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的時候,東德歸入了西德(也就是西德),從這以後,德國又一次實作了統一。要知道,在此之前,蘇聯(俄羅斯)在東德可是駐紮著三十幾萬的大軍呢!那俄羅斯咋就這麽好商量,老老實實地把兵給撤了呢?
在一戰來臨之前呀,德意誌帝國在本土所占的面積大概有 54.09 萬平方千米呢,在歐洲這塊兒,也就俄國能比它大。可這一戰打完之後呢,德國那叫一個慘,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租借地全都沒了,本土的面積也從原來的 54.09 萬平方千米一下子縮減到了 46.88 萬平方千米。
二戰結束後,德國的領土面積就只剩下 35.76 萬平方千米啦。那些戰勝國呀,簡直是想把德國給徹底瓜分幹凈,硬生生地把它拆分成了東德(也就是民主德國)和西德(也就是西德)。東德的面積大概有 10.8 萬平方千米,西德呢則約有 24.9 萬平方千米。蘇聯把東德給占了,而美國、英國和法國則一起霸占了西德。就連柏林也被劃分成了東西兩個部份,東柏林歸蘇聯管,西柏林則被美國、英國和法國控制著。
冷戰那會子,東德和西德老是在軍事、科技、文化還有教育這些方面較著勁,而這常常被人們拿來當作衡量兩種制度到底誰好誰壞的一把尺子。
後來的比較中,西德的確是更勝一籌。要是順著正常的思路去想,最該站出來反對「西德並東德」這事的理應是蘇聯,可沒想到,英法比蘇聯還不願意讓德國統一。到了冷戰後期,蘇聯自身處境艱難,搖搖欲墜,西德瞅準了這個時機,鐵了心要完成統一的大業。就在兩德打得火熱、互動頻繁的時候,英國率先察覺到了德國可能合並的跡象。於是乎,「德意誌第四帝國」的說法就傳得沸沸揚揚,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琢磨著兩德統一後會給歐洲帶來怎樣的威脅。
盡管英國是西德的盟友,可態度卻相當明確。柴契爾夫人甚至走到哪兒都揣著一張 1937 年的德國地圖,一個勁地向歐洲各國警示德國統一可能帶來的危害。德國的報紙那可是一點兒情面都不留,直接批評道:「咱們真正的對頭可不是在東邊,而是那打著紅白藍三色聖喬治米字旗的大不列顛尼亞!」法國對於德國的統一也是滿心的忌憚。從 1870 年開始一直到 1940 年,法國經歷了三次滅頂之災,而這三次災難無一不是德國造成的。
為了阻止德國實作統一,英國和法國湊到一塊兒商量好了,打算在西德的地盤上搞一場自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想用這招來嚇唬嚇唬西德總理科爾。可歷史這玩意兒有趣得很,它才不會對誰的想法服軟呢!面對英法的從中作梗,科爾最先幹的事兒是搞定美國和蘇聯。這時候,法國已經從北約撤出去了,法美關系正處在歷史上最差的階段。美國要是還想在歐洲的事兒上摻和一腳,德國的態度那可是關鍵得很。科爾就拿這個當籌碼向美國拍胸脯保證,統一之後會繼續留在北約的體系當中,還會盡自己所能幫著維持美國的領導地位。
利益交換向來都是彼此退讓妥協的產物。科爾給出保證,這才贏得了美國的力挺。當時蘇聯正處於分崩離析的境地,德國承諾統一之後,絕不再對領土有任何非分之想,像德國舊地哥尼斯堡(如今俄羅斯的蓋瑞寧格勒),也徹底放棄。蘇聯一看,覺得這條件挺不錯,是個誘人的籌碼。德國接著把目光投向了法國,那法國的弱點究竟在哪呢?法國一門心思想當歐洲的老大,這毫無疑問需要德國來幫襯。德國也機靈得很,看準了這一點,為倡導建立歐共體聯盟到處忙活,最終讓法國改變了態度,不再死命反對德國統一。
英國在那個時候顯得特別無助,簡直是孤立無援,就像一個獨自在風雨中掙紮的人。那幾年,雖說在馬島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可自身也被折騰得夠嗆,消耗巨大。在中國這邊呢,也是碰了一鼻子灰,只能同意歸還香港。這時候的英國呀,已經沒了力氣,根本沒法獨自去插手德國統一的事兒了。
在 1990 年的時候,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還有東德和西德,一共 6 個國家,搞了個 4+2 的組合。就在莫斯科,這 6 個國家簽署了【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您可得註意了,這簽署的地方是莫斯科。其實啊,其他那五個國家心裏的小九九就是想讓蘇聯(俄羅斯)把兵給撤了。
在 1945 年至 1994 年這段時間裏,蘇聯(俄羅斯)一直往東德派有軍隊駐紮呢,就是為了抵禦北約帶來的軍事威脅。那漫長的冷戰歲月中,駐德蘇軍那可是一直人員齊整、裝備精良,訓練水平也是頂尖的。1991 年年初的時候,居然還有 24 個師,差不多 33.8 萬的兵力呢,就連機場都多達 47 個。
在這個條約裏,涉及軍隊的方面主要有這麽兩個要點:蘇聯的軍隊得全部從東德撤走;統一之後的德國,其軍隊規模不能超過 37 萬。這規定只讓蘇聯軍隊撤離東德,可對美國、英國、法國的軍隊撤離西德卻只字未提,這對蘇聯來說,明顯太不公平啦!一直到現在,美國、英國、法國還是有大量的軍隊留在德國呢。駐德的美軍能有三四萬之多,英軍和法軍雖然少一些,但這可不是因為他們心地善良,而是他們的國家實力沒法支撐那麽大規模的海外駐軍啦!
在德國有一處名為拉姆施泰的空軍基地,這可不得了,它是美國空軍在德國安紮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更是北約在歐洲範圍內最大的空軍基地,而且還是美國駐歐洲空軍總部的落腳之處呢。
蘇聯(俄羅斯)怎麽就老老實實撤軍啦?想當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接過了這一攤子。在上世紀 90 年代,俄羅斯自家內部打著車臣戰爭,外面又跟喬治亞杠上了,高加索地區那可是俄羅斯的戰略重中之重啊!而且呢,俄羅斯當時還美滋滋地幻想,解體之後就能融入歐洲那個大家庭。據俄羅斯的媒體講,當時的美國總統甚至還口頭答應過,北約不會往東擴一步。
蘇聯解體之後呀,北約那可是一路擴張,總共經歷了五次呢。這成員國的數量呢,從起初的 16 個呼呼啦啦地漲到了 30 個。新加入的成員裏頭,大部份都是曾經蘇聯的加盟國或者是蘇聯的盟友。您瞧瞧,1999 年的時候,匈牙利、波蘭還有捷克就進來了;到了 2004 年,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和愛沙尼亞也紛紛加入;2009 年,克羅埃西亞和艾爾巴尼亞也邁進了這個大門;2017 年,蒙特內哥羅加入其中;2020 年呢,北馬其頓也成為了其中一員。
在北約東擴這事兒上,俄羅斯人可是完全看走眼啦!別管當時的美國總統有沒有嘴上說著不會東擴,可現實是,北約如今都把飛彈安放到俄羅斯邊境啦!要是烏克蘭再加入北約,那莫斯科南邊可就沒遮沒攔啦!看來北約的心思可不單單是搞垮蘇聯,而是還想著進一步把俄羅斯也給拆分嘍!這世上哪有後悔能管用的藥喲!你想想,如果俄羅斯還有三十幾萬大軍駐紮在德國,北約還能這麽肆無忌憚地東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