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金孫」賴清德正式上任後,外界對台灣的耐心似乎愈發減少。畢竟,自他發表就職宣言起,賴清德便公開兜售「新兩國論」,為他任內的兩岸關系奠定了極為負面的基調。
因此,大陸網友中不乏呼籲立即「武力統一」的聲音。畢竟當前兩岸實力對比已經逆轉,隨著大量新型裝備的投入,許多人認為,統一台灣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然而,寬以待敵是我們一貫的優良傳統。實際上,我們必須意識到,「統一台灣的戰役」並非易事,解放軍也有可能會面臨巨大的犧牲。
上午登陸,下午發身份證?
台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1996年的台海危機仍被許多人視為一種恥辱。然而,隨著解放軍實力今非昔比,越來越多的人對「武統」充滿信心。
網上廣泛流傳著一張對比圖,展示了1996年我們曾經不得不將坦克和大炮運送到漁船上進行演習的情景。
如今,我們擁有航母、055型驅逐艦、艦載戰鬥機、巨浪-3飛彈以及東風系列飛彈等先進武器裝備,早已不再需要把坦克裝船了。
當下,互聯網上誇贊中國先進武器裝備的文章層出不窮,國際社會也普遍認可解放軍的實力已今非昔比。
對自身實力提升的自信固然是好事,但這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負面效應」,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即便我們最終走到「武力統一」的階段,完成台灣統一也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鼓噪著應立即發動「統一台灣的戰爭」,盡快解決台灣問題,以防「台獨」勢力繼續禍害台灣。
網上還有段子調侃稱,解放軍若發動武統台灣行動,上午登陸後,下午就能讓台灣民眾「排隊領取身份證」,以此突顯兩岸之間的實力懸殊。
盡管這一說法有些誇大,但在中國民間輿論中,普遍認為解放軍能夠在3至7天內結束戰鬥,順利實作兩岸統一。而日本媒體也曾得出類似的判斷。
日本媒體曾報道,日本政府在分析解放軍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後得出結論,如果解放軍派遣相應的部隊,便有能力在7天內成功登陸台灣。此外,日媒還詳細描述了解放軍登陸的具體過程。
日本媒體聲稱,解放軍將先以軍事演習為借口封鎖台灣海峽及其周邊海域,隨後會利用精確打擊武器對台灣的軍事設施展開精準打擊,徹底瓦解台灣的抵抗能力,並在台海為登陸艦隊奠定「第一個陣地」。
當台偽軍喪失抵抗能力後,解放軍將迅速調遣大批部隊進駐台灣島,徹底完成對台灣的「解放」。
從表面上看,兩岸統一似乎輕而易舉,但事情真的會像我們預期的那樣樂觀嗎?
也許,我們應當保持「從寬估計敵情」的態度,以免萬一兩岸真的走向兵戎相見時,發生任何「意外」。
台偽軍反抗,會給我們造成障礙嗎?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解放軍在統一台灣時,台灣方面是否會進行抵抗?他們是否具備這樣的抵抗能力?有觀點認為,解放軍面臨的首要挑戰在於登陸作戰。由於台灣地形復雜且海岸線曲折,如果台偽軍據守海岸,可能會對解放軍造成一定的損失。
然而,問題在於,現如今的情況與解放海南島時期不同,我們並不需要依靠木船進行「登陸作戰」。解放軍完全可以采取「炮火先行」的策略,在徹底摧毀台偽軍的反抗能力後再發起登陸行動。如此一來,解放軍的損失將大幅減少,絕不會出現損失慘重的局面。
其次,還有人認為,解放軍登陸後,台偽軍或許會在台灣島內展開遊擊戰和巷戰,或者「台獨」分子可能會潛入山中伺機進行反抗。再加上台灣復雜的地形,也可能給解放軍的行動帶來不小的阻礙。
的確,從美軍近幾年的戰爭行動來看,他們總是在戰爭初期憑借猛烈的空襲迅速占據優勢,掌控戰局,美軍的傷亡也因此保持在較低水平。
然而,在隨後的城市治安戰中,美軍逐漸陷入了被動局面,且傷亡開始顯著增加。
此前網路上還有段子調侃說,他們學的都是【論遊擊戰】和【論持久戰】,這自然讓他們能夠「占據優勢」,並對美軍造成傷亡。
問題在於,台偽軍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以及抵抗的決心?
