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蘇聯曾經有多強?一旦入侵7天就能殺到北京?遠東曾部署大量軍隊

2024-07-12軍情

聲明: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便發表了「鐵幕演說」,這一事件被廣泛解讀為冷戰的序幕。

二戰之後,新的秩序建立,美英等西方國家意識到,蘇聯將徹底崛起。 想要對付蘇聯,勢必要在西歐形成一個想打的軍事聯盟。

1947年,美國出台了杜魯門主義,試圖在全世界範圍內謀求霸權與擴張。

事實上冷戰的開始本就是西方國家發起的挑釁,目的就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範圍內興起,以及維護起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勢力。

特別是在「北約」與「華約」這兩個軍事集團成立之後,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與軍事對立基本上將人類拖入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邊緣。

以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所擁有的核武器以及常規戰鬥力來看,一旦戰爭爆發或許整個人類的文明真有可能毀於一旦。

70年代蘇聯在東北亞的軍事力量有多強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之後,美蘇之間的軍事賽局已經不再滿足於在各自的周邊制造緊張的地緣政治威脅,而是荷槍實彈的進行軍事擴張。

相比較於美國的海權布局和在亞洲的圍堵,蘇聯這時將主要兵力集中在中歐、東歐以及外高加索地區。

畢竟整個歐洲作為戰後美國經濟的支撐,是美國資本投資的重要抵禦。威脅中、東歐地區,就等於直接威脅美國的後院。

在海上力量相對弱於美國的情況下,這或許是蘇聯最為可行的做法了。

而相比較於中、東歐以及外高加索地區,遠東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相當於是大後方。可即便是如此,當時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特別是在60年代末期,中蘇之間關系發生變化之後,蘇聯便將原本在歐洲的相當一部份軍力部署到了遠東地區。

如果蘇聯部隊南下的話,只需要7天的時間就能夠殺到北京?那麽當時蘇聯在遠東地區到底有多少駐軍呢?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當時蘇聯將50多個步兵師、坦克師部署到了遠東地區,在外蒙古境內的精銳部隊就達到了11個師,鼎盛時期在遠東部署的部隊數量達到了110萬。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中國的北部地區基本上都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因此對於基本上都是裝甲部隊的蘇聯來說絕對是一馬平川,而我們也無險可守。

不過幸好,蘇聯很快就發現將大量的部隊部署在遠東地區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為什麽這樣說呢?

從東北亞地區撤軍

因為蘇聯的抵禦遼闊,盡管在武器裝備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是想要將其麾下的部隊全部向撒豆子一樣分布在所有的領土上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必須有所側重。

而當蘇聯大量將部隊部署在遠東地區之後,在中、東歐以及外高加索地區就出現了明顯的勢力減弱的趨勢。

相比較於遠東地區,中、東歐以及外高加索地區才是當屬蘇聯的戰略核心,直接影響到蘇聯對於整個歐洲的戰略威懾。

考慮到美國當時不斷加強北約的軍事實力,因此蘇聯只能是將原本已經部署到遠東的軍事力量又調回到了中、東歐地區,以維持美蘇之間在歐洲的軍事平衡。

而隨著後來中蘇之間在東北亞地區軍事力量的變化,最終蘇聯只能是放棄對於遠東地區的軍事經略。

為什麽這樣說呢?這主要是由於蘇聯過度擴軍造成的。

進入60年代之後,蘇聯的經濟從二戰之後的低迷狀態逐漸恢復,於是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蘇聯就將自身的兵力總和維持到了350萬左右。

特別是在70年代初期,由於歐美國家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又有豐富油氣資源的蘇聯更是擁有充足的財政經費用以養兵。

只可惜的是過度擴軍的問題就在於部隊缺乏訓練。

70年代中期之前,蘇聯在東北亞的軍隊中,只有三分之一的部隊屬於滿員狀態,而另外三分之一的部隊除了擁有坦克等裝備外,生活物資極度匱乏,而還有三分之一的部隊僅僅只有一個番號。

