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聽我一言!我剛看完一本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每個情節都緊張刺激,角色一個個鮮活得像是你身邊的朋友。它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不止是打發時間那麽簡單,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之旅。不看這本書,真的會錯過很多精彩!趕快加入我,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世界中吧!
超級潛艇大戰
1.殺人越貨的「狼群戰術」
潛艇自20世紀問世以來,由於其具有高度的隱蔽性,且突襲力強,因而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顯赫戰果,成為海戰戰場上的主戰兵力,一度被稱為海上的「黑色暗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爭奪制海權、封鎖敵國的海上運輸,英國與德國海軍在北海、北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區爆發了空前激烈的潛艇戰與反潛戰。
戰爭伊始,德國海軍曾企圖用常規的大型水面艦艇挫敗英國海軍,封鎖英倫三島周邊海域。但不久他們即發現:德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無法與在噸位和火力方面均占絕對優勢的英國皇家海軍相匹敵。德軍統帥部遂將海戰希望寄托於潛艇,實施「無限制潛艇戰」,主要作戰目標為英國及其盟國(包括中立國)的商船,企圖透過對英實行海上經濟封鎖,迫使英國投降或結束戰爭。
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給英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也給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無辜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1915年5月7日,「露西坦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沈,1000多人喪生,就是德國制造的人間悲劇之一。
1917年初,德國海軍在給德皇報告中稱:經過計算,再經過5至7個月「全面無限制潛艇戰」後,英國經濟將崩潰。該報告得到德皇批準。
1939年9月~1940年3月,德國潛艇橫行於大西洋上,這些潛艇被人們稱為「海狼」。
從此,德國海軍把全部潛艇兵力(約142艘,其中105艘屬於戰鬥序列)用於襲擊商船。
英國亦針鋒相對,在加強護航的同時,嚴密封鎖德國海岸,德英潛艇戰漸趨激烈。
在實行「全面無限制潛艇戰」後的兩個月裏,僅在北海和大西洋,就有總噸位為145萬噸的844艘商船被擊沈。但隨著美國海軍參加護航和英反潛體制日益完善,德國1917年投入的107艘潛艇有72艘被擊沈。
兩年前,「露西坦尼亞」號被德國潛艇擊沈時,美國總統威爾森的顧問豪斯就認為,僅憑德國沒有道歉,也無任何歉意的表示,美國就應立刻向德國宣戰。美國保持了兩年的中立後,終於1917年向德國宣戰。
1918年,英國海空軍加強了對德國潛艇基地的封鎖和轟炸,在德潛艇進出港的要道上設定嚴密的防潛阻攔線,頻繁對德潛艇制造廠和錨泊地進行空襲,並投入約5000艘各型艦艇、1100架反潛飛機、230艘飛艇和系留氣球,以及數以千計的裝有火炮和深水炸彈的武裝商船尋殲德國潛艇。在英、美強大反潛兵力的打擊下,德國潛艇損失慘重(69艘被擊沈、2艘受傷後上浮投降、1艘受傷後自沈)。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投降。持續5年的德英潛艇戰與反潛戰以德國的失敗告終。
歷史往往出現驚人的相似。20年後,戰敗後又慢慢走上康復之路的德國,在希特勒稱霸世界的狂熱夢想中,在他把歐洲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淖時,德國的潛艇大戰又驚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的一幕。
寡言、殘忍、意誌堅強的鄧裏茲,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中被俘,戰後回國重新加入了德國海軍,並在以一戰著名的潛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潛艇支隊任支隊長。鄧裏茲具有狼一樣的性格,他深信潛艇必須集結成群,才能打破英國人的護航體制。就任支隊長後,他將自己籌劃多年的潛艇「狼群戰術」投入了訓練。到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他的「狼群戰術」已十分完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訓練的潛艇隊像「狼群」一樣肆虐於大西洋和地中海,幾乎斷送了大英帝國的命運。
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的回憶錄中仍心有余悸地寫道:「戰爭中,唯獨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國潛艇的威脅!」
德國潛艇的建造,因受其國家戰略及其總的作戰指導思想的影響,出現過多種型別和型號的潛艇,如大、中、小排水量的、遠洋的、布雷的、運輸的及袖珍型的潛艇。在整個二戰期間,這些潛艇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創造了潛艇史上前所未有的業績。
小型潛艇有三級六型共17艘,排水量在250~300噸左右,潛深80公尺,3具魚雷發射管均在艇首,可帶6條魚雷,1門120公釐炮,彈藥850~1200發。在二戰中多次突入英設防的港灣錨地作戰。
中型潛艇有二級四型共711艘,排水量在626~769噸(水下745~871噸)之間,長65.5~67公尺,寬5.9~6.2公尺;水上航速為16~17節,水下為8節;水上續航力為4300~6100海裏;潛深為100公尺;5具魚雷發射管(首4具,尾1具),可攜帶魚雷11~14條;88公釐和20公釐炮各1門;2台1050馬力柴油機和2台375馬力電機;艇員44人。中型潛艇比小型潛艇的排水量增加了約1倍,所攜帶的燃料多了,使續航力也大大增加,加之所載魚雷增多,因而可以深入到大西洋作戰。
大型潛艇有二級五型共169艘,是德潛艇戰中的主力,噸位已達1100多噸,水上航速提高到18節,續航力比中型潛艇增加了1/3~1/2,有6具發射管(前4後2),可攜帶14~22條魚雷,艇員48人。大型潛艇的這些效能,為德潛艇司令部組編「狼群」提供了條件。其自給力達60多天,在參加完一個群的戰鬥後可以再參加另一個群的組成。1942年以後,原有的火炮都改裝為四聯裝20公釐機關炮和37公釐炮,加強了對盟國日益增強的反潛航空兵的抗擊。
遠洋潛艇共二級三型163艘,與大型潛艇的效能差不多,只是遠洋潛艇的排水量比大型潛艇大500噸左右,長度多10公尺,編制人數增加10人;由於裝載的燃料多了,因而其續航力可達1萬海裏,攜帶魚雷也增加2~3條。
