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海洋裏航行,我既是舵手也是乘客。每一次航行都充滿未知與挑戰,但正是這些不易,讓筆下的故事更加生動真實。如果您願意,請隨我一起探索這片浩瀚的文學世界,您的關註將是我最寶貴的燈塔。
幾天前,【央視軍事】在其【淬火】欄目中,勇敢地揭示了一些關於福建艦內部的建造和使用細節。可以說,相較於之前的遼寧艦和山東艦,福建艦的內部結構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但許多布局得到了最佳化和改進。用幾年前對國產戰鬥機的經典說法來形容,就是「蘇聯的風格逐漸減少,設計理念日益趨向美國風格。」
▲福建艦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到冷戰結束時,蘇聯海軍雖然接觸到了核子動力彈射航母的邊緣,但其航母的發展歷程一直充滿波折,在各種內外部限制下,現役的幾艘航母都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以最早建造的「莫斯科」型直升機航母為例,彼時蘇聯海軍與造船業對於配備眾多航空器的戰艦並沒有明確的認識,導致艦艇內部空間顯得不夠充裕。每當航空人員登艦時,艦上的基礎海軍軍官不得不擠到船員中間一起睡覺,有的甚至直接跑到戰鬥艙室裏鋪地睡。雖然隨後的「基輔」級和「庫茲涅佐夫」級航母持續進行改進,但蘇聯海軍始終保持強硬的作戰思想,對戰爭艦艇的態度仍然是第一輪核戰爭使用即為消耗。航母的設計缺乏對人性的考慮,這在001型遼寧艦上體現出許多問題。
▲「基輔」級搭載雅各-38依舊面臨空間不足的困擾。
艦首為了裝備重型反艦飛彈,安裝了垂直發射系統,貫通飛行甲板直通機庫。這一狹窄的區域,加上其脆弱的原始結構,對艦載機的起降和儲存幾乎沒有任何幫助,僅能作為艦載機的維修空間使用,實在是資源的浪費。再蘇聯建造「瓦良格」號時,對機庫防火、物資轉運重視程度不夠,幾個封鎖結構設計非常不合理,升降體系更是飽受詬病,對遼寧艦造成了很大影響。山東艦因其為自主設計,因此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相應的改進,而現代模擬軟體也使得設計和布局的調整變得十分簡單。山東艦在噸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輕松將艦載機搭載數量,從遼寧艦的24架升到36架。
山東艦的表現明顯優於遼寧艦。
就像國內組裝的殲-11A表現一般,理論上只是把進口的零件替換為國產零件,而技術狀態應該不相上下的殲-11B,實際上卻遠遠更為出色一樣,「自主創新」使得一款裝備的改進得心應手,這代表著強大的戰鬥力。這兩年來,遼寧艦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而山東艦在關鍵時刻表現出色,正好印證了這一觀點。山東艦終究是在遼寧艦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幅調整,許多根本的設計無法改變,也不能進行改動。直到福建艦的建成,國內才算真正解放了束縛,得以全面施展力量。
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無疑是航母演變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福建艦目前的內部布局,既不如遼寧艦那樣粗獷,也比山東艦更加寬敞,乍一看,仿佛帶有美國海軍10萬噸核子動力航母內部設計的風格。考慮到它的噸位超過8萬噸,已屬超級航母的最低標準,實際上內部空間非常寬敞,因此這個結果並不算過於誇張。實際上,中航工業在釋出殲-11B/BS之後,迅速推出了全新設計的殲-16,真正實作了在「側衛」平台上,裝備國產先進的航空發動機、電子裝置和大直徑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掩蓋了蘇-35S的優勢,也是後續進一步提升殲-16D的基礎。現如今,福建艦在山東艦的基礎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其發展過程與殲-16基本一致。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購買裝備,試圖進行改造以加強本土技術的也不在少數,但能真正成功並最終擺脫對進口裝備依賴,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國家寥寥無幾,而中國目前是表現最突出的一個。實際上,在早期國內引進蘇聯制造的裝備後,蘇聯的技術支持隨即停止,在將近30年的自主研發過程中,始終未能擺脫蘇聯技術的影響。否則,當時埃及與蘇聯關系中斷時,也不會考慮向中國尋求幫助。在目前強大工業的支持下,國產裝置終於能夠汲取俄制裝備的設計精髓,而不是被「束縛」。談到時隱時現的「美軍武器設計氣息」,其背後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霹靂-15、殲-20和東風-17,這些武器都有值得一說的內容。
感謝您的閱讀,在這段旅程的尾聲,願我們都能帶著心中的溫暖與光明,繼續前行,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裏,發現不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