而想要將大量的兵員與物資運送到遠東地區,這也是一件極為耗時費力的事情,與其這樣,那還不如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回中、東歐地區算了。

另一方面,相比較於蘇聯當時在遠東地區的外強中幹,中國的北方地區的一線部隊卻都個個是精銳中的精銳,並且中國當時所擁有的核武器靶場也都全部出於北方地區。

顯然,在這樣的對比之下,蘇聯並不難做出決斷。放棄對東北亞地區的軍力投入才是蘇聯最好的選擇。

因此,到了80年代時,中國北方的危機基本得以解除。而將部隊重新調往中、東歐以及外高加索地區的蘇聯,也再次對整個北約集團形成了軍事優勢。

也正是因此,我們才能看到到了上世紀70年代後至80年代中期時,美蘇之間一直都是處於「蘇攻美守」的局面。

為了能夠繼續對北約國家進行威懾,蘇聯在1981年的時候進行了一場名為「西方-81」的軍事演習,而這場軍演最終成為了蘇聯的絕響。

「西方-81」軍演

1981年2月,布里茲涅夫再次當選蘇共書記。布里茲涅夫上台之後就立刻向西方國家放出了一計「王炸」。

當年的9月4日,名為「西方-81」的軍事演習在蘇聯西部、波蘭東部、北部,以及波蘭等廣大地區展開。這場軍事演習直接將「北約」視作了假想敵。

這場軍演,蘇聯邀請北約各國全程觀看,出動了十個以上的多兵種合成集團軍和近衛坦克軍。

蘇聯用自己強大軍事洪流,向西方國家展現了什麽才是「大縱深裝甲合成突擊戰術」,當4000多輛由T80和T72以及T63三代主力戰車所組成的鋼鐵洪流發動沖鋒的時候,當時整個北約國家沒有一個不震驚的。

按照演習中蘇聯坦克集群的推進速度,只需要7天時間就能推進到英吉利海峽的邊緣,美國人根本無從支援。

時至今日「西方-81」軍事演習都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空前的一場軍演,無人能夠超越。整個演習動用的軍隊人數高達五十萬人。

如果將這樣的裝甲集群規模放到「俄烏戰場」上的話,相信不用一周就能將烏克蘭犁為平地。

在整整8天的演習時間裏面,西方國家沒有一天不在心驚膽戰之中,生怕一個不留神,蘇聯就直接將演習變成了現實。

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西方81」最終成為了絕響。在這場演習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就經濟上的圍堵用來代替了軍事上的對抗。

最終,美國趁著蘇聯深陷阿富汗泥潭的時候利用經濟攻勢,以及意識形態攻勢對蘇聯展開了新一輪的攻勢。

強大巨人的轟然倒塌

到了80年代中期,蘇聯已然無力在維持高昂的軍事開支,就連對越南的援助也全部停止了。

1991年,強大的蘇聯倒下了,曾經傲視群雄的巨人最終倒下了。蘇聯解體之後,曾經的輝煌已然不再,那些足以淪陷世界的強大軍事裝備,最終也只能成為解體之後原蘇聯成員國內各個國家的包袱。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無數的先進裝備在倉柯瑞面銹蝕,直到報廢也沒能再次馳騁於疆場上展現雄風。

後來普亭在談到蘇聯的時候說過:「 誰不懷念蘇聯,誰就沒有良心;誰想回到蘇聯,誰就沒有腦子。」

蘇聯解體之後,導致這一歷史事件的最主要人物戈巴契夫,在自己75周歲生日的時候語重心長地說道: 「民主只是一個假象!」

時至今日,回看當年蘇聯走過的道路,再看看今如今窮兵黷武的「美帝國主義」,或許我們將再次見證大洋彼岸那個「民主」巨人倒下的時刻。

我們不僅要避免被西方國家的糖衣炮彈所蒙蔽,更不能陷入冷戰思維。

我們只能走在切合於我們國情的道路上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參考資料:

【論冷戰時期西方的軍事遏制戰略對蘇聯東歐關系的影響】武漢大學學報 2022年7月 第55卷 第4期 作者: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