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140公尺巨炮藏地下,瞄向倫敦但未曾開火!二戰德國瘋狂的計劃

2025-01-01軍情

1945年,一門長達140公尺的超級火炮靜靜地躺在法國海岸的地下深處,它的炮口曾瞄準倫敦,卻從未真正發出過一聲怒吼。

這門被稱為V3的火炮,是二戰期間德國最瘋狂的軍事工程之一,它的誕生源於一場試圖改變戰爭局勢的野心,卻最終以失敗告終。

V3火炮 炮身全長140公尺,差不多是一座小型摩天大樓的高度。 它建在法國加來海峽省的米莫耶克小鎮附近,所以也叫「米莫耶克炮」。

炮身由多個部件拼接而成,最後20公尺是一體化設計,其余部份由32個獨立部件透過厚法蘭和螺栓連線。

炮尾部份用了當時常見的sFH 18型150公釐野戰榴彈炮的設計,配備了鎖桿和拉繩式扳機,確保發射的穩定性。

這門火炮的目標是從法國跨越英吉利海峽, 直接炮擊倫敦。 這種想法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德國人卻當真了。他們相信,這門火炮能改變戰爭的局面。

V3火炮的炮彈設計很超前,和現代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很像。炮彈的長度和重量各不相同,最短的1.3公尺、重78千克,最長的3.25公尺、重140千克。為了讓炮彈飛得更穩,尾部加裝了尾翼,確保彈頭始終朝向目標。

發射過程很復雜:先把帶有彈托的炮彈裝入炮膛,然後填充發射藥和標準炮殼。關閉炮膛後,拉動發射繩,擊針撞擊底火,點燃發射藥。

炮彈在炮管內移動時,經過多個輔助推進藥室,不斷加速,最終以超過4倍音速的速度飛出炮口。彈托在飛行中脫落,炮彈直奔目標。

這種發射機制需要極高的精度和復雜的操作。每次發射都要大量人員和時間來完成裝填和準備工作。這種復雜的操作,讓V3火炮的射速遠未達到預期,成為它在實戰中的一大弱點。

因為V3火炮不能移動,德國人為它建了龐大的米莫耶克要塞。這座地下掩體深入山體106公尺,內部錯綜復雜的隧道網路為火炮提供了全方位的保護。

要塞裏有5條傾斜50度的坑道,每條坑道周圍都覆蓋著厚達5.5公尺的混凝土和200公釐的鋼板,只留出供炮彈射出的孔洞。

要塞還配備了地下火車站和鐵路網路,用於物資和彈藥的運輸。內部的畫廊通道和通風豎井確保了人員和裝置的順暢運作。 原本計劃建兩個掩體,每個掩體有5條坑道,但因為盟軍的轟炸,最終只完成了一個掩體,坑道數量也縮減到3條。

這座要塞的建造需要巨大的資源和人力投入,但德國人似乎對此充滿信心。他們相信,這座要塞能保護V3火炮,讓它免受盟軍的攻擊。

V3火炮的實戰表現遠未達到預期。復雜的裝填過程讓射速大幅降低,理論上 每天最多只能發射1200發炮彈 。1943年11月,施工僅兩個月後,盟軍的轟炸迫使德國縮減了計劃, 火炮數量從50門減少到15門 。1944年7月,英軍的轟炸更是嚴重破壞了要塞結構。

1944年12月30日,一款縮短版的V3火炮被用於炮擊盧森堡,但效果不佳。炮彈的爆炸威力有限,高穿透力對無防護目標幾乎無效。1945年1月11日,隨著盟軍的逼近,V3火炮的射擊被迫停止。

同年9月,加拿大第三步兵師占領了米莫耶克要塞,發現裏面已經空無一物。丘吉爾下令將其徹底摧毀,盟軍先後用10噸和25噸炸藥進行爆破,封閉了入口。

盡管V3火炮在戰場上沒能大放異彩,但它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設計卻被現代坦克廣泛采用,成為穿甲彈技術的先驅。如今,米莫耶克要塞遺址已成為一座博物館,每年夏季向公眾開放。遊客可以參觀鐵路隧道和部份畫廊,還能看到為紀念在建設和轟炸中犧牲的勞工及盟軍機組人員所立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