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夢想的翅膀,創新是夢想的風帆。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突破、每一段跨越,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敢於追夢、勤於圓夢,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不懈拼搏、攀登高峰。
億萬雙勤勞智慧的雙手,托舉起中國載人航天的星辰夢想,在浩瀚宇宙中銘刻下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成就了今日中國航空航天技術的輝煌成就。
壯哉,中國航天人!
01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錢學森
錢學森年輕時授課照片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報國少年誌
錢學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出生於上海。早在中學時代,目睹了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他就樹立了努力學習、振興中華的信念。當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1935年他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學習,很快學有所成,並因為在航空領域的突出成就受到美國方面嘉獎。
雖然遠在海外,但錢學森的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祖國母親。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訊息傳到美國,他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祖國效力。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錢學森準備歸國,但受到美國政府的迫害無法回國。
1954年4月開始的日內瓦國際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美國要求歸還入侵中國領空的美軍飛行員為契機,要求美國停止阻撓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歸國。在隨後進行的中美10多次高規格的談判中,中國不斷讓步,美方卻突然變卦,表示中國政府拿不出錢學森打算回國的證據,拒絕放人。
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著急時,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信的內容正是錢學森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到祖國。
1955年,在中美首次大使級會談上,中國方面不惜提出釋放11名在韓戰中俘獲的飛行員作為交換並亮出錢學森的求救信,才迫使美國同意釋放錢學森歸國。
在錢學森的諸多身份中,「‘兩彈一星’奠基人」,是媒體提及最多的一個。「兩彈」是指原子彈(後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和飛彈,「一星」是指人造地球衛星。而研究「兩彈一星」,需要地勢開闊,同時也要嚴格保密。錢學森作為這項工作的牽頭人,回國後不久,就時常一頭紮進渺無人煙的大西北,在人跡罕至的沙漠中與同事們一起鏖戰,經常一幹就是幾個月。為了保密,他只能跟蔣英說自己「出差」了,「問他要到哪裏去,不說;去多久,也不說」,還不給家裏寫信。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飛彈核武器研制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這些成就劃時代地改變了中國命運,也劃時代地改變了世界格局。
02
中國衛星之父
孫家棟
共和國勛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
01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
1951年,孫家棟獲得了去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制造的機會。
1957年,毛主席在存取蘇聯時的講話讓28歲的孫家棟熱血沸騰,他下定決心:「國家需要你幹什麽事情,就去幹。」
1967年,國家決定研制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那時,中國航天沒有資料、沒有經驗、沒有專家,幾乎一張白紙。雖然任務艱巨,但時年38歲的孫家棟仍毅然決然地接下了「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的重任。
短短三年後,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那天公布了以後,我們坐車就往天安門跑,到天安門進不去了,已經人山人海了,都在慶祝。我不是搞文學的,形容不出來這些,哈哈……」孫家棟回憶道。
少年學成歸來,白手起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艱苦奮鬥,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02
滿天星鬥璀璨,譜寫一代傳奇
「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中國航天事業繼續向更高的目標挺進,達成了一個又一個成就,而每一個成就背後,幾乎都有孫家棟的身影。六十年裏,一顆顆由他擔任總設計師或負責人的衛星升空: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訊衛星、靜止軌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鬥一號」工程、中國探月一期工程等等。
這些璀璨傳奇的成就背後,也隱藏著無數艱辛和汗水。20世紀70年代,孫家棟帶領團隊研制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時出現了意外。震驚過後,孫家棟帶著大夥兒在天寒地凍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篩子把炸碎的火箭衛星殘骸篩出來,最終找到了失敗的原因。一年後,一顆新的衛星騰空而起。
六十年漫漫征程,他帶領中國航天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一步砥礪前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科學家精神。
03
中國航天事業「總總師」
任新民
任新民在發射現場
滿懷熱情 科技救國
1915年,任新民生於安徽寧國。1929年,他滿懷救國熱情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七七事變」之後,任新民考入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學習槍炮設計制作和使用為抗日戰場研制槍炮、火藥邁出了他科技救國抱負的第一步。
1945年任新民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留學,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他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參與籌建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為武器裝備研制和使用培養科技人才。1956年之後,任新民參與籌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8年他被任命為「1059」發動機總設計師。
「中國航天總總師」
