油畫
解放軍有可能一小時擊潰美軍
更何況美國還不一定能正面戰勝中國解放軍。
誠然,美國有著遠強於中國的遠洋軍事力量,海軍總規模也是遠大於中國,但在西太平洋地區中國有主場優勢。
隨著中國海空力量的強大,以及中國火箭軍的發展,解放軍在西太平洋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強。
目前火箭軍有兩套軍事力量直接壓制了美國部署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一套是反艦飛彈,另一套是對地飛彈。
解放軍
中國有東風-26和東風-21D這兩款反艦飛彈,其中東風-26的最大射程能超過4000公裏。
也就是說當美國海軍艦隊靠近中國大陸4000公裏內時,就會被東風-26擊沈。
目前美國在太平洋部署了3條島鏈,第一、第二島鏈已經在東風-26的射程範圍內了。
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之一——關島,距離中國大陸約3000公裏舉例。以東風-26的射程,能直接把沒有出港的美國艦隊擊沈在關島基地內。
關島海軍基地
至於對地飛彈,中國前有數量龐大的東風-15型飛彈,後有高超音速飛彈東風-17,整個第一島鏈都被這些飛彈瞄準了。
一旦開戰,第一島鏈上不會有完整的美軍軍事設施。
所以當中美在西太平洋開戰時,美國幾乎沒有勝算。中國的火箭軍能直接壓制美國的機場和艦隊,再加上解放軍的海空力量,美軍的軍事力量要部署在第二島鏈之外才安全。
所以當戰場局限於西太平洋的時候,反而是解放軍有可能一小時擊潰美軍。
中國工業產能碾壓美國
除了以上情況外,中國對於美國還有一個壓倒性的優勢,那就是工業產能。
打仗就是比生產力,越是規模巨大的戰爭,生產力的影響就越大。
古代的中原王朝能長時期壓著遊牧文明打,原因就是中原王朝人口眾多,更富饒的土地能產出更多的糧食以換取更多的生產力。
二戰時期的美國能打贏日本,靠的也是自己的生產力強大,在戰時不斷的造飛機造航母。
到了現代,中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強大的國家。
以鋼鐵產能為例,2022年全球鋼鐵產能是18億噸,其中有超過10億噸是中國貢獻的。中國的鋼鐵產能占到了全人類55%的產能。
在工業產值上,中國則是占到了30%左右。
考慮到歐美地區占據著高端產業鏈,在全球產業分工中能獲取更大比例的利潤,所以中國這30%的工業產值,實際上有著超過全球50%的工業規模。
中國是真正意義上生產能力占全球的半壁江山,在生產力上碾壓了美國。
中國工業生產
當中美爆發長期戰爭時,美國將失去戰爭中的一切優勢。
二戰時期美國靠著軍艦下水速度比日本擊沈的還要快戰勝了日本,當中美爆發戰爭時,中國軍艦下水的速度也會遠快於美國擊沈中國軍艦的速度。
參考資料:
【1】經濟觀察報·【路風:不要對中國工業發展自我設限】
【2】觀察者網·【觀察者網一周軍評:東風26帶來的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