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抗日戰爭中,為什麽日本的彈藥似乎總是用不完?看完之後很心酸

2024-09-17軍情

導言

在觀看抗日電視劇時,我們常常註意到一個現象:為什麽那些日本鬼子的子彈似乎總是用不完呢?

盡管這些劇作中常有虛構的情節,但上面提到的現象確實在當時真實存在,日本士兵完全不需要節約子彈。

與我軍相比,不僅物資短缺,就連彈藥也不足。在訓練新兵射擊時,他們使用的多是空槍,而即使他們上了戰場,能獲得的子彈數量也極為有限。

那麽,為什麽日本的彈藥儲備如此充足呢?這讓他們的子彈似乎總是用不完?

(早期的戰爭)

一、武器裝備方面,敵方實力強於我方。

日本的軍工廠建設和武器制造,資金中有很大一部份來源於中國。

眾所周知,隨著【馬關條約】等一系列剝奪中國權益的條約的簽署,日本從中國獲取了近兩億三千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其他經濟利益。在掠奪完中國財富後,日本將其中85%的資金用於軍費,到1937年,其軍火工業和武器裝備體系已經相當完善。

在抗戰開始後,日本已經達到了軍火裝備自給自足的水平。我們可以對比一下當時中日兩國的武器產量:

1937年,日本制造了超過七百門火炮、三百多輛坦克和五萬噸的艦船。

然而,回顧中國,以上提到的三項技術,一個也沒有實作。

另外,中國的軍工廠在子彈生產上遠遠無法滿足需求,而相比之下,日本在1945年前八個月就制造了四萬支槍。

由於自家工廠無法生產更多的彈藥,中國士兵只能在戰場上撿拾,這正如人們所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盡管這確實是一種補充彈藥的方式,但撿到的數量遠遠不足以抵消實際消耗,根本無法滿足戰鬥需要。

(日軍的武器)

此外,這種「撿取」同樣充滿危險,因為日本人恰恰看穿了中國軍隊彈藥匱乏的弱點,以此為基礎設下陷阱。

撿起來?可能會掉入敵人的圈套。放著不管?戰士們又沒有子彈了。每當面對此情此景,不由得感慨日本兵的狡猾,同時也深刻體會到,在物資緊缺與戰鬥需要的雙重壓力下,中國能夠贏得抗日戰爭勝利是何等艱難。

中國的彈藥產量為何如此有限?一個原因可以追溯至當年清政府向日本等列強支付的大額賠款。由於經濟基礎脆弱,當時的中國僅能制造輕型武器。

(榴彈)

另一個原因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重型武器完全依賴於進口,這意味著如果那些國家停止向中國出售武器,中國軍隊將面臨無槍可用、無彈可發的困境,確實應驗了「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中國實際上無法提供足夠的彈藥進行作戰,而日本卻能不斷地將武器和彈藥輸送到戰場上。如此顯著的武器裝備差距,難道不正是「日本人的子彈似乎永遠也用不完」嗎?

二、1+1+1小於3

在一場戰鬥中,充足的彈藥無疑會加快勝利的行程,但武器裝備的安排以及戰士之間的協作同樣至關重要。

(近戰)

我們必須承認,早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就已察覺到不同戰隊之間配合的重要性。那時,日本緊跟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將海軍與陸軍進行結合,因此在戰場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不僅如此,日本當時還強調了武器之間的協同配合,使得每把槍和每門炮都能發揮出最佳效果。

我們來看看一個例項。

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我軍動用了40多門新制造的德式炮,在猛烈的炮火攻擊下,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

(戰爭)

為了改變戰局,日軍迅速進行了戰術調整,將多艘艦艇集中,同時運用艦上的大口徑炮火,以及陸軍和空軍的配合,有效地壓制了中方力量,真正實作了1+1+1>3的效果。

與此相比,中國雖然具備陸空協同、步炮協同等條件,但由於物資極度匱乏以及對德、美、蘇制武器裝備的生疏,導致戰場上與這些武器之間出現了明顯脫節,最終未能充分發揮其最大效用。

這正是1+1+1<3的原因。

武器的短缺, 再加上未能充分利用它們,我們的部隊在面對日本人時感覺好像有源源不斷的子彈供應,這並不奇怪,因為日本人擁有充足的彈藥,並且擅長整合他們的武器。

(日本軍隊)

三、只攜帶20發子彈對付敵人。

要發現硬體的不足,必須關註軟體方面的差異,即中日雙方在兵力數量和品質上的比較。

我們先來分析抗戰爆發後,雙方的兵力對比情況。

當時,中國的常備軍人數之少,只有170多萬,而日本則有448萬經過軍事訓練的士兵,雙方在兵力上差距明顯。

這裏所提到的品質是指士兵的文化素養和戰鬥訓練水平,從這一角度分析,中國在這方面確實不及日本。

(槍械)

當時,日本實施了一項強制性法律,規定17歲至40歲的男性必須接受服役,並進行系統的軍事訓練。

與日本士兵相比,中國戰士的文化素質較低。很多戰士都是文盲。據統計,到1936年底,完成高中教育或具備同等知識水平的戰士僅有1.7萬余人,而擁有專科以上學歷的更是不足一千人。

很多士兵識字能力不足,連花名冊都無法正確點名,更不用說研究戰術和制定戰略了。他們在戰鬥中完全依賴於自己的勇氣和蠻力。

讓我們設想一下,當充滿鬥誌的中軍與訓練有佳、陰險狡詐的日本士兵對峙時,結果會如何呢?或許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如果考慮到中軍的每名士兵僅配備了20發子彈,而日本方面則有百發子彈,這樣一來又會怎樣呢?

確實,由於物資極度短缺,中軍戰士所能發放的子彈數量非常有限,更不用提在日常訓練中,戰士們只能使用空彈來練習槍法,這樣的訓練效果可想而知。

再來看看日本,在當時的規定中,新兵入伍後每月必須進行實際射擊的子彈數量超過一百發。因此,這些日本士兵在戰場上的射擊精度自然要優於其他部隊,更何況他們還被配備了數百發子彈。

戰術上的不足以及個人物資配置的巨大差異,使得我軍士兵在戰場上只能被動射擊,而日本士兵則毫無顧慮,可以隨意開火、發射炮彈。漸漸地,人們開始覺得「日本的子彈似乎永遠用不盡」。

提到這些,日本的子彈真的能永遠用不完嗎?雖然這顯然是誇張,但它反映了我軍在物資和戰鬥力上存在的問題。

即使日軍制造再多的子彈,海陸空力量協同作戰,士兵訓練得再出色又能怎樣?就算開局如同地獄,我軍依然能夠逆流而上。讓我們向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英勇獻身的英雄們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