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北約和西方持續施加的壓力,以及國內顏色革命趨勢愈發明顯的雙重威脅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果斷揭示了他的「底牌」之一。
根據塞爾維亞媒體的報道,自去年年底起,塞爾維亞空軍的第250防空旅已正式開始使用中國產FK-3防空飛彈系統進行戰備值班。
這款被稱為「貝爾格勒天空盾牌」的先進防空武器是中國「紅旗-22」地對空飛彈系統的出口型,系統由雷達車、指揮車和發射車三部份構成。其最大射程可達100公裏,射高可達26,000公尺,能夠獨立打擊單一目標,也能進行齊射以應對來自多個方向的威脅。
對於幾乎被北約完全圍繞的塞爾維亞而言,這款武器的部署顯然為其提供了極大的安全保障。
最近,塞爾維亞國內局勢因外部勢力的幹預而變得愈加復雜。去年11月,諾維薩德火車站發生的頂棚坍塌事故導致人員傷亡。雖然這原本是一起普通的事故,卻被反對派和外部代理人惡意炒作,矛頭指向中國企業,企圖將中塞友好合作與武契奇政府牽連在一起,進行抹黑。
此外,社交媒體上也充滿了虛假資訊,將一般的抗議活動誇大為「全國危機」,甚至散布有關「上合組織反恐部隊進入塞爾維亞以平息局勢」的謠言。
針對這些別有用心的謠言和挑釁,武契奇迅速做出了回應,明確指出此事是反對派及其背後的外部勢力操控的結果。雖然武契奇沒有具體說明,但結合目前的形勢,可以推測他所提到的「外部勢力」很可能是指美國和北約。
塞爾維亞作為巴爾幹半島的核心國家,其地緣戰略位置使其成為美西方圍堵的重要一環。巴爾幹半島是連線歐亞大陸的關鍵樞紐,塞爾維亞的獨立外交政策以及與中國、俄羅斯的合作,顯然引起了西方的高度關註。
1999年的南聯盟事件仍然是塞爾維亞歷史上的一道深刻傷痕。那時,北約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了為期78天的猛烈轟炸,導致數千名平民喪生。如今,北約依然在不斷加強在巴爾幹地區的軍事部署,試圖影響塞爾維亞的政治方向。
在這樣的背景下,武契奇政府決定部署中國產的FK-3防空飛彈,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軍事技術引進,實際上還蘊含著重要的戰略和政治意圖。
首先,這一舉動是對1999年北約空襲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反擊。那時的南聯盟缺乏先進的防空系統,只能被動承受攻擊,而如今的塞爾維亞已不再是無助的弱者。FK-3的部署向北約發出了明確的訊號:南聯盟的悲劇不會重演。
其次,這顯示出塞爾維亞正透過實際行動減少對西方的過度依賴。選擇中國武器不僅考慮了其技術效能和價效比,也反映了塞爾維亞推行外交多元化的戰略。中塞合作的深化,不僅增強了塞爾維亞的軍事力量,也為其爭取更大外交自主權提供了支持。
在北約的強大壓力以及國內外雙重挑戰下,塞爾維亞的未來註定會經歷許多波折。然而,可以預見的是,中塞合作將持續深化,並將擴充套件至經貿、基礎設施建設和軍事等多個領域。這不僅增強了塞爾維亞的抗壓能力,同時也為巴爾幹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總的來說,盡管北約的持續施壓難以避免,但歷史經驗表明,依靠外部力量進行的顏色革命通常難以成功。塞爾維亞正透過自身的努力,逐步向世界展示:一個捍衛主權、堅持獨立的中小國家,同樣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