布雷潛艇共二級二型14艘。德國建造的布雷潛艇有兩種型號,中型潛艇有5個水雷管,管內可置15枝水雷;大型潛艇有33個水雷管,管內可置66枚水雷。布雷潛艇的續航力達8000~1.5萬海裏,可深入敵沿岸布設攻勢水雷。由於攜帶的水雷較多,單艇可布設雷陣,艇群可布設較大面積的雷區。潛艇既有較大的續航力可深入敵海區,又有良好的隱蔽性,可抵近敵港岸布雷,因而多用於戰役及戰略威懾。
運輸潛艇共二型14艘。隨著潛艇戰在各大洋上全面展開,納粹感到潛艇不夠使用,為節約兵力,減少潛艇往返基地的時間,專門建造了為戰區潛艇運送魚雷和油料的運輸潛艇。運輸潛艇支援了在幾千海裏之外大洋上的潛艇作戰。增加了海上作戰潛艇的數量,以獵取更多的目標。在當時的條件下,運輸潛艇對潛艇戰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上述潛艇及其優良的效能,為鄧尼茨組織實施海上「狼群」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海上喋血
素以海上殖民帝國著稱的英國,80%以上的糧食和戰略物資要依賴海外進口,每天平均有2500艘船只航行於海上。北大西洋、中大西洋交織著溝通英國與各大洲國家之間的航線。戰時,保障這些交通線的安全便成為英帝國整個防禦體系的基礎。無論英國還是德國都深知這一點。
鄧裏茲在日記中寫道:
「在與海上強國英國作戰中,德國最重要的海上戰略任務是擊沈英國的商船,進行噸位戰。
只有采用這種方法,我們才能取得對英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鄧裏茲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1939年9月3日,英國對德正式宣戰。當天鄧裏茲派出的U—30號潛艇初戰告捷,擊沈英國郵輪「雅典娜」號,由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潛艇戰與反潛戰的序幕。
開戰初期,由於德國海軍力量遠不如英國海軍強大,尤其是大型水面艦只少得可憐,因此,德國主要是展開潛艇戰,以單艇在廣闊的大西洋對英國運輸船隊實行「打了就跑」的戰術。
到1940年3月1日為止,德國潛艇共擊沈英國船只199艘,達70余萬總噸位。盡管英國於1939年5月便建立起護航制度,但每天仍有不少船只慘遭德國潛艇襲擊,這些潛艇被人們稱為「海狼」,使英國人聞之色變。
此外,英國戰艦也成為德國潛艇的攻擊目標。1939年9月19日,德U—29號潛艇在通往不列顛尼亞群島的西航道外一舉擊沈了英國航空母艦「勇敢」號。為此,英國人不得不將航空母艦從德國潛艇活動頻繁的地區撤了回去。
10月14日,鄧裏茲指派他的愛將普萊恩少校,率U—47號潛艇長途奔襲英國本土海軍基地斯帕卡灣,擊沈英戰列艦「皇家橡樹」號,艦上近800名官兵葬身海底。
此後,英國人被迫放棄了斯帕卡灣這一重要海軍基地。另外,德潛艇還擊傷了「納爾遜」號、「巴勒姆」號戰列艦和「貝爾法斯特」號巡洋艦。德方僅損失14艘潛艇,約9500總噸位。
1940年6月,法國淪陷。英國失去了法國艦隊的支持,而德國卻獲得了離大西洋更近的大陸西海岸的海港和潛艇基地。同時,德國潛艇數目也有了增加,這使鄧裏茲決定實施其以前難以施展的潛艇戰新戰術——「狼群戰術」,即多艘潛艇協同作戰,一旦發現盟國護航艦隊,便由一艘潛艇搜尋追擊,並用無線電引導其余潛艇到場集合,然後在水上連續數日夜襲,直到殲滅獵物為止。
鄧裏茲明確指出,這一作戰模式的實質是經濟戰,透過阻斷大西洋上英國的經濟生命線來遏制其戰爭能力。
1940年夏秋,因為英國不得不保留強大的驅逐艦隊保衛本土,一時間英國的護航力量薄弱得不堪一擊,形勢對德潛艇經濟戰非常有利,使其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僅在6月,德國潛艇便擊沈英船58艘,總噸位達28.4萬噸。
為此,丘吉爾急呼羅斯福派驅逐艦援助英國。9月,英美達成協定,美國以50艘舊驅逐艦為代價租借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百慕大以及紐芬蘭的海空基地。但這並不能立即改變英國在大西洋的護航劣勢,德國「狼群」仍然為所欲為。
10月17日至18日夜,6艘德國潛艇在北海結群襲擊了由加拿大駛往英國的「SC—7」護航運輸船隊,擊沈17艘貨船。
10月19日上午,普萊恩指揮的德「U—47」號潛艇正在英國北海峽口的柯卡爾沙洲附近巡遊。突然,一支龐大艦隊駛進了他的潛望鏡,普萊恩細心數了數,共有運輸商船34艘,外圍有6艘驅逐艦護航。他喜出望外,一邊在後面緊緊尾追,一邊向潛艇司令部發報。
鄧裏茲不明白,這些英國人為什麽撞了南墻還不知道回頭。他接到普萊恩的報告後,立即命令周圍海域的所有潛艇,迅速向「U—47」號靠攏,結群作戰,爭取取得最大戰果!
不一會兒,「U—47」號周圍已聚集了6艘潛艇,有的潛艇剛從襲擊「SC—7」的戰場上下來,本應回港慶功,但一聞到血腥味也匆匆趕來參加對英國護航船隊的獵殺。
潛艇散布於船隊航線的兩側,猶如夾道歡迎一般。
夜幕降下來時,德國潛艇一切準備就緒,攻擊的時刻到了。但數十艘英國艦船對即將到來的厄運卻一無所知。
「攻擊開始!」潛艇全部浮上了水面。
這是一片開闊海域,正適合於「狼群」作戰。而且今夜沒有月光,空中只有幾點星光,驅逐艦一時發現不了潛艇。
「U—47」號放出的兩枚魚雷如離弦之箭,率先向船隊撲去。5000噸的首船「斯達朗克」號中雷,船隊像炸了窩的羊群,恐慌地向四面散開。護航的軍艦既要搶救落水者,又要搜尋潛艇,顧頭顧不了尾。
乘著船隊的混亂,各潛艇紛紛尋找目標進行攻擊,魚雷的爆炸聲此起彼伏。像餓狼一樣的潛艇忽而潛入水下,躲避軍艦;忽而浮上水面,發射魚雷;忽而沖到船隊的前部,忽而撲向尾部。膽大的幹脆鉆進船隊中間,抵近攻擊。海上大屠殺持續到天亮才告一段落。
海面上火光熊熊,到處飄浮著遇難的船骸、屍體和船上裝載的物資,空氣中充滿焦糊味,落水的未亡者仍在淒聲呼救,劫後的場景慘不忍睹!
然而,災難並沒有完全過去,潛艇在周圍的水下遊弋。當第二個黑夜來臨時,這場大屠殺又繼續進行。直到潛艇上的魚雷打光;潛艇再也找不到攻擊的目標才悻悻離去!
在鄧裏茲發起的「狼群作戰」的高潮期,幾百只「狼」在海上覓食,這樣的屠殺幾乎每日每時都在發生。
3.獵殺「狼群」
1941年初,丘吉爾用加勒比海和西大西洋的海軍基地換取的美國50艘超齡驅逐艦參與護航的船隊出發了。這些一次大戰時期的老古董,航速慢,但火力不弱,雖然不能進行艦對艦格鬥。護航卻綽綽有余。而且這些艦上都安裝了英國發明的有效反潛武器,即後來被稱為聲納的聲音探測器。
在船隊不遠處的海面上,悄悄升起了一具潛望鏡。又是德國的「U—47」!艇長是普萊恩。
開戰以來,普萊恩已擊沈英國艦船16萬噸,他和「U—90」號的艇長克雷施麥以及「U—100」號的艇長舍普爾,均被鄧裏茲封為「王牌艇長」,成為德國的「民族英雄」。
「有潛艇!」護航驅逐艦探測到水下的奇怪音響,隨即向四面擴大了搜尋範圍,深水炸彈和火炮都作好了準備。
普萊恩見狀不妙,立即收回潛望鏡,急速下潛。剛剛被「U—47」號召喚來的「U—70」號躲閃不及,被深水炸彈擊中,高壓水從裂縫湧入艦體,「U—70」號像一只灌滿水的鐵罐子沈入了海底。另有兩艘潛艇也挨了炸,幸喜傷勢不重,逃之夭夭了。但普萊恩仍不死心,他緊盯著護航船隊不放,企圖突破護航線的警戒,尋找下手的機會。
傍晚,海上暴風雨驟起,天空暗如黑夜。普萊恩再次伸出潛望鏡,不料看到的情景使他大吃一驚:英國的「黑豹」號驅逐艦就在眼前,艦上火光閃動,一排炮彈呼嘯打來。他立即命令「U—47」緊急下潛,企圖擺脫險境。
