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德寧凱訓練場)
2024年8月下旬,戰後德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魯德寧凱訓練場正式舉行開工儀式。軍事基地位於立陶宛與白俄羅斯邊境上,位置十分敏感。這件事實際上在去年底已經確定,並得到了立陶宛和德國的支持。
魯德寧凱訓練場將駐紮德軍5000名,絕大部份人員為作戰人員。另外還有一個多國混編營,除了德國士兵外,還有來自荷蘭、挪威、比利時等國的軍隊。很顯然,這支軍隊實力強大,到底針對誰,大家都心知肚明。
作為曾經發動過兩次世界大戰,同時又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為何能如此快速崛起?這一切,都可以從戰後德國軍力重建看出端倪。
一、德國軍事重建背景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放在二戰後美、蘇、德三方關系上那真是太合適了。二戰期間,尤其在戰爭初期,為了保衛國家,也為了維持世界和平,美國和蘇聯關系良好,雙方能夠做到相互合作,共同抵抗和打擊法西斯國家。對於罪魁禍首德國,美、蘇兩國均表示戰後要嚴懲。
(二戰德軍)
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美、英、蘇三國達成一致,決定在戰後分裂德國,並要徹底消除其軍事能力,限制德國工業發展。魯爾、薩爾地區則交由聯合國管制。這三國中,要數蘇聯受害最大,所以態度也最為堅決強硬。
(雅爾達會議三巨頭)
可是到了二戰後期,情況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同盟國之間的分歧出現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上。英國首先跳出來反對分裂德國,也對蘇聯提出的200億美元賠償表示不滿。原來,英國擔心過度削弱德國最終會連累英國自身。
而在美國,持對德國嚴懲觀點的羅斯福總統突然逝世,副總統杜魯門上台。他對德國的態度與羅斯福不同,不贊成過分嚴懲德國。他擔心那樣做不僅會激起德國人的復仇心理,還可能使德國最終倒向共產主義。
後來的波茨坦會議上,各國的立場似乎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只是要求德國必須非納粹化、非軍事化,解除所有武裝,並要對德國民眾進行民主教育。
(戰後德國)
至於戰後賠償,美國既不願意提出過高的賠償數額,也不願意對德國西部進行大規模的拆遷。而且,美國也未對賠償細節做出相關規定。
不過,在戰後1945-1946年間,美國雖不願意過分懲罰德國,但是對德國軍事的限制還是很嚴厲的。
時間到了1947年,美國對德國的態度又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因在於美國與蘇聯的關系惡化到了對峙的地步。
雖然蘇聯的經濟實力比不上美國,但是其可怕的軍事實力卻咄咄逼人,逐漸讓美國人感到不安。就在1947年,蘇聯建成了原子能反應爐,研制出原子彈是遲早的問題。
這下,美國人徹底坐不住了,他們急需遏制蘇聯的崛起,對抗共產主義的擴張。可環顧整個西歐,又有哪個國家可以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呢?
(前蘇聯核子反應爐)
英國是個島國,距離又太遠。法國二戰後實力下降,離蘇聯也較遠。而其他國家實力又較差。只有德國最合適啊。只是,這個德國指的是西德(西德)。
德國有著強大的工業潛力,其境內又多山多河流,正是美國需要的好夥伴。於是,重新扶持德國就成為美國的政策。既然要扶持德國,那麽重建德國軍隊也就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二、新德國國防軍的誕生
不過,美國重建德軍的計劃卻遭到不少歐洲國家的強烈反對,尤其是法國。法國曾經淪陷於納粹德國,二戰結束才僅僅10年,法國對於戰爭中的失敗痛苦記憶猶新,焉能容忍德國再度武裝起來!
