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已經持續了兩年多,西方國家全力支持烏克蘭,卻依然感到力不從心。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不僅消耗了烏克蘭的戰爭潛力,也讓俄羅斯承受著巨大的武器裝備消耗。面對西方的持續援助,俄羅斯如何維系自身的軍工生產,成為外界關註的焦點。
近期,美國戰爭研究所( ISW)釋出了一篇引人關註的文章,對俄羅斯的軍工產能和武器裝備消耗情況進行了分析。ISW指出,蘇聯時期留下的龐大戰爭儲備正在迅速減少,預計到2026年將基本耗盡。
ISW的報告中列舉了多個例子來佐證這一觀點。例如,在俄烏戰場上,曾經數量龐大的T-80坦克已經鮮少露面,取而代之的是早期型號的T-72A和T-62M坦克。
裝甲車方面也面臨類似的情況, BMP-1、BTR-60、BTR-80等老舊裝甲車已經基本消失,BMP-2和BMP-3成為俄軍的主要裝備。
彈藥方面,盡管蘇聯為應對大規模戰爭儲備了海量彈藥,但經過長時間的消耗,也已接近枯竭。 ISW甚至聲稱,俄羅斯現在不得不依賴從北韓和伊朗進口彈藥。
然而,
ISW也註意到,從2023年開始,俄羅斯的武器裝備產量出現了爆炸式增長。這一現象引發了外界的猜測和分析。
ISW認為,俄羅斯軍工產能的提升得益於其從亞洲友好國家獲得了大量的機械化裝置、機床、電子器件、零部件以及軍民兩用裝置等。
這些關鍵物資的輸入,有效緩解了俄羅斯軍工生產面臨的壓力,使其能夠快速提升坦克、火炮、飛彈等武器裝備的產量。
ISW的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的坦克年產量已經從2022年第四季度的不足400輛,猛增至2024年第二季度的1100輛,增幅高達215%。
火炮產能也提升了 149%,而「柳葉刀」巡飛彈的產能更是激增475%,就連S-300和S-400防空飛彈系統的產能也實作了翻倍。
為了解釋俄羅斯如何獲得這些關鍵物資, ISW丟擲了一種說法:俄羅斯正在用其在核潛艇技術、大功率噴射式發動機和直升機等領域的先進技術,與東方國家交換所需的零件和裝置。
ISW認為,盡管俄羅斯海軍近年來飽受詬病,但其核潛艇部隊在技術水平上依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正在建造的885型「亞森」級攻擊核潛艇和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代表了世界核潛艇技術的最高水平。
除了核潛艇技術,俄羅斯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也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例如圖 -160戰略轟炸機使用的NK-32-02型噴射式發動機,以及米-26超重型直升機使用的D-136大功率渦軸發動機,都代表著世界頂尖水平。
ISW認為,對於一些國家而言,獲得這些技術意味著能夠在短時間內將相關產業提升10到20年,從而大幅縮短追趕西方國家的步伐。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ISW的這些分析和推測帶有明顯的傾向性。作為一家與美國政府關系密切的智庫,ISW在俄烏沖突中始終站在支持烏克蘭的立場上。
在烏克蘭戰場上,俄軍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韌性,這與 ISW此前的預測大相徑庭。為了維護自身的聲譽,ISW需要為俄羅斯的「強大」找到合理的解釋。
將俄羅斯軍工產能的提升歸咎於 「外部援助」,不僅可以淡化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效果,還能挑撥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可謂一石二鳥。
實際上,中國在俄烏沖突中始終堅持中立立場,與俄羅斯保持著正常的經貿往來。將中國描繪成俄羅斯的
「幕後金主」,完全是西方國家為掩蓋自身戰略失誤而編造的謊言。
中國的發展進步,依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奮鬥,而不是所謂的 「外部援助」。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在快速提升,在航空航天、高鐵、5G通訊等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西方國家將中國取得的成就歸功於 「外國援助」,實際上是根深蒂固的偏見和傲慢的體現。中國的發展道路,將由中國人民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