與此同時,「黑豹」號高速撲向「U—47」。就在潛望鏡剛剛下潛的地方,一枚深水炸彈爆炸了。「U—47」的推進器軸受損,螺旋槳旋轉時發出了難聽的尖叫聲,這等於隨時向「黑豹」號報告自己的位置。
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時,德國海軍一步步走向失敗的深淵。盟軍調動飛機和軍艦對德國船只進行猛烈轟炸。大西洋之戰最終以盟軍的勝利而告終。
這裏的水深千米,如果停機坐沈海底,那麽,沈下去就永遠上不來了!可是,普萊恩又想不出別的脫險辦法,只有開足馬力,拼命狂逃,在水下絕望地劃著「S」型,以圖避開深水炸彈。
「黑豹」號憑著那靈敏的音響探測器緊追不放,始終以自己的艦體壓在「U—47」的上方,並不斷把一枚枚深水炸彈投向「U—47」。這場追擊戰延續了近5個小時,就在深水炸彈快用完時,「黑豹」的音響探測器也失去了回聲。不一會兒,水下翻起一團巨大的水花,隨後又泛起一片烏黑的油跡,「U—47」終於一命嗚呼。
10天以後,「U—90」號和「U—11」號在攻擊英國「HX—12」護航隊時也被擊沈,舍普爾和他的40名水兵全部喪生,克雷施麥則成為俘虜。
鄧裏茲的「王牌」像流星一樣熄滅了,他的「狼群」一片悲慘淒涼。
1941年7月,美軍登陸冰島,接替英軍守衛該島。隨後,美國又擔負起在冰島以西護送運輸船隊的任務。此舉標誌著美國逐漸卷入了戰爭。
9月11日,羅斯福總統宣布了美國在大西洋的護航原則:美國將對大西洋的德國艦艇實行不等對方首先進攻就予以打擊的「見了就打」政策,這其實就是美國對德國的不宣而戰。
本來希特勒是竭力想避免同美國發生直接武裝沖突的。他認為,德國征服歐洲、摧毀蘇聯、最後制服英國的目標是可以實作的,但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美國不介入。因此,他在1939年9月向德國海軍將領下達了嚴格的命令:「任何德國潛艇和軍艦不準在大西洋攻擊美國船隊。」
但美國參加護航後,與德國潛艇的沖突就不可避免地時有發生,德美兩國之間盡管還沒有宣戰,但彼此之間的仇恨已經達到不可調解的地步。
1941年9月,鄧裏茲決定對大西洋進行一番徹底的清掃。他把潛艇分成幾個群,以偵察的方式橫掃遼闊的大西洋。這些「狼群」共攔截了4支護航船隊,但由於盟國護航兵力強大,而且當時海面上大霧彌漫,僅擊沈20萬噸位的商船。
1941年的最後3個月,德國在大西洋的潛艇戰進入了所謂的「蕭條時期」。為配合北非戰場和東線戰場,大量潛艇被派往地中海和波羅的海,導致在大西洋作戰的潛艇劇減。到1941年11月,德國在大西洋作戰的潛艇僅剩5~10艘了。
在整個1941年,德國潛艇共擊沈了432艘盟國船只,計217萬總噸位,低於1940年的戰績。而德國共有24艘潛艇被摧毀。
如此不如人意的戰績,鄧裏茲的作戰處長覺得「我們對護航運輸隊已無能為力。」這正如鄧裏茲所說:「潛艇部隊的指揮機關在憂慮和苦惱中度過了1941年。」
4.攻擊美國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對美宣戰,鄧裏茲即開始對美實行「全面無限制潛艇戰」。
自從德國向美國宣戰後,美洲的一些國家也相繼參戰,戰火燒到整個西半球。這之前,潛艇戰的戰場只在英倫三島和地中海,而現在鄧裏茲的「狼群」可以無所顧忌地西進,開辟新戰場。德國制造了可以遠洋活動的大型潛艇,並且有排水量2000噸、綽號為「奶牛」的巨型油料補給潛艇的配合,「狼群作戰」又有了新的轉機。
1941年12月9日,鄧裏茲向他的潛艇部隊發出指示:自即日起,對所有商船攻擊的限制取消!即實行「全面無限制潛艇戰」。
隨後,鄧裏茲開始指揮「狼群」攻擊美國。
12月16日,第一批由5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在U—133號艇長哈爾德根少校的率領下,悄悄駛離比斯開灣的基地,向美國東海岸進發。鄧裏茲嚴格命令,為保證此次行動的突然性,在駛往美國東海岸的途中,不許攻擊任何目標。
「山姆大叔」太麻痹了。雖然報紙上天天畫有鄧裏茲和德國潛艇的猙獰漫畫,也刊有英國船隊遭受襲擊的悲慘訊息,但人們普遍認為,那是在歐洲水域和美國大陸隔著一個大西洋呢!他們根本想不到,就在紐約港口外不遠處的水下,5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像5只「野狼」一樣正貪婪地盯著自己的獵物。
美國人可能忘了,既然宣戰了就是敵人;既然是敵人,就有面臨攻擊的危險。
「U—133」號艇長哈爾德根少校怎麽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摩天大樓上的霓虹燈噴紅吐綠,自由女神像也被燈火裝飾得大放異彩,一艘艘商船前呼後擁,進進出出,所有的船只都亮著燈。
「天哪,這哪像戰爭!我懷疑他們是不是已向德國宣戰,也許是在搞建國大慶!」哈爾德根後來寫道:「既沒有巡邏警戒,更談不上護航編隊。潛艇在這裏作戰,根本不需要什麽戰術,只要你會按那個魚雷發射按鈕就行了!當時,我真不忍心去打破那個被燈火編織成的美妙畫面。」
當然,哈爾德根不會真的發慈悲,戰爭也不允許他發慈悲!5艘潛艇各自選好了發射位置,哈爾德根下達攻擊命令後,毫不猶豫地按下了發射按鈕。
此後,哈爾德根帶領他的5艘潛艇從紐約港南下,晝夜潛浮,沿途大打出手。
威廉士堡、察爾斯頓、佛羅裏達,到處都有被他們擊沈的商船。有時候他們殺得興起,幹脆白天也浮上水面,用艦橋上那門小口徑高炮,轟擊岸上的煉油廠、油庫等大型目標。哈爾德根的艇群共擊沈商船20萬噸。當月,美、英盟國的海上損失急劇上升到55萬噸。哈爾德根也成為鄧裏茲的新「王牌艇長」。
美國這塊大陸自南北戰爭以來,已有80年與炮火硝煙絕緣,德國潛艇的襲擊才使它的公民親身感受到戰爭的存在。
飽受潛艇之苦的美國也開始編組護航船隊。
但是,鄧裏茲的「狼群」繼續南下,進入了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廣闊的大洋上有無數條航線,處於攻擊一方的德國潛艇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不斷轉移攻擊目標,使美英有限的護航兵力疲於奔命,防不勝防。
整個1942年,商船的月損失都保持在60萬噸左右。
5.潛艇遭遇克星
被譽為潛艇戰大師的德國海軍元帥鄧裏茲曾講過:「烏鴉抓不住鼴鼠,飛機也消滅不了潛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飛機確實像一只只呆笨的烏鴉,面對尖齒利爪的鼴鼠——潛艇,束手無策。由於缺乏有效的攻擊武器,又無法對潛艇進行準確的定位,許多潛艇從飛機的眼皮底下溜走了。
看來,需要對炸彈進行改裝。同時,還需要增設轟炸瞄準具和新的探測儀器。但裝備一種嶄新的武器,從研制到完善和成批生產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因此,改裝一種原有的武器以滿足急需便成為首選方案。
當時,在英國能找到的唯一的機載反潛武器就是450磅的圓柱形反潛炸彈。英軍以這種炸彈為原型,在1940年春制造出了一種供反潛飛機臨時使用的武器,這就是Ⅶ型深水炸彈。這種炸彈的彈頭部有圓形整流罩,尾部有尾翼,空中姿態很穩。
岸防航空兵於1940年8月從海軍部領來700個這種反潛炸彈,經局部改制後裝備在較大型的反潛飛機上。之後,又將小型的250磅Ⅶ型深水炸彈裝備在小型飛機上。
鮑恩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組研制了ASⅦ型雷達,接著又為這種雷達設計了配套的天線系統,使雷達的探測距離有了明顯的增加。
飛機與潛艇總是千方百計地設法首先發現對方。怎樣才能使飛機不易被潛艇發現呢?