1954年,法國否決了重建德軍的【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然而,時任西德總理的阿登納透過艱難的外交途徑,終於使重建軍隊這件事有了一絲轉機。1955年5月,在美國的支持下,西德加入北約。
(前西德總理康拉德·阿登納)
此時,距離二戰結束才僅僅10年,因此西德【基本法】規定:重建後的德軍不得侵略他國,不得參與侵略性戰爭。
1955年6月,西德國防部正式建成。11月12日,西德國防軍正式成立。選擇這一天可謂意味深長,因為這一天正是普魯士軍事家沙恩霍斯特200周年誕辰紀念日。
最早入伍的士兵主要是些誌願人員,人數也不多,約為6.6萬人。從第二年開始,西德實行征兵制,軍隊人數開始大振幅增加。
(戰後初期組建的軍隊)
西德重建國防軍這件事在國際上並不受歡迎,不少國家疑慮重重,甚至在德國國內也有不少質疑聲。很多人希望德國中立,國家安全由盟軍來保證,可是聯邦政府並不願意這樣。
需要提到的是,新成立的國防軍軍官中有不少來自前納粹軍隊,即使到了1958年,國防軍中仍然有12900名這樣的軍官。鑒於「國防軍」這個名字太容易讓人們聯想到侵略、戰敗、戰爭罪等痛苦的回憶,1956年西德幹脆將「國防軍」改名為「聯邦國防軍」。
軍隊有了,國防工業當然也需要恢復。只是國防工業的恢復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時間。於是,在此期間聯邦國防軍只能采購外國武器,主要來自美、英等國。軍工企業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維修、保養和改裝工作。
(戰後初期德國軍工)
這樣,經過幾年的鍛煉,到了1958年,德國國防工業開始有了較大的起色。這時他們已經可以進行外國武器的仿制生產,只要有生產授權證就可以。
不要小看仿制生產,德國軍企就是憑借前期的仿制生產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為以後的研發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冷戰時期的德國軍事
韓戰爆發後,整個西方都擔心蘇聯的擴張。由於距離蘇聯較近,德國內部更是憂心忡忡。雖然大部份國民都反對,阿登納政府還是決心進一步壯大德國的軍事力量。
上世紀50年代末,蘇聯先後布置中程飛彈,發射人造衛星,又大力發展核武器,使得冷戰的形勢更加嚴峻。這讓德國越來越擔心自身的安全,對盟國的防衛也不甚放心。畢竟自己的家門還是自己防守更安全。
(西德國防軍)
1958年,西德終於獲得核發射系統的裝備授權。這可是個重要標誌,它意味著德國的軍事力量將會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1960年,西德國防軍人數已經發展到27萬人,雖然離50萬人的目標還很遠,但是已經大大提升了西德在北約中的地位。那時,德國國防軍占北約軍隊人數的1/3還多。
不僅軍隊數量在增加,美國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德國國防部工作,甚至部份德軍還曾在美國接受訓練。
從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西德的軍費開支總體上一直在增加。1954年,西德的軍費開支為73.83 億馬克;1959年增加到121.15 億馬克;而到了1967年,西德的軍費竟為214.08 億馬克。
(北約旗幟)
70年代,軍費增幅有所放緩,但增幅仍高達49%。1983年,西德的軍事開支已經占到總GDP的3.4%,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比法國和義大利的軍費開支都高,在北約所有成員國中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在軍費不斷增加的基礎上,西德的軍工生產也有了長足進步,從開始的仿制別國武器階段進入到自行研制和合作開發階段,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到了七八十年代,德國軍事企業的技術和產品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豹」系列坦克、自行高炮、牽引榴彈炮等武器均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獨占鰲頭。
可以說,到了冷戰後期,德國已經基本擺脫戰敗國的地位,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力量,成為一個隱形的軍事強國。
文史君說
冷戰結束以及兩德統一以後,德國的軍事實力日益增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值得註意的是,「9·11」事件後,德國防務政策發生了顯著變化。德軍的任務已不再是單純的維護國家安全,更多的是為其北約盟友提供幫助,甚至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穩定提供防衛力量。後來德國派兵進入阿富汗,俄烏戰爭中大力支持烏克蘭等,正好印證了德國防務政策的變化。但強大的德軍今後會是一支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嗎?這個還真得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德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開建,光明網,2024年9月2日。
周慶建:【「9·11」事件以來德國防務政策的調整】,【黑龍江史誌】2009年第4期。
邵君:【盧修斯D.克雷與2戰後德國重建】,華中師範大學,2012年。
董春霖:【21世紀以來法德防務合作及其對歐洲防務一體化的影響】,國防科技大學,2020年。
王海濤:【德國北約政策研究(1990年-2020年)】,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年。
湯晴愉:【德國統一後對北約政策探析】,外交學院,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石頭)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