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至50年代,法國海軍的主力是英美援助二手艦、殘存戰列艦、德國與義大利的賠艦,特點是:老、雜。
在戴高樂主義思想指導下,海軍是法國再次偉大的必備條件。海軍如何支撐?以航空母艦,以及後來的戰略飛彈核潛艇為中心,其他常規艦艇圍繞這個核心建設。在50年代,法國海軍規劃的航母、驅逐艦已開工。但過日子,離不開低等級艦艇,護衛艦一並得到發展。
一
由於在二戰中42天亡國,法國海軍忙於自保,對護衛艦的發展缺乏最直觀的認識:一種以反潛為主的護航艦。整個二戰,無論是英國的河級,還是美國的DE、PC,成為應對德國海狼的有效線兵力,為二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戰前,法國沈迷於超級驅逐艦:排水量超過2000噸的大型驅逐艦。有此基礎,法國戰後的第一型驅逐艦T-47順利開建。護衛艦呢,缺乏基礎的技術原點與準確需求。
當時,法國獲得了英美3艘二手航母,也獲得了英美的二戰護航艦,包括塔科馬級、坎農級、河級,小型的PC-461級,外加法國自己的殖民地巡邏艦、通報艦、大型踩地雷艦,構成了當時的護衛艦陣容。誰才是發展方向,法國需要做一個選擇。
二戰以後,電子裝置與飛彈的發展,促進了艦艇小型化發展。二戰中的輕巡降級為驅逐艦,驅逐艦降級為護衛艦。在職能上,巡洋艦側重於防空,驅逐艦分為反潛、防空,護衛艦側重於反潛。這種分工,對護衛艦的戰技術效能有了準確定位。
1948年3月17日,E-50型快速護航艦(EscorteursRapide)計畫提出,為1500噸級。1950 年 10 月 11 日,計畫獲得批準,進行深入設計。1952年,法國戰後第一型護衛艦——科西嘉級開工。
二
科西嘉級合計建造了4艘,分別是F761 Le Corse、F762 Le Brestois、F763 Le Boulonnais、F764 Le Bordelais。首艦於1952年3月15日開工,當年8月5日下水,1955年4月23日服役。
艦長99.8公尺,寬10.3公尺,吃水4.3公尺,標準排水量1508噸,滿載排水量1702噸。采用蒸汽動力,2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20000馬力,雙軸,最高航速28節。燃油攜帶量390噸,續航力4000海裏/15節。人員198人,其中軍官13人,軍士與水兵185人。
總體設計與坎農級DE類似,為平甲板船型,艦艏舷弧上升較大,沒有采用小型艦艇常見的長艏樓設計。上層建築進行了全新設計,艦橋居中,前方有一長段甲板室,布置4座3聯裝魚雷發射裝置及彈庫、重復裝填機構。3座艦炮采用前1後2的布局,總體上是有點另類而不醜陋。一個美式煙囪帽,是法國作出的最大讓渡。
主要艦炮為3座1951年式雙57mm艦炮,由兩門博福斯 57 公釐炮組成,安裝在全新設計的穩定炮架上。單炮重17.3噸,炮管長60倍口徑,初速850公尺/秒,仰角8-93度,射速60發/分,最大射程13千米,實用射程5千米。采用80發大型彈匣供彈,無需重新裝彈即可進行多次長連射。煙囪兩側各有1座單管20mm艦炮,彈重120克,初速為830公尺/秒,射速為每分鐘450發,實際射程為900 米。
反潛武備為4座3聯裝550公釐魚雷發射裝置,配置同T-47型驅逐艦。由於英法歷史上不對付,法國海軍拒絕使用英制、采用公制搞出了自身的武備口徑,例如350公釐艦炮、550公釐魚雷,戰後則是100公釐艦炮。
1956年起,配套魚雷是K-2型;1961年起,配套魚雷為 L-3型。L-3型聲自導反潛魚雷,長4.3公尺,重900千克,25節時射程5000公尺,作戰深度300公尺。每座發射管可重復裝填,每座備彈3枚。另有2座深彈發射炮、1座深彈投放架。
電子裝置包括:DRBV-20A對空警戒雷達、DRBN-32導航雷達;DUBV-1警戒聲吶、DUBA-1警戒聲吶,基本同T-47級驅逐艦。