恐怕依然沒有。台偽軍早已被稱為「草莓兵」,由來已久。他們甚至在訓練時都需要打著遮陽傘以防中暑,天氣炎熱時更是幹脆取消訓練。如此軍隊,又怎能具備進行遊擊戰和巷戰的勇氣與韌性?
此外,從亂港分子制造的香港暴亂事件中也能看出,那些鼓吹「以武拒統」的「台獨」分子不過是烏合之眾。他們的目的在於追求「謀獨」所帶來的私利,而並非真正願意走上戰場,與解放軍展開殊死較量。
例如,那些參與香港暴亂的「港獨」分子,在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強力幹預後,迅速四散逃竄。部份人逃往海外,至今不敢返回,而另一些人在法庭上當場認罪,以期獲得從輕處理。
因此,所謂「台獨」分子會逃入山中繼續與解放軍抗衡的說法,恐怕只是異想天開。即便確實有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選擇這樣做,他們終究只是極少數,難以成氣候。
盡管我們更傾向於以和平方式實作兩岸統一,但武力統一始終是我們的「最後手段」,又怎麽可能不針對台灣進行相應的準備呢?
然而,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近期美台之間又有了新的勾連,台灣民進黨當局企圖部署大量反艦飛彈系統,以此「威懾」解放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唯一可能對解放軍造成嚴重傷亡的,恐怕也只有美軍。因此,盡管許多人常常提到「區域拒止能力」和「美軍不會直接介入台海」,我們仍然需要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美軍介入,需要我們料敵從寬
盡管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軍直接介入台海問題的可能性不大,但我們仍需做好應對美軍的準備。
畢竟,台灣的民進黨當局始終在尋求借助美國的力量推動「謀獨」行程,任何可能將美國牽涉其中的機會,他們自然不會輕易錯過。
例如,有媒體報道指出,美軍已在台灣展開「敏捷作戰部署」的測試工作。
2024年9月3日,海峽導報報道,美國空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進行的「竹鷹24-3」演習,核心測試內容為「敏捷作戰部署」。這一部署戰略透過將大規模機群分散為小規模單元,旨在提升美空軍作戰體系的韌性。
美軍若將大規模機群分散部署,勢必需要更多的小型機場或「臨時機場」,同時也需要更多相關的配套基地來協同作戰。
美方認為,這一全新戰略能夠出其不意地打擊解放軍,取得顯著成效,並對解放軍造成嚴重傷亡。
對此,我們確實需要保持警惕。然而,美國可能顯得過於自信,美軍的戰略恐怕難以實作他們預期的結果。
例如,美國當然可以要求台偽軍新建基地並配合美軍作戰,但事實上,島內的軍事部署對解放軍來說早已是完全「透明」的。即便台偽軍試圖與美軍配合行動,也難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反而可能在戰爭初期就被解放軍的遠端火力直接摧毀。
此外,根據美方公開的資料顯示,台灣與美國簽訂的「魚叉」反艦飛彈合約,預計要到2029年左右才能全部完成交付,而非民進黨當局此前所聲稱的一直是2026年。
結合此前美國對台軍售的交付速度和完成率來看,2029年能否如期全部交付,恐怕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台灣問題會延續到2029年嗎?
多數分析人士預計,台灣問題或將在2027年前得到解決,也就是說,很可能在賴清德的這一任期內就會有定論。屆時,台灣和美軍或將面臨「有基地、無飛彈」的尷尬局面。
此外,民進黨當局「規劃」的基地由於緊鄰普通民眾的居住區,被認為在沖突中可能增加平民遭受波及的風險,嚴重威脅台灣民眾的生命安全,此事已引發台灣社會的強烈抗議。
盡管民進黨當局試圖將基地選址安排在綠營執政的縣市,以期降低計畫阻力,但這一計劃關乎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恐怕即便是在他們的「鐵票倉」動工,也難免面臨重重困難。
屆時,解放軍雷霆出擊,台灣不僅將失去飛彈,連軍事基地也將不復存在。美軍試圖透過「化整為零」對解放軍發動攻擊的企圖也必將徹底破滅。
實際上,對解放軍而言,至少在台海區域內,無論是集中火力對付大型電腦群和大型電腦場,還是同時攻擊多個小規模機群,在技術層面和打擊效果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美軍試圖透過「分布式殺傷」對解放軍造成重大損失,恐怕難以達成這一目標。
當然,我們在戰略上必須輕視敵人,但在戰術層面上則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保持不敗,也才能避免在台海遭受「重大傷亡」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