無論是晝間還是夜間,在光亮的天空背景下,飛機總是一個容易被看見的黑點。因為岸防航空兵使用的「威特雷」和「威靈頓」式飛機過去一直執行夜間轟炸任務,飛機下表面被塗成黑色。飛行員們聯想到,卡玫基和其他海鳥的腹部一般是較明亮的白色,這可以使它們捕食的動物不容易發現它們。
因此,1架「威靈頓」式飛機下表面被塗成白色,它和另1架塗黑色的飛機進行了對比試驗。
當兩架飛機飛過地面觀察員的上空時,塗白色的飛機被發現的距離要比塗黑色的飛機低20%。威廉士根據這個數據算出,白色飛機攻擊水面潛艇的機會要比黑色飛機高30%。他建議所有反潛飛機下表面都塗成白色。
反潛航空兵透過仔細研究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後認為,如果能捕獲跟蹤潛艇發出的訊號,再利用該訊號測定出潛艇的位置,飛機就能進行快速有效的攻擊,使「群狼」無法進攻。
因此,英國科學家們研制了一種小型高頻定向探測儀,用數個儀器測得的方位數據便可以準確地測出跟蹤潛艇的位置。
1941年下半年,第120航空中隊成為英國岸防航空兵的新成員。因為德國潛艇的主力轉移到大西洋中部,在岸基飛機中只有第120中隊的「解放者」式飛機能到達這一海域。該中隊裝備的「解放者」是4發動機的飛機,這是當時一種比較先進的反潛飛機。它的最大特點是飛行距離遠,最大載油量為2500加侖,可以在距基地l100英裏遠的區域內巡邏3小時,最大續航時間為16小時。飛機上裝有4門20公釐前射機關炮,6門.303英寸機關炮,6個250磅深水炸彈。機尾裝有ASⅦ型雷達的旁視掃描裝置,機首、機翼上裝有自導天線。
該中隊有一名出色的飛行員,他的名字叫布洛克,是北愛爾蘭人,戰爭初期曾駕駛「安桑」式和「赫德遜」式飛機進行反潛作戰。當120中隊改裝「解放者」式飛機後,他便參加了120中隊,他被官方稱為「卓越的」飛行員,「傑出的」領航員。他的眼睛像雄鷹一樣敏銳,德國潛艇很少能逃過他的視線。他對新式武器異常感興趣,總是力求發揮新式裝備的最佳戰鬥效能。
1942年8月16日,布洛克在亞速爾群島附近海面發現了一艘德國U—89潛艇,他用深水炸彈進行了攻擊。由於飛機沒有攜帶定深深水炸彈,使攻擊缺乏準確性,這艘潛艇雖遭損傷但並未被擊沈。兩天以後,布洛克在同一地區又攻擊了另一艘潛艇,該艇受到重創,但最終也返回了基地。
布洛克和他的機組成員非常惱火,為什麽總不能把潛艇擊沈?經過認真思索,布洛克改革了攻擊潛艇的方法。以前,岸防航空兵的飛行員總是從垂直於潛艇的正橫方向進行攻擊,這樣投下的炸彈有一半要落在目標被毀傷距離之外,這是一種很大的浪費。
布洛克決定下次攻擊時要從潛艇首尾方向進行攻擊,並將炸彈的間隔減至最小限度,使每個深水炸彈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這就要求飛行員有高超的飛行技巧,不允許攻擊方向有絲毫偏差,否則炸彈將不能覆蓋潛艇。
10月12日中午,布洛克從冰島起飛,為一支運輸隊護航。飛機平穩地飛行著,海面異常平靜。突然,機組一名成員發現右側8英裏的海面上出現一條航跡,在平滑如鏡的海面上泛著白光,異常顯眼。布洛克迅速駕機飛了過去。
他從太陽方向接近,借助太陽光的掩護可以避免潛艇上的人員發現他。他看清了,是一艘德國潛艇。他繞到潛艇艇尾方向,像一支離弦之箭筆直地向潛艇俯沖過去。在潛艇從其機首下方消失的瞬間,他投下了深水炸彈,深水炸彈之間的間隔只有25英尺。有兩個深水炸彈因機械故障未能脫離彈架,其余6個均準確地進入水下相應的位置。
太棒了,即使有人直接站在潛艇甲板上,順著潛艇舷邊拋下深水炸彈,也很難取得比這更好的結果。一枚炸彈在艇尾附近爆炸,兩枚分別在艇殼的兩邊爆炸,最後一枚在艇首爆炸。潛艇的碎片隨之飛向空中,一大塊橢圓形彈片擦著飛機後炮塔飛過。
它被擊沈了!
看來,這種首尾方向攻擊是卓有成效的。3個星期後,即11月5日,布洛克又攻擊了2艘德國潛艇。第一艘反應很快,看到即將遭受攻擊便很快地潛入水中。第二艘潛艇的觀察哨則不太警惕,沒有及時發現飛機。布洛克從該艇的首尾方向進行了準確的攻擊,從艇首到艇尾,炸彈一個接一個爆炸,潛艇被擊沈了。
12月,布洛克又創造了單機粉碎敵人「狼群」戰術的範例。
12月7日,鄧裏茲命令「莽撞者」和「裝甲車」兩個艇群共20余艘潛艇駛向大部份岸基飛機掩護不到的「大西洋空白區」,攻擊同盟國大西洋護航運輸隊。
12月8日,德國潛艇一大早便發現了一支護航運輸隊。一艘商船隨即被擊沈,德國人首戰告捷。然而好景不常,布洛克的「解放者」式飛機飛來了,德國人又要倒黴了。
事後布洛克回憶:
天剛麻麻亮,我們飛到了護航運輸隊的上空。總部已告訴我們,德國潛艇正在四周活動,我們因此特別小心謹慎地進行著搜尋。那天能見度不太好,灰蒙蒙的。不久下了一場冰雹,天氣更壞了。我圍繞著護航運輸隊進行著大面積搜尋,我馬上就交到了好運。在商船隊後面,我的左側,一艘在水面上的潛艇高速航行著,它正在全速追趕護航運輸隊。我決定給其以迎頭痛擊。飛機一個俯沖,以閃電般的速度飛向潛艇。我敢保證,這將是一艘倒黴的潛艇了。它已無法下潛,來不及了。我用6枚深水炸彈進行了攻擊。當我拉起飛機回來時,潛艇消失了。
一個小時後,又有兩艘相距約300碼的潛艇發瘋似的追趕20英裏外的護航運輸隊,它們對前面的那塊「肥肉」饞涎欲滴,根本沒有註意空中即將到來的危險。然而,布洛克僅剩下兩枚炸彈。他清楚,他的任務是護航,不一定非要擊沈潛艇,於是便決定把它們逼入水中。他把兩枚深水炸彈投了下去,潛艇受到驚嚇,急忙潛入水中。
8枚深水炸彈已經用完,但我們仍在繼續巡邏。機組人員的午餐時間到了,我坐在座艙中,開啟了自動駕駛儀,準備就餐。可是1艘德國潛艇恰在此時出現了。我立即發出警報,全體人員都跳了起來,後面響起一陣盤子落地的聲音。
布洛克向潛艇俯沖下去,用加農炮進行掃射,把那艘潛艇逼入了水下。此後的5小時15分鐘的時間內,布洛克共發現了8艘潛艇,對7艘進行了攻擊。這架「解放者」式飛機已對護航運輸隊進行了7小時15分鐘的掩護,續航時間已達極限,於是飛機飛回冰島,返回雷克雅來克基地,總共飛行了16小時25分鐘。
布洛克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共發現潛艇23艘,攻擊了16艘,而許多其他飛行員在1942年裏卻沒有任何戰績。相比之下,布洛克是出色的。但他並未就此罷休,他還要給德艦要沈重的打擊。
6.「閑逛的安妮」
面對德國猖獗的潛艇戰,同盟國不得不商討對策。
1943年1月同盟國召開了卡薩布蘭卡會議。會上,英國強調在沒有解決德國潛艇的威脅之前,進攻歐洲是不可能的。
