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日軍大佐軍刀有多寶貴?抗戰老兵繳獲一把,日本人出20萬贖回

2024-12-25軍情

軍刀是軍人所用各種標準刀具的統稱。刀柄配有護手,長度、寬度和形狀各不相同,刃口可為單刃或雙刃,變化多樣。

隨著無煙火藥和速射武器的廣泛套用,軍刀的實戰價值逐漸減弱,轉而成為軍官身份的象征。如今,僅有少數國家的海軍軍官仍然保留著 ceremonial 劍。

在二戰期間,日本是佩戴武士刀最為普遍的國家,日軍的各級軍官和士兵們都攜帶著一把長長的武士刀作為指揮用刀。

在太平洋戰場上,美國軍隊的火力強大,而在冷兵器毫無實際作用的情境下,日本人卻依然選擇佩戴武士刀,最終給自己帶來了不少困擾。

在軍官專機上,幾把金屬刀具會對飛機的指標方向產生幹擾。策劃「九一八事變」的石原莞爾擁有一把長長的武士刀,騎馬時不小心被刀刺中要害,導致尿血癥,久治不愈,最終演變為膀胱癌。

日本軍刀是區分等級的重要象征,但由於各種原因,鬼子的軍刀幾乎每一把都獨具特色,制式標準相當寬松。在造型的選擇上,幾乎是任意發揮。

通常情況下,軍銜越高,軍刀就越顯得精美奢華,收藏價值也隨之提升。

在影視劇【亮劍】中,後勤部長張萬和毫不猶豫地用二十箱手榴彈與李雲龍交換一把山崎大佐的軍刀,他甚至連日本女人都不屑一顧,只為那把佐官刀。

顯然,日本的軍刀,尤其是佐官所佩戴的,都是極為獨特的物品。

一、日本軍刀的形制演變

要理解日本鬼子的佐官軍刀為何如此珍貴,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外觀特征。在抗戰時期,侵華日軍的軍官們通常佩戴九五式軍刀,這種刀的護手、刀鞘和刀刃都呈現出武士刀的形態。而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軍人則更多地使用西洋劍。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在幕府時代的尾聲,美國的黑船駛入日本海域,迫使日本與列強簽訂了安政五國條約。

白銀外流和國權喪失,促使日本決心奮發向上,引入西方先進的軍事制度,建立新軍。於是,法式西洋軍刀也隨之傳入日本。

1867年,天皇重新掌握政權,開始推行明治維新。在此期間,日本的陸海軍采納了西洋劍的風格作為基本樣式,並對軍刀進行了若幹改進,比如延長刀柄和雕刻櫻花圖案。當時的明治天皇、伊藤博文以及乃木希典在戎裝時皆佩戴這種「和洋結合」的指揮刀。

在1871年,明治天皇釋出了一項禁止武士佩刀的法令,稱為【廢刀令】。這一舉措旨在收回全國的武器,鑄就十二鐵人。從此,武士刀在日本悄然消失。

此外,薩摩藩士族的起義讓日本政府更加確信武士道精神是現代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在這一時期的日本軍刀中,完全沒有傳統的元素,皆模仿西方風格。

19世紀末,右翼學者新渡戶稻造的英文著作【武士道】在歐美廣為流傳。在這本書中,新渡戶對武士道精神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將「武士」的效忠物件從封建領主轉變為現代國家的領袖,以更好地適應內政擴軍與外部備戰的要求。

此後,「武士道」從歷史的塵埃中被重新發掘,受到了政府的關註,逐漸從個別人的生活方式演變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

文化復興的同時,周邊產品自然也不能被忽視。

在1933年,皇道派的軍官們提出了「復興」武士刀的構想,旨在弘揚「大和魂」。一年後,第26號帝國法令正式釋出,修訂了軍官佩刀的相關規定。取締西洋劍,改用武士太刀形制的九四、九五、九七、九八軍刀。軍曹及以上級別的軍官們均配備了各自的佩刀。

在侵華戰爭期間,這些刀具都是經過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將官級別的刀具品質尚可,而佐官以下的刀具則只剩下劣質的殘次品。

刀條的選擇並沒有嚴格的限制。如果來自武士世家,恰好有一把傳承下來的寶刀,那麽就可以將刀條拆卸下來,裝配到標準的刀柄上。

二、環首砍刀對陣日本太刀

中國軍人手中也有軍刀,但這並非是軍官專用的佩刀,而是每位士兵的通用武器。那時的中國極為貧困,子彈供應不足,槍上甚至沒有刺刀。為了在白刃戰中不落下風,每位士兵都得背上那把大刀走上戰場,這是他們近戰中唯一的選擇。

戰場上呼嘯而過、灑下鮮血的巨刃,正是中國軍魂的象征。這把中國大刀並不鋒利,由一整塊劣質鋼材鑄造而成,屬於一體式刀具。刀尖前翹、刀身後斜,粗獷而沈重。刀柄上僅用幾圈布條簡單纏繞,勉強算作護手,因此每當刀刃撞擊堅硬物體時,虎口常常會受到震傷。

盡管中國軍隊的裝備不及他國,但他們卻擁有抵禦外敵侵擾的豪情壯誌。

在1933年3月的長城抗戰期間,趙登禹指揮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的大刀隊,對喜峰口的日軍炮兵陣地實施了突襲,從側後展開了攻擊。

日本炮兵指揮官服部大佐拔出武士刀迎戰,但最終不敵中國環首大刀的輪番攻擊,在雪地中被斬殺。這場戰鬥中,中國軍隊消滅了三千敵軍,中國大刀的聲名由此傳揚開來。

日本報紙評價說:

「自明治時期建立軍隊以來,皇軍的聲譽在喜峰口之外徹底淪陷,遭受了六十年來前所未有的羞辱。」

三、侯勇勝繳獲日本佐官軍刀

抗戰之路充滿艱辛,能擊殺日軍佐級以上的軍官實屬罕見,而在戰場上繳獲大佐的軍刀更是難得一見。然而,有一位中國農民卻成功實作了這一壯舉。

他名為侯勇勝。在他的少年時期,侯勇勝親眼目睹了侵略者對村莊的殘酷屠殺。幸存下來的他並沒有選擇茍且偷生,而是毅然決然投身於抗戰的行列,發誓要讓日寇為他們的罪行付出代價。

1945年7月,經過八年的戰場磨礪,侯勇勝已然展現出過人的勇氣與智慧,果斷決策,因而被組織提拔為獨當一面的遊擊隊長。

有一次,他帶領部隊前往白寺村,聽聞村民們反映,城西門有幾名日本兵天天闖入村子掠奪糧食,令百姓們深受其苦。意識到敵情的緊迫,侯隊長立刻帶著幾名戰士去與日軍討回公道。

戰士們奮勇向前,尚未抵達城門,便在途中遭遇了一隊敵軍。侯隊長埋伏在路旁,細心觀察,發現這隊敵人中的首領竟是一名騎在戰馬上、日本軍官。眼光敏銳的侯隊長立刻認出,這正是當年參與屠村的仇敵。

侯勇勝毫不猶豫,迅速抓起漢陽造步槍,便將敵軍軍官一擊致命。目睹長官倒地不起,其余的日軍立刻開始緊急反擊。

然而,請記住,那是1945年,日軍已然處於強弩之末,經過訓練的年輕士兵早已耗盡,大多數取代他們位置的都是臨時征召的學生和稚嫩的少年。

侯勇勝是頂尖的神槍手,隊伍也已整裝待發,因此這些敵人根本不值一提。

戰鬥結束後,侯勇勝和隊員們一起清理戰場。在一具日本軍官的屍體旁,他發現了一把軍刀。由於日軍的大部隊隨時可能趕來增援,時間十分緊迫,侯勇勝迅速從軍官身上搜出一把手槍,順手拿走了軍刀,然後將屍體推入河中,便匆忙逃離了現場。

侯勇勝所繳獲的這把軍刀,和以往批次生產、供應給軍曹的那些劣質武器截然不同。

刀身閃爍著銀光,刀刃染上鮮紅。握柄處包裹著鮫魚皮,手感極佳。

卷柄盤繞成刀穗的樣子,刀鐔上點綴著櫻花銅飾,真是美得令人心醉!

拔出刀鞘,一道寒光閃爍而出,揮舞起來更顯鋒利無比,借給炊事員砍柴也絲毫不震手,刀刃依舊如新。

仔細觀察,映入眼簾的是刀刃被磨得光亮如鏡,刀身上還刻著兩個字——「虎徹」。

隊員們很快察覺到這把東洋刀絕不是下級士官的物品,但由於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最終依然無法弄明白它的真實來源。

轉眼間,幾十年過去了,中國人民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嶄新時代。侯勇勝也從青壯年逐漸走向了暮年。由於他平時很少下地幹活,那把刀便隨意被擱置在柴房裏,蒙上了一層灰塵。它只作為他年輕時奮勇殺敵的珍貴見證,偶爾與戰友們聚會時,會拿出來把玩一番。

四、侵華罪證千金不可賣

在90年代,中日關系迎來了「蜜月期」,兩國的民間交流愈發頻繁。某天,一位姓阪本的日本人透過轉譯找到了侯勇勝。

根據轉譯的說法,這個阪本家族本是武士世家,早年間他們的祖父為了報答皇恩,自願前往大陸戰場。在啟程之前,阪本家族獻出了傳世寶刀——虎徹。這把刀是由名匠精心鍛造,幕府時期在江戶的刀店購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有名的刀輔佑,曾是少尉的老阪本一路「武運長久」,最終晉升為大佐(相當於上校,正團級副師級軍銜),並且活到了戰爭的後期。

誰曾料到在戰爭結束的幾個月前會被一槍擊倒,命運「玉碎」於中原大地。自此,我成了孤兒,傳承的寶刀也隨之失蹤無蹤。

這個小阪本說道,他已經在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打探了很久。從省份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鎮,最後確認了就是這個村落。今天,他不遠千裏來到這偏遠的地方,就是為了贖回這把佐官軍刀。

阪本是日本泡沫時代致富的一代人,揮金如土,開口就是二十萬人民幣。聽到這番話,侯勇勝心中怒火中燒,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站起身來,驅逐了這個日本侵略者的後裔。

二十萬,對於九十年代的一個老農民而言,這是筆相當可觀的財富。他本可以接受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他卻選擇了拒絕,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日本軍刀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但其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精湛的工藝,而在於刀刃上那無法抹去的歷史罪證。這把刀伴隨著侵略者的燒殺掠奪,沾染了無數中國人的鮮血。試想當年那些死於刀下的同胞,心中的冤屈又有多深?怎麽能忍心接受這些滿是血腥的侵略者的金錢呢?

佩刀是隨身攜帶的,繳獲的難度極大。繳獲大佐的軍刀則意味著擊斃了這位大佐,甚至是全殲了他指揮的聯隊。因此,軍刀不僅是打敗日本鬼子的最直接證據,更是最令人振奮的戰利品。怎能輕易地拱手讓給敵人呢?

經過深思熟慮,侯勇勝決定將這把刀上交給當地的軍事博物館,以便讓前來參觀的後輩們銘記這一段歷史。

此刻,這把刀安靜地臥於展覽廳的玻璃櫥窗中,與日本人遺留下的其他銹跡斑斑的廢鐵相伴,慢慢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