三
科西嘉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建造的第一型水面戰鬥艦艇,象征著「法國艦隊的復興」。科西嘉級服役後,在地中海與大西洋兩個方向奔波。
1956年,首艦科西嘉島參與了蘇伊士運河事件,為法國阿羅芒什號、拉法葉號航母護航。1956年11月8日,科西嘉島與Le Bordelais一起發現了一艘敵方潛艇,並保持了幾個小時的跟蹤。1964年,科西嘉島轉入預備役,1970年進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73年7月4日,科西嘉島與驅逐艦 Du Chayla 相撞,艦首嚴重受損,西嘉島後移植4號艦艦首。
2號艦布雷斯特先後部署在土倫與布雷斯特兩個方向,同樣參與了蘇伊士運河事件,為法國阿羅芒什號、拉法葉號航母護航。1956年11月8日,並與科西嘉島起發現了一艘敵方潛艇並進行了跟蹤。1968年,參與了在土倫附近失蹤的密涅瓦號潛艇的搜救。實際上,這艘潛艇直到2019年才被發現。1972年8月到1973年3月,布雷斯特 抵達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保護法國海外基地。1975 年 6 月 28 日,撞碼頭損毀,轉入預備役。
3號艦布洛涅同樣參加了蘇伊士運河事件,後於1964年轉入預備役直至退休,原因未知。
1956年底,4號艦波爾多號參加了法英對蘇伊士運河的幹預,與勒科西嘉號一起追捕一艘被阿羅芒什號發現的可疑潛艇,並保持了幾個小時的跟蹤(1956 年 11 月 2 日)。1966年,波爾多轉入預備役。1973年,向首艦科西嘉貢獻了艦首,用密封板湊合著過日子。1974艦,艦體被用作浮碼頭。
1960年代初期,各艦在煙囪後加裝了博福斯6管375公釐反潛火箭深彈,重型彈射程3100公尺,進一步提升反潛作戰能力。2號艦F762 Le Brestois在艦尾換裝1座1964型單100炮。電子裝置升級方面,包括DRBV-22A警戒雷達、DRBC-32A 導航雷達、DRBC-31 射控雷達,ARBR-10雷達偵察系統。
1975年,前兩艘艦退休,作為靶艦被擊沈,其中1號艦被聖女貞德號加裝的飛魚反艦飛彈命中。1976年,後2艘艦退休。1994年12月22日,在大西洋的一次射擊演習中,3號艦被超級軍旗擊中,然後被潛水員炸毀並沈沒。1981年9月,4號艦在西班牙被拆解。
四
縱觀20世紀50年代的新造護衛艦,科西嘉級非常亮眼。
與1954年服役的美國迪利級護衛艦相比,科西嘉級的魚雷全面領先2座刺猬炮。後來,迪利級換裝指標驚人的阿法爾火箭深彈,但由於可靠性極差,反潛效能並不托底。1962年,在FRAM計劃中,迪利級騰出空間裝備DASH遙控無人反潛直升機,可惜繼續成了笑話。
與同年服役的義大利信天翁級護衛艦相比,信天翁排水量不足千噸,但采用了創新的橋樓、煙囪桅設計,科西嘉級總體設計保守,采用蒸汽動力,勝在排水量較大,裝備了強大的艦炮與魚雷武器,具備較強的作戰能力,改進潛力也比較充裕。
這種突出的效能,與法國自身的實際有關。在20世紀50年代,法國從自身實力與北約分工出發,將主要威脅方向放在地中海。作為新艦服役前的時間裏,快速護衛艦扮演了艦隊驅逐艦的角色,擔任航母反潛任務。
從蘇伊士運河事件看,法國的快速護衛艦承擔了重要的護航任務,有效彌補了艦隊驅逐艦的缺口。尤其是任務中,2次發現潛艇,證明了這型艦的成功。最大的問題,是架高的魚雷系統提升重心,影響艦艇適航性。這型艦印度洋部署記錄只有一次,而且僅有短短的1年,並不適合作為傳統的殖民地巡邏艦。
鑒於此,科西嘉級開啟了同T-47型艦一樣的「小步快跑」升級道路。
沒有完美,只有適合。科西嘉級的成功大抵如此,法國海軍後續走出護衛艦、殖民地巡邏艦兩條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