於是,會議決定把大西洋反潛戰放在盟國的戰略「優先地位」,並決定采取有力的措施:第一,英國、美國、加拿大成立海、空軍特別聯合指揮部,共同對付德國潛艇;第二,英、美分別增調遠端飛機,建立覆蓋整個北大西洋的空中保護傘,海空密切協同,粉碎「狼群」戰術;第三,建立火力支援艦隊,在遠端飛機和護航艦配合下共同反潛;第四,飛機、艦船上均配備先進的、德國潛艇無法接收到的10厘米波雷達,以便準確查明潛艇位置。此外,盟國還改進了深水炸彈和航空火箭彈;加強了對德國潛艇制造業的戰略轟炸;並起用精明強幹的霍頓海軍上將為反潛總指揮。
同盟國的這些有力的反擊措施,預示著在海上橫行一時、不可一世的德國「海狼」已在劫難逃。
盟國的空海協同反潛新戰術一經實行,立即顯示出其優勢。德國潛艇一旦露出水面,很快就被盟軍飛機的偵察雷達發覺,隨即招來一頓猛烈的海空反潛炸彈,潛艇不降則亡。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前面談到的被擊沈的潛艇大多是處在水面上的潛艇。要想有效攻擊潛入水下的潛艇,則困難得多。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對潛艇的水下定位技術。為此,同盟國科學家們研制了磁力探測儀和聲納浮標。
聲納浮標由一個小型的浮在海面上的無線電發射機和一個用長線掛在下面的水聽器組成。水聽器可以收聽周圍水中的各種聲音,然後把它們傳送給水面發射機,飛機可以用專門的接收機收到發射機發出的訊號。聲納浮標由飛機快速布撒落水時,水聽器與浮標底部的容器脫離,在水聽器與浮標之間有最長可達24公尺的電纜。當浮標落水時,與水面的撞擊使電路接通,經短時間預熱後,發射機就開始發射由水聽器接收到的聲音。
僅有這種水下探測器還不夠,還需要有水下攻擊型武器來配合。美國海軍組織科學家研制了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航空自導魚雷,人們親切地稱呼它為「閑逛的安妮」。這種魚雷的聲波自導頭是依靠潛艇螺旋槳發出的空化噪音而跟蹤潛艇的,所以魚雷本身的螺旋槳噪音不能大於目標潛艇的噪音。因此,它只能是一種慢速武器,像閑逛一樣慢悠悠地跟蹤潛艇。
一般情況下,德國潛艇下潛後總是以盡可能快的速度逃離下潛旋渦,以避免深水炸彈的攻擊,這樣它就會產生空化噪音。魚雷上的聲波自導頭可以有效地在314英裏內跟蹤這種空化噪音。如果德國潛艇得知這種魚雷的技術特點,長時間在下潛後有意識地降低航速以避免空化噪音的產生,就可以安全地逃開這種魚雷的攻擊。因此,美國對這種魚雷采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
這種魚雷首先裝備了英國空軍第86中隊和第120中隊,這兩個中隊的作戰半徑均能到達中大西洋。另外,護航航空母艦也開始在大洋中遊弋。德國水兵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災難。
1943年5月的第一個周末,德國情報部門得到有關盟軍兩支護航運輸隊航線的情報。36艘潛艇隨即奉命出動。鄧裏茲元帥籌劃嚴密,各位艇長也躊躇滿誌,發誓要給護航運輸隊以猛烈攻擊。
一場惡戰開始了。
5月10日,艇長克勞森海軍上尉指揮U—403號潛艇緊緊跟隨著護航運輸隊,邊發報邊伺機攻擊。
下午,盟軍護航航空母艦「位元」號上的1架「卡杰奇」式飛機發現了U—403號艇,對它進行了攻擊,但遭到潛艇對空中火力的猛烈射擊,飛機被擊傷後勉強飛回母艦。然而,潛艇不得不下潛,與護航運輸隊脫離了接觸。
12日,又1架「卡杰奇」攻擊了德軍U—230號潛艇。U—230潛艇副艇長維爾納海軍中尉後來回憶道:
我們未能安全下潛。飛機從低空飛來,我轉動炮塔準備射擊,火炮卻出了故障,只好用沒裝彈藥的空炮嚇唬飛機。我艇向左舷機動,規避攻擊。飛機加快盤旋速度,從我艇正前方沖過來。正當我們不知所措時,飛機卻在俯沖到最低位置時出了故障,發動機停車了。機翼插入水中,然後整個機身鉆進了洶湧的大洋。飛機的外翼猛烈地碰到了艇的艦橋圍殼。飛行員被丟擲座艙,舉手求救。然而,他飛機上的4顆準備攻擊我們的炸彈毫不留情地把他送上了西天。猛烈的爆炸震得艇尾向右傾斜,不過我們總算逃脫了。
仍然是12日,英國空軍中尉萊特首次用自導魚雷擊傷了一艘德國潛艇。當飛機飛臨U—456號艇時,潛艇被迫下潛,萊特中尉迅速對準下潛旋渦,投下1枚自導魚雷。
機組人員為了證實魚雷是否擊中目標,在該區域上空盤旋了2分鐘,後來看到距魚雷入水點約900碼處鼓起一個小水柱。不一會兒,艇長泰赫爾特海軍上尉便操縱受傷的潛艇浮出了水面,邊逃跑邊對飛機進行猛烈的射擊。飛機由於燃油不夠只好暫時饒了這條「瘸狼」。
但逃過初一逃不過十五。次日晨,加拿大第423飛行中隊的1架「巽德蘭」式飛機和2艘護航軍艦配合,將這艘潛艇送入了海底。
5月14日,同盟國飛機又用自導魚雷進行了兩次成功的攻擊。英國空軍第86中隊和美國海軍第84巡邏中隊的兩架飛機各對1艘剛剛下潛的潛艇發射了自導魚雷,這兩艘潛艇是U—266和U—657號艇。與12日一樣,經過一段時間後在水面上看到一股蘑菇狀的水柱升起。當時,飛行員甚至不能肯定這枚小小的魚雷是否已經擊沈了潛艇。然而,德國的戰時日誌清楚地記載著U—266和U—657號艇正是在這些海域神秘地失蹤的。
自導魚雷看似閑逛,卻顯示出可怕的威力。隨後,這種被稱為「閑逛的安妮」的自導魚雷也裝到了其他艦載機上。7月,在亞速爾群島附近水域護航的美國航空母艦「桑蒂」號派出雙機進行巡邏飛行,飛機均掛載了自導魚雷,並采用了一種新的戰術:用一架飛機迫使潛艇下潛,另一架飛機在其下潛旋渦的正前方施放自導魚雷。
7月14日,美機用這種戰術擊沈了U—160號潛艇,15日擊沈了U—509號潛艇,30日擊沈了U—43號潛艇。
「閑逛的安妮」對德國潛艇進行著可怕的跟蹤和屠殺。然而,潛艇並沒有善罷甘休,「狼牙」仍舊鋒利,它還在拼死頑抗著。
7.盟國與「納粹」的科技交鋒
面對德國「狼群」的拼死頑抗,美英盟國積極努力,新的反潛手段不斷出現。除已立下了殊功的音響探測器外,還發明了專門搜尋潛望鏡的機載雷達,大功率的探照燈,被稱為「雪花」的高效長時間照明彈……由於上述眾多的科技發明,使得潛艇賴以隱蔽的夜幕逐漸失效。
德國也不甘落後,他們隨後發明了一種雷達波接收機,當潛艇被雷達捕住後,它就會自動報警。他們還在潛艇上安裝了通氣管,使潛艇不必定期上浮給蓄電池充電,減少了被發現的機會。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進攻和反擊兩方的力量此消彼長。
盟國在1940年使用的ASV雷達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其最小觀察距離總是稍大於夜間目視觀察潛艇的最大距離。原因很簡單:當雷達發射一束短促的大功率脈沖時,異常靈敏的接收機在近距離時必須關機,否則便會被燒壞,這樣便使雷達對附近大約3—4英裏內的目標有一個盲區。因此,當潛艇夜間位於雷達的盲區時,幾乎總能夠避開空中攻擊。