任新民將這個領軍者當得出神入化。那些年裏,他不斷聆聽著身邊的各種學術聲音,又不斷眺望著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步步階梯。學習性聆聽與思考性探索,讓任新民總能在關健時刻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戰略倡導,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以及「對軌域艙留軌的利用」。前者明確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最高目標是從天地往返系統逐步過度到建立永久性的空間站,後者則是將留軌艙既作為一顆對地觀測衛星,又作為天地交會對接目標,從而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於1999年11月正式拉開大幕,先是神舟一號、神舟二號、神舟三號、神舟四號試驗飛船輪番精彩亮相,然後就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持續爆紅!任新民見證了中國航天的輝煌發展歷程,被譽為中國航天「總總師」。
04
「雷震海天」的航天巨匠
黃緯祿
被譽為「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
從零開始,發射中國自己的「爭氣彈」
20世紀40年代初,20多歲的黃緯祿在中央大學求學和畢業後的社會經歷中,看到了祖國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下風雨飄搖,抱定了「科學救國」的誌向。
1957年,在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飛彈研制機構——國防部五院,黃緯祿開始了他的「飛彈人生」。
中國飛彈的研制是從仿制開始的。但正當仿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撤走了全部專家。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黃緯祿擔當起了飛彈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負責人的重任。中國研制飛彈的基礎是一窮二白,一切必須從零開始。
首枚飛彈運往基地前,黃緯祿和戰友們在午夜燈火通明的生產車間裏把每一個環節重新仔細檢查,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廠房裏,他們對每一個電路單元都進行了反復的偵錯。他們要向世人證明,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飛彈來。
1960年11月,中國仿制的第一枚飛彈——「1059」(東風一號)發射成功,實作了中國軍事裝備史上飛彈零的突破!1964年6月,東風二號飛彈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翻開了中國飛彈發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由飛彈運載發射的原子彈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中國飛彈研制試驗成果震驚了世界!
05 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屠守鍔
屠守鍔,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中國科學院院士,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主要拓荒者之一。屠守鍔畢生從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研究工作。領導參加地空飛彈初期試制,研制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飛彈、中程飛彈,研制洲際飛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等。
「金牌火箭」
在屠守鍔的主持下,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科研人員研制了改進型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丙。
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不僅充分利用了洲際飛彈的成熟技術,並且根據發射衛星的需要進行重要技術修改,效能更加優異,入軌精度高,工作穩定性和可靠性非常好,從1975年11月至2014年11月,長征二號丙成功發射42次,把30顆不同用途的衛星準確送入軌域,保證了百分百的發射成功率,被譽為「金牌火箭」。
屠守鍔先後擔任中國近程、中程飛彈的副總設計師,遠端飛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主持解決了若幹重要型號特別是遠端運載火箭、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和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中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並參與了中國火箭技術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決策,從技術上主持制定了中國運載工具的研究發展規劃,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06 航天技術重要拓荒者·梁守槃
梁守槃,飛彈總體和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技術重要拓荒者之一,福州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美國歸僑。他是中國「兩彈一星」的功臣,被譽為「中國海防飛彈之父」,與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並稱中國「航天四老」。
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梁守槃不僅在科學技術上深有造詣,具有獨立思考、科學嚴謹、敢於直言的治學態度,具有對飛彈研制試驗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進行決策的才華;而且還十分重視航天科技工業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技術途徑等的制訂工作。
梁守槃多次提出關於航天科技工業管理體制和機構設定方面的建議;註意總結飛彈型號研制工作的經驗教訓,向領導陳述己見;親自起草和修改了飛彈研制程式;······。他的這些建議與意見,大多數都已被領導接受或采納,在促進航天科技工業開發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作為航天部科技委的副主任,曾分管航天科技工業2000年發展戰略的制訂工作,他以嚴肅認真和積極負責的態度組織了這一工作。這一工作的圓滿完成,凝集著他的一份重要貢獻。
逝世前幾年,他還十分重視研究航天科技工業的經濟效益問題,較早地提出了飛彈型號研制工作要搞經濟核算和經濟承包責任制,極力反對包盈不包虧的假承包,努力探索飛彈工業增強經濟實力的道路。
航天系統工程中的「金科玉律」
有一條「四共同」 原則一直被奉為航天型號系統協調工作中的「金科玉律」,即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
這一原則是黃緯祿最早在潛地飛彈的首次總師擴大會上提出的。那時,潛地飛彈型號研制遇到了一個問題,雖然經過多次改進卻無明顯的效果,這樣將使各方面的工作長時間停頓下來。在這個緊要關頭,黃緯祿果斷決定召開首次總師擴大會。這次總師擴大會之後,根據黃緯祿的講話內容總結出了「四共同」的原則。
如今,這一原則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一筆寶貴財富。
來源:秦皇島市機器人研究會繼續滑動看下一個輕觸閱讀原文
甘南州科協向上滑動看下一個
原標題:【【弘揚科學家精神】向中國航空航天科學家致敬】
來源:甘南州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