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維時期,伊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關鍵盟友,兩國關系緊密。伊朗軍隊裝備了大量美制先進武器,例如F-5「虎」式戰鬥機。這款諾斯羅普公司研發的外銷型戰機,設計先進,效能優異,空戰能力甚至勝過當時的米格-21,近距格鬥能力極強,對地攻擊能力也很突出,至今仍被不少國家使用。
1979年革命後,伊朗與絕大多數國家關系緊張。美方技術人員撤離時故意破壞了大量伊朗空軍戰機的關鍵部件,加上革命後新政府對空軍的殘酷清洗,導致眾多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和技術人員被殺害或監禁。 美國曾預測伊朗空軍即將喪失作戰能力。
然而,兩伊戰爭中伊朗空軍的表現卻令人刮目相看。戰事一起,許多被囚禁的空軍軍官獲釋,並在監管下重返崗位;伊朗軍工企業克服重重困難,積極修復受損戰機,甚至透過地下渠道從國際武器市場獲取零部件。戰爭結束後,伊朗已擁有僅次於以色列的中東第二強大軍工體系。
2007年,伊朗宣布其自主研發的「閃電」戰鬥機試飛成功。從公開的圖片來看,「閃電」戰鬥機外觀與美國海軍F-18「大王峰」戰鬥機相似,但仔細辨認後發現,它實際上是在F-5戰鬥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其尺寸比F-5增大了10%-15%,並對邊條和進氣口進行了重新設計,理論上可提升大迎角機動效能。此外,「閃電」戰鬥機還將F-5E/F的梯形主翼改為了切尖三角翼,並采用了類似F-18的大邊條設計。
「閃電」戰鬥機采用更大矩形進氣道,發動機尾噴口也比F-5E/F原型機更大,很可能換裝了新型發動機,推測為俄羅斯RD-33發動機。最明顯的改進是將單垂尾改為外傾雙垂尾設計。雖然伊朗官媒宣稱其效能堪比甚至超越F-18,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屬誇大宣傳,伊朗目前缺乏獨立研制三代機的能力。
「閃電」戰鬥機的詳細資料匱乏,外界猜測其研發可能借鑒了俄羅斯和中國的技術。其空戰能力提升有限,仍主要依賴近距格鬥,但可能換裝更先進的俄制或中國制近距空空飛彈,取代老舊的70年代AIM-9「響尾蛇」飛彈。 在對地攻擊方面,除了雷射制導炸彈和空地飛彈外,「閃電」戰機或許還具備發射空射反艦飛彈的能力。
「閃電」戰鬥機的具體數量不明,公開露面次數也少之又少。伊朗航空工業實力雄厚,足以承擔F-14A「雄貓」戰鬥機的重大維修任務,但自主研發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尚有欠缺。
伊朗正與俄羅斯洽談引進戰鬥機更新老舊機型。 他們對蘇-30SM表現出濃厚興趣,輕型戰鬥機方面,雖然有引進殲-10的討論,但綜合考量,米格-29SMT或米格-35更可能是最終選擇。 至於伊朗自行研發的「閃電」戰鬥機,大規模列裝的可能性不大,或僅少量裝備用於政治宣傳及輕型戰鬥轟炸機任務,因其缺乏超視距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