1940年9月,英國空軍上將鮑希爾向所屬部隊釋出通知,要求全體軍人為打敗德國潛艇而獻計獻策,解決夜間攻擊潛艇的技術難題。此時,英國岸防航空司令部的一名做行政工作的空軍少校,不知從什麽渠道知道了這些情況:用ASV雷達能在夜間發現潛艇,但當飛機接近到3—4英裏以內時,雷達會自動關機,潛艇將從雷達屏上消失。除非有月光或燈光,透過目視發現潛艇(目視距離最好在1英裏以內),否則將無法實施攻擊。
這位空軍少校突然想到了探照燈。他設想在飛機上安裝一個探照燈,到1英裏以內時開啟探照燈,便可發現德國潛艇。於是,這位空軍少校克服了種種技術難題實作了這一設想。他發明的探照燈(利式探照燈)成為夜間攻擊潛艇的有力武器,為德潛艇點亮了通向地獄的燈光。
1942年6月5日淩晨,一艘義大利潛艇「盧吉托臘利」號在比斯開灣西南角的水面航行。當時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分時,海面上一片漆黑。突然,潛艇指揮室值班員發現艇首方向一盞耀眼的白燈迅速向潛艇接近。下潛已來不及了,那很可能是一架英國的飛機,為規避其攻擊,值班軍官命令左滿舵,全速航行。約20秒鐘之後,燈光消失,一切恢復了平靜。
燈光確實來自一架英國飛機。它是英國皇家空軍第172中隊的傑夫·葛瑞絲韋爾空軍少校駕駛的「威靈頓」式飛機,該機首次使用利式探照燈作戰。機上雷達員在約6英裏的距離上用ASV雷達捕捉到目標,隨即引導飛機向目標飛去。機組人員進入戰鬥崗位,放下利式探照燈。
坐在機首的泰瑞格少尉開啟探照燈,慢慢轉動面前的操縱手柄,燈光由近及遠地移動,但他卻什麽也沒有發現……葛瑞絲韋爾憑自己的經驗判斷,在他重新進入攻擊位置之前,敵潛艇有充分的時間下潛到安全深度。
這時,在潛艇指揮室裏,正進行著一場熱烈的爭論。艇員們解釋著剛才的現象:「一定是一架己方的飛機,否則為什麽不進行攻擊呢?」因為意見不能統一,於是決定發射辨識訊號彈。
正當葛瑞絲韋爾調整航向準備再次進入攻擊位置的時候,他吃驚地看到紅、綠、白三顆火球騰空而起。於是飛機內的飛行員們也爭論起來:這是不是一艘英國潛艇呢?但飛行員們很快想到,英國潛艇不會向空中發射辨識訊號,它們只在水面點燃各種顏色的浮燈。於是,爭論結束,準備攻擊。
潛艇的訊號彈給葛瑞絲韋爾提供了準確目標航向,在訊號彈的亮光熄滅之前,雷達員已準確地捕捉到潛艇回波。
葛瑞絲韋爾再次向潛艇接近,又降到250英尺的高度,在距離目標3~4英裏處,泰瑞格開啟了探照燈。他按通常的辦法將光束慢慢地由下而上照射,果然發現了一艘潛艇。
葛瑞絲韋爾立即投彈,操縱機首機關炮的皮利少尉也開始射擊,一串炮彈直奔潛艇指揮室。
葛瑞絲韋爾將飛機下降到50英尺,在潛艇的正上方投擲了4顆250磅深水炸彈,每顆間隔35英尺。
深水炸彈幾乎就在潛艇下方爆炸,潛艇遭到重創。艇長命令把彈藥艙淹沒在水線以下,以避免潛艇發生自爆。潛艇已無法繼續進行巡航,艇長決定將潛艇駛往最近的一個己方港口,即比斯開灣東南角的法國小港聖讓德呂茲,準備在那裏進行一下小修,然後開赴波爾多再進行大修。
比斯開灣是一個狹長的水域,其東面和東北面是法國海岸,南面是西班牙海岸。6月5日一早,這艘被嚴重毀壞的潛艇以15節航速,保持正東航向,搖搖晃晃地航行在距西班牙海岸約6海裏並與海岸平行的海面上。大霧向潛艇逼來,由於羅盤已部份損壞,未能指出艇首已過於向右舷偏轉。當艇長猛然發現在前方100碼遠的地方聳立著西班牙佩尼亞斯角的巖石時,已經來不及倒車了,艇首重重地撞在了巖石上。
兩艘拖船救出了這艘潛艇,把它拖到了西班牙的小港阿維萊斯。地方當局態度明確:按照國際法規定,軍艦只允許在中立國港口停留24小時,超過時限則要受到拘留。如果到6月6日午夜義大利潛艇還不離開西班牙領土,它將被永遠扣留在這裏。
沒有別的辦法,這艘可憐的潛艇只好於深夜緩慢而又艱難地駛離阿維萊斯。出港後向東轉向,與海岸相距3海裏,向法國航行。幾乎在潛艇出港的同時,澳洲空軍第10中隊的埃傑頓少尉駕駛著「巽德蘭」式水上飛機,在比斯開灣內的西班牙海岸以北進行反潛和反艦巡邏。
7日晨,飛機發現了這艘倒黴的義大利潛艇,並進行攻擊。潛艇用100公釐甲板炮和13公釐機關炮反擊,使飛機遭到損傷,有兩名機組人員受傷。然而,埃傑頓仍然堅持攻擊,他連續投擲了8顆250磅深水炸彈,潛艇在飛濺的水霧浪花中消失了。然而當水消霧散後,它又頑強地浮了上來,只是舵裝置遭到了更嚴重的損壞。
這艘倒黴的潛艇所受的折磨並未至此結束。第10中隊約曼上尉駕駛的另一架「巽德蘭」式飛機趕到了出事地點,在潛艇上方盤旋,伺機進攻。
想不到潛艇上的炮手主動向飛機開火,擊傷了飛機尾部。被激怒的約曼調頭進入攻擊,雙方互相射擊,飛機尾部又一次被擊中。憤怒的約曼向潛艇四周連續投擲了8顆深水炸彈,潛艇被丟擲水面,又跌回水中。
兩架飛機燃油耗盡,不得已返回基地,而這艘大難不死的義大利潛艇經過輪機兵15分鐘的努力後,又向西班牙的桑坦德港駛去。因艇體嚴重傾斜,全體艇員站在翹起的一側盡量使潛艇保持平衡。潛艇終於靠岸了。但它已無法離開中立國國土,西班牙當局宣布扣留這艘潛艇。
8.生死搏鬥
比斯開灣是一個狹長的水域,海灣僅寬約300海裏,但它卻是德國314的潛艇往返作戰的必經之地,德軍和鄧裏茲元帥的「狼群」就是從這裏出發撲向大西洋,撲向加勒比海,撲向北美洲的東海岸,貪婪而殘忍地撕咬著大洋上的「羊群」——同盟國護航運輸隊。
盟國的決策者們發誓要向「狼群」開戰,比斯開灣的航道頓時成了雙方關註的焦點。在這裏,盟軍航空兵與敵潛艇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1942年9月,德國潛艇找到了對付飛機夜間攻擊的技術措施。德國海軍對英國反潛飛機上的ASV雷達早有所聞,並於1941年繳獲了一部ASV雷達。之後,德國工程師將繳獲的ASV雷達裝在一架「兀鷹」式飛機上進行了飛行試驗。接著德國就制造出一批簡單的接收機,可探測到敵方巡邏飛機上的ASV雷達的放射線波。潛艇得到警報後,可在飛機攻擊之前安全下潛。
這種接收機能捕捉到30英裏外的飛機發射的波束,比飛機上的雷達員發現潛艇的距離遠兩倍以上。鄧裏茲命令所有作戰潛艇緊急安裝這種接收機。但是,德國國內工業無法完成這項繁重的任務。法國兩家公司接受了大量生產這種接收機的定貨,它們是巴黎的梅托克斯公司和格朗丹公司。以後這種接收機便被命名為梅托克斯接收機。
到9月中旬,有幾艘德國潛艇率先裝備了梅托克斯接收機。在橫渡危險的比斯開灣時,它們為沒有接收機的夥伴護航。到年底,幾乎所有德國潛艇部裝備了這種接收機。
10月份,比斯開灣上空的盟國飛機僅發現一次潛艇。德國空軍元帥米爾其當時在筆記中寫道:
元首告訴我,自從潛艇有了這種裝備後,在比斯開灣便沒有再損失過一艘潛艇,而以前那裏卻是我們的墳墓。過去潛艇被敵人發現後,在自己還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便遭到敵人攻擊。現在潛艇艇長對敵情能了如指掌!
梅托克斯接收機仿佛使德國潛艇在比斯開灣得到了通行自由。然而好景不卡,1943年3月份,U—333號艇艇長施瓦夫海軍中尉向司令部報告:
我艇在未收到任何預先警報的情況下,遭到一架敵機的夜間攻擊。我艇輕微損傷,敵機被擊落。
原來,ASV是一種米波雷達,針對這種雷達制造的梅托克斯接收機也只能接收到米波雷達波束。當時德國人認為厘米波不具備反射性質,不能用於雷達。而現在,潛艇突然受襲事件越來越多,德國人已經開始懷疑厘米波雷達可能是這些襲擊事件的原因了。
確實,英國飛機上裝備了新式ASⅧ型雷達,這是一種厘米波雷達。
鄧裏茲一方面命令加緊研制能接收到厘米波訊號的納克索斯—U接收機,另一方面改變潛艇的戰術,以應付目前的困境。
鄧裏茲采用的新戰術就是反擊戰術。
新戰術要求潛艇在夜間潛航透過比斯開灣,白天上浮充電。因為白天潛艇能用目視發現巡邏飛機,在飛機攻擊之前或下潛或反擊。由於這種反擊的費用效率比太高,不久鄧裏茲又命令其潛艇編隊,在透過比斯開灣時如果遇到飛機攻擊,一律不得下潛,而應集中火力驅散或擊落飛機。
一開始,這種集群編隊航行的效果很好。一隊從大西洋返航的潛艇,結伴安全透過了海灣,於6月7日抵達布勒斯特。6月11日又有一隊潛艇安全透過。
但情況並非總是這麽理想。6月12日,5艘德國潛艇結伴航行在比斯開灣內,1架英國「巽德蘭」式巡邏飛機發現了這個艇群。但增援機群在天黑之前未能趕到這裏,失去了這次戰機。
次日傍晚,那架「巽德蘭」式飛機再次發現了那個艇群。飛機冒著敵人猛烈的高射炮火,對潛艇進行了致命的攻擊,深水炸彈擊中了一艘潛艇,但飛機也受到重創,摔到了海裏。
受了傷的U—564號潛艇離開艇群,在U—185艇的護衛下返回布勒斯特。
6且14日正午,1架「威特雷」式飛機發現了這兩艘返航的德國潛艇。增援飛機還沒到,機長本森中士便單機向潛艇發動了攻擊。
他用深水炸彈擊沈了U—564號潛艇,「威特雷」式飛機也受到重創。U—185號潛艇載著U—564號潛艇的19名幸存者向布勒斯特駛去。
這種集群編隊戰術持續了兩個星期,鄧裏茲便感覺到得不償失。他於6月17日又改變戰術,命令潛艇白天成群浮出海面,停留的時間只能以充電所需的最短時間為限,也就是每24小時上浮4小時。
另外,德國改裝了一艘潛艇,把潛艇上88公釐的甲板炮拆除,裝上兩座裝甲炮台,炮台上裝有兩座4聯裝20公釐機關炮和1座單管37公釐半自動炮,組成了強大的對空攻擊系統。這就是所謂的「誘殺飛機的潛艇」。該艇載有67名乘員,超編16人,超編的人員中有一名艇醫,兩名偵察同盟國搜尋潛艇手段的科學家和一些受過特別訓練的炮手。鄧裏茲給它的任務十分明確:一定要擊落敵機。
盟國的1架「巽德蘭」式飛機首先上了這艘潛艇的當。它發現潛艇後繞著潛艇盤旋,伺機攻擊。
潛艇上的炮手們一點也不著急,引誘飛機靠近。正當潛艇準備發起攻擊時,艇後部的炮手突然發現4聯裝20公釐機關炮的炮座受海水侵蝕生銹,轉不動了。
飛機正是在這個時候猛然沖向缺少火力的潛艇,投下了深水炸彈。潛艇舵機被損壞,失去了平衡,搖搖晃晃地駛回布勒斯特。
受傷的「誘殺飛機的潛艇」經過修理後,準備執行第2次「誘殺飛機」任務。後主炮已修好,艇長馮·哈特曼完全相信他那艘威力強大的潛艇在戰鬥中可以風光一下。如果他的炮手能擊落3~4架飛機,就可以給比斯開灣的盟軍飛機一個下馬威了。
7月8日,這艘特殊的潛艇又駛出了布勒斯特。它在海灣內徘徊了4個白天,但盟軍飛行員似乎識破了它的真面目,沒有再上它的當。
一直到12日下午,英國空軍第248中隊的一個由3架「勇士」式戰鬥機組成的小隊發現了它。
本來這個小隊是出來尋找活躍在這一區域的德國容克—88飛機的,但遇到潛艇又豈能放手。
於是,斯科菲爾德上尉帶領他的小隊向這個意外的目標沖去。出乎德國水兵的意料,這3架飛機並沒有像其他反潛飛機那樣投彈,而是用12門20公釐機關炮和18挺機關槍的聯合火力對他們進行了快速俯沖掃射。
這時,如果馮·哈特曼采取下潛躲避的辦法,他還可以逃掉。但他太相信自己的火力了,根本沒把這3架飛機放在眼裏。他命令所有炮手就位,對準敵機射擊。於是,激烈的對射開始了。
波浪洶湧,潛艇劇烈地搖晃著,即便是神炮手在這種條件下也很難打得準。而飛機則在無線電指揮下,不停頓地從四面八方進行輪番攻擊。
飛機在第2輪掃射中擊中了潛艇的要害——指揮室和炮位,艇長和炮手應聲倒下,另有10個水兵被打死,13人受傷。
斯科菲爾德拉起飛機盤旋到有利的觀察位置,準備再次攻擊。他看到潛艇的全部炮火停止了射擊,便命令飛機降低高度,狠狠收拾這匹「海狼」。
在德國潛艇上,唯一沒有受重傷的軍官就是外科醫生普法芬格爾博士。當「勇士」式飛機對失去作戰能力的潛艇進行第3次掃射時,外科醫生表現出驚人的冷靜。他指揮艇員將傷員收入艙內。雖然他並不能斷定飛機有沒有攜帶深水炸彈,但他知道沒有別的選擇,只能下潛。就是這個下潛命令拯救了這艘潛艇,使它安全返回了基地。普法芬格爾博士因此被授予了最高軍事勛章——「德意誌十字」勛章。
兩次「誘殺飛機」得到的教訓是明顯的。鄧裏茲在日記中寫道:
這次行動充分證明,潛艇不是打飛機的理想武器……改裝過的那艘德國潛艇重新恢復了以前的任務,但還保留著大部份對空武器。
此後,鄧裏茲命令潛艇只能在沒有選擇的余地時,或在結隊航行能夠集中火力時,才可與飛機交戰。
1942年11月14日早晨,英國皇家空軍第500海上巡邏中隊中隊長斯波茨伍德空軍中校在地中海南部奧蘭以北水域發現1艘德國潛艇。駕駛這艘潛艇的德國艇長克瓦耶特·法斯勒姆是一位很難對付的對手,他曾在「沙思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上駕駛過水上飛機,有3年飛行經歷,他對飛機的薄弱部位了如指掌,駕艇技術又非常高超。這一仗註定是一場惡戰。
英軍的飛機開始攻擊了。首次攻擊非常成功,深水炸彈的爆炸將潛艇丟擲了水面,然後又落入一片水霧中。然而,潛艇卻絲毫無失真,因為德艇長在炸彈爆炸的瞬間以驚人的駕駛技術把潛艇易損的尾槳和舵機轉向了安全方向。
艇長命令炮手就位,準備對空射擊。艇長一邊躲避英機的第二次攻擊一邊向炮手下達命令。
當飛機又一次進入攻擊陣位時,潛艇上的炮彈像長了眼睛一樣直射飛機的油箱和副翼。油箱被擊穿了,副翼也無法操縱,使飛機無法做機動動作,不得不結束戰鬥。
斯波茨伍德空軍中校用無線電招來了本中隊的另外兩架飛機。格林中尉的飛機首先進行攻擊,飛機下滑到離水面約30英尺高度,緊靠潛艇艇首投下了深水炸彈。潛艇規避未及而受傷。但艇上的火力仍然猛烈而準確地還擊,致使飛機數處中彈,機身布滿了被打穿的窟窿,炮塔被打壞,訊號彈艙起火,格林被濃煙熏得睜不開眼睛,他也不得不結束戰鬥。
這時又1架飛機趕來了,兩機同時向潛艇攻擊,德潛艇艇長馬上辨出了哪架飛機是主攻,命令集中火力射擊主攻飛機。飛機又被擊傷了,另一架飛機見勢不妙,只得和受傷的飛機一塊兒結束了戰鬥。
1小時後,第500中隊的恩索爾少校駕機趕到,他不顧敵人猛烈的炮火,準確地投下了深水炸彈。潛艇由於受傷而無法規避這最後一擊。艇長命令艇員破壞掉秘密裝置,將檔拋入海裏,然後將潛艇擱淺在非洲北海岸。不久,美軍俘虜了所有幸存者。
另一艘給予盟軍飛機重創的德國潛艇是U—615號,艇長雷夫·卡比茨基上尉也曾經當過飛行員。這次他駕艇與9架飛機進行了廝殺,並取得擊落1架、擊傷2架的戰績。
戰鬥發生在委內瑞拉外海。
1943年8月5日晚,從特立尼達基地起飛的美國1架「海員」式飛機攻擊了U—615號潛艇,但未對其造成任何傷害。潛艇伺機逃跑了。另1架由馬圖斯基上尉駕駛的「海員」式飛機次日找到了它,並給其重創。
艇長卡比茨基正向司令部報告「潛艇受損,艇首露出水面,航速僅兩節,水平舵未壞,人員平安」時,潛艇又受到沈重的一擊,電文中出現了「破損……破損……起火」等讓司令部指揮官煩惱的詞語。
但這第二次攻擊也給飛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卡比茨基的炮手擊中飛機數處,打壞了機舵,使飛機墜入大海,無一人生還。
這時,潛艇已無法下潛,德國人處於束手就擒的境地。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飛機圍住了潛艇。
潛艇失去了機動能力,但仍用對空火力擊傷1架「海員」式飛機。
潛艇艇員們在等待著夜幕的降臨。然而,天剛黑,二架美國B—18轟炸機就前來攻擊,還有1架「海員」式飛機用照明彈為其照明,但攻擊並沒有取得成功,潛艇又一次逃脫了。
午夜後不久,又2架飛機發現了受傷的潛艇,但艇長命令潛艇一動不動地停在海面上,偽裝成已經被擊毀的樣子,因而逃過了劫難。直到天亮時,1艘美國海軍驅逐艦出現在它面前,艇長才徹底失望。艇長命令艇員逃生,然後他開啟海底門與潛艇一起沈到了海底。
U—450號艇的命運比U—615要幸運得多。1943年10月底,伯梅海軍中尉指揮著U—450號艇由直布羅陀海峽向地中海航行,1架「威靈頓」式飛機發現了它。當時,海面上沒有月光,只有遠處的燈塔有規律地閃亮著。就在這微弱的光線下,「威靈頓」發現了潛艇。駕駛員開啟了探照燈,在周圍一片濃霧之中隱約可見一艘潛艇。飛機立即俯沖下去,並開始射擊,潛艇也猛烈還擊。飛機連中數彈,一側被炸出一個拳頭大小的洞,管道也在噴油……飛機失去了戰鬥力,深水炸彈未能投下去,U—450號安全駛入了地中海。受傷的「威靈頓」只得飛回直布羅陀。
自導魚雷雖然可怕,但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潛艇送上西天,因此這種可怕的武器並未給德國水兵造成心理恐慌,因為他們壓根兒不知道這種武器的存在。然而,另一種更直接的反潛武器卻令德國水兵們談虎色變、聞風喪膽,給他們造成了沈重的心理負擔。這就是反潛火箭彈。
從1942年起,英國就一直在研制這種火箭彈。它重66磅,其中25磅為純鋼半穿甲彈頭。火箭射出後迅速加速,燃料燒盡時可接近聲速。經過精心設計,彈頭頂部能控制火箭彈。
入水後的水下彈道,使其向上彎曲。在距入水點約80英尺的距離上火箭彈靠穿甲能力殺傷目標,它能在潛艇的水線以下炸一個洞。它的最理想的瞄準位置是距目標約200碼的水面上。
1942年11月,「卡杰奇」式和「赫德遜」式飛機對這種武器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火箭彈只要命中目標,無論命中何處都會造成致命的後果。因此,這種武器很快便投入生產了。
1943年春,這種火箭彈裝備了部隊,開始了它的戰鬥歷程。
1943年5月23日,英國護航航空母艦「射手」號參加了戰鬥。艦上搭載的「卡杰奇」式飛機均掛載了反潛火箭彈,每架飛機懸掛8枚。高頻無線電測位裝置發現了1艘跟隨在護航運輸隊後面的不斷發報的潛艇,並測定出其位置。
於是,兩架飛機被派了出去。霍羅克斯海軍中尉在前方約10英裏處發現了目標,便駕機鉆進雲層以免被發現。當他估計已趕上潛艇,便向左轉彎,飛出雲層。此時,潛艇就在左舷2英裏處。霍羅克斯立即壓低機頭,把可怕的炮口對準了企圖下潛逃竄的潛艇。在800碼距離上,他發射了2枚火箭彈,但偏了150碼,沒有命中;400碼距離上,他進行了第2次齊射,可惜又差了30碼;在300碼距離上第3次齊射,這次僅僅差了10碼;這時飛機已沖至距潛艇200碼的距離,中尉屏住呼吸進行了第4次齊射,命中了潛艇尾部水線以上部位。
其實,這些火箭彈無需直接擊中目標,只要左右不發生大的偏差,它們入水後便可以沿著彎曲的水下彈道擊中目標。
霍羅克斯的第3次齊射便至少有2枚達到了這樣的效果,擊中了U—752號潛艇的第4號水櫃,然後穿透耐壓艇體,海水直灌軍官會議室。艇長施勒特爾海軍上尉立即取消了下潛的命令,潛艇傾斜著浮至水面,漏出大量燃油。接著,第四次齊射又命中其尾部。
水兵們一窩蜂似的跑出指揮室奔向高射機關炮,以猛烈的炮火向飛機射擊。霍羅克斯的火箭彈已發射完,他撤到了敵機關炮的有效射程外監視著它。另1架「野貓」式飛機開始攻擊,飛行員用機關炮對準潛艇進行了長時間的射擊,打死了艇長施勒特爾和其他幾個人。之後,群龍無首的德軍全部被俘。
由於盟國成功地運用飛機進行反潛戰,使德國的「海狼」不斷地發出死亡前的哀鳴。1943年,德國潛艇擊沈商船不足1942年的一半,而自己卻損失了245艘潛艇。
進入1944年,德國潛艇戰更是每況愈下。6月,盟國百萬大軍渡海登陸,重返歐洲,標誌著德國以潛艇戰切斷盟國海上生命線的戰略已告破產。
到1944年終,擺在鄧裏茲面前的是一份失敗的記錄:一年中德國264艘潛艇葬身大海,僅僅換回擊沈131條商船的戰果。
潛艇戰的末日終於來臨了。
9.第三帝國的沒落
1945年3月20日,英國空軍第86中隊的史密斯空軍上尉及其機組駕駛1架「解放者」式飛機在奧克尼群島附近水域巡邏。雷達員報告,在3英裏處發現一個可疑目標。史密斯飛向目標,但在距離半英裏時,目標卻消失在紛亂的海浪之中。
天已暗了下來,飛機未帶探照燈和照明彈,靠目視什麽也看不清。飛行員又搜尋了兩遍,依然什麽也沒有發現。也許是塊漂浮物或別的什麽東西?飛行員充滿疑慮,於是決定布設一組聲納浮標進行偵察。
飛機在一個3英裏見方區域的正中和四個角各布設一個聲納浮標,每個浮標上都隨帶一個光標。終於,操縱手從第一個聲納浮標處清晰地聽到了螺旋槳以每分鐘114次的轉速擊水的聲音,可以肯定下面有一艘潛艇。
他轉動接收器,依次收聽了每個聲納浮標,德國潛艇的位置已被縮小到方形區域的114內。
在操縱手縮小搜尋範圍的同時,雷達員也在一剎那間抓住了從通氣管頭部反射回來的一個回波訊號。
正當史密斯準備攻擊時,訊號又消失了。但聲納浮標已指示了一個大概位置,而雷達最後發現目標的地點也在此範圍內。因此,史密斯按此位置投下了兩枚自導魚雷。之後,史密斯拉起「解放者」式飛機,環繞著漂浮在海面上的光標進行觀察。
施放魚雷6分鐘後,聲納浮標操縱手從監聽耳機中聽到一聲很長的回響,然後除了海浪的聲音外什麽也聽不到了。海面上,也看不到一點兒擊沈潛艇的跡象。但是,敵方的記錄表明,U—905號艇正是在該水域該時間失蹤的。
1945年5月7日,航空兵對1艘德國潛艇發動了最後一次攻擊。
第210中隊的默裏空軍上尉及其機組駕駛1架「卡塔林納」式飛機,用深水炸彈攻擊了U—320號潛艇。接著布設了一圈聲納浮標,監聽器中聽到了引擎和機器發出的斷續的嘈雜聲,潛艇肯定已被擊傷。
5月9日,在西線取得和平的第一天,這艘潛艇及其全體艇員一起沈沒了。
但鄧裏茲困獸猶鬥,把最後的賭註壓在「華瑟」型新型潛艇上。可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等到鄧裏茲寄予厚望的具有「全新概念的潛艇」下水時,第三帝國大勢已去,頑抗到底的德國潛艇艦隊將220艘潛艇自沈大海。
歷史上最艱苦卓絕的大規模反潛戰役結束了。在這場戰爭中,德國損失潛艇727艘。
英國和其他盟國雖然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他們依靠科學技術,依靠先進的生產力,依靠愛好和平的人們最終贏得了潛艇大戰的最後勝利。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