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對戰印度眾將有分歧,劉伯承出面鎮場,戰前告誡手下的話影響至今

2024-10-23軍情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在世界戰爭史上,有這樣一件匪夷所思的軍事行動:三個戰士臨時組成的戰鬥小組,竟然擊潰敵軍的一個炮兵營。

不僅如此,在戰後的送出作戰報告時,他們還留下了一句霸氣側漏的名言: 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如此離譜的劇情,就連神劇導演都不敢這樣拍,卻是在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期間真實發生的。

印度將侵略作戰硬生生打成衛國戰爭,這是兩國領導人都未曾預料到的。在對印自衛反擊戰開戰之前,印度氣焰十分囂張,派來了印度王牌旅之稱的第七旅,揚言要給中國的「娃娃兵」一點教訓。

盡管早就對印度的軍事實力有了心理準備,但對於頻頻侵略中國領土的對手,中國還是將其視為國民黨二流軍隊的水準。

「退隱」多年的劉伯承元帥親自出面鎮場子,指出要以「雄獅縛雞」之勢來打好這一仗。

這場戰役之所以打的如此順利,除了憑著我軍將士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戰鬥能力外,同樣離不開「軍神」劉伯承元帥謹慎穩重、神乎其神的指揮。

他在戰前告誡眾將的一句綱舉目張的名言,直到今天仍對部隊有著巨大影響。

戰前分歧

1962年6月,印度軍隊在東段甚至已經越過了「麥克馬洪線」,侵入中國西藏扯冬地區。

印度的步步緊逼,令毛主席忍無可忍,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參加這場會議的都是黨和軍隊領導人物,針對中印的邊界問題展開討論。

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國際反華勢力的合圍之中,因此出現了一種聲音,想要針對印度采取和緩政策。但毛主席和周總理予以了否定,面對印度的再三挑釁,中央領導人決定進行對印自衛反擊戰。

既然決定了要打,那就要討論怎麽打、能不能打贏的問題,毛主席和周總理首先詢問了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的意見。

毛主席問道:「印度的軍隊參加過二戰,還有些戰鬥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呀?」毛主席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印度派出了參加過二戰的王牌部隊——第四師精銳第七旅。

面對主席的疑問,張國華將軍自信而堅定地回道: 「我們一定打得贏!請主席放心!」但他的說法遭到了在場其他將領的質疑。

由於存在不同意見,周總理就點名詢問了「軍神」劉伯承元帥的看法,由他出來「鎮場子」。

劉伯承元帥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立即分析了這場戰爭。他雖然沒有去過青藏高原,但憑借著高深的指揮經驗,他立即想到了一條可行的行軍路線。

青藏高原頂部常年積雪,是很多河流的發源地。憑借著這點,劉帥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有水必有路,不妨改變一下思路,可以順著水流方向開辟一條路線嘛。」

劉伯承、張國華的回答讓毛主席吃了定心丸,經過一系列分析,領導人們一致認為戰勝印軍是很有把握的。

毛主席當即拍板,制定了正面小批部隊佯攻,前頭部隊沿水探路,大部隊後續跟進的戰術。自衛反擊戰的進攻時間被定在了10月20日,由張國華擔任前線總指揮。

速戰速決的反擊戰

雖擔任指揮的是張國華,但實際上進行戰略部署,更多的還是劉伯承。

此時的他賦閑在家已經有段時間了,但張國華很重視這位往日他的老領導的看法和建議,所以此次對陣印度,劉帥就像是軍隊外掛一般的定位。

當然,面對印度,劉帥也是當仁不讓。雖然「廉頗」老了,但是眼界和經驗對比新一代的當家人,還是要豐富一些的。

戰前,他告訴張國華一句話:

「張國華,我要你明白,這次不是和印度的邊防警察打,而是和他們最好的、參加過二戰的正規軍打。告誡部隊,不要輕敵!」

在軍中沒有「不要輕敵」,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正是劉伯承元帥一貫的作戰風格。 在劉伯承元帥和張國華的聯手部署下,西藏軍區早早地就做起了搶修公路、挖戰壕、準備物資的備戰工作。

反觀印度部隊卻極為松懈,在部隊基礎布防上漏洞百出。既沒有警戒哨卡,又缺乏側翼戒備,只單單作了正面布防。這讓張國華更有把握,將首戰目標由消滅對方的一個營轉變為吃掉他們的一整個旅。

戰前,劉帥提出「夜行曉襲」的戰術方針,充分發揮解放軍的兵力優勢和作戰風格。

10月20日,中國解放軍根據劉伯承元帥制定的行軍路線,朝著毫無防備的印方駐守部隊發起迅猛反擊。

果不出劉帥所料,我軍的如同神兵天降般的行軍令印軍猝不及防,印度第七旅被迅速殲滅。

英勇的戰士們靠著大縱深迂回,將印軍打的潰不成軍,東線作戰以我軍輕松取勝告終。東線作戰結束後,中國率先提出了和談,然而印度方仍執迷不悟地堅持作戰。

於是我軍繼續發動了第二階段作戰,向入侵印軍發起了反擊作戰,將印度在中國境內非法設立的軍事據點一並拔除。

印度軍方被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所深深震撼,國內頓時亂作一團。 然而中國的戰爭目的只是為了捍衛領土主權,因此在必勝的局面下,並沒有選擇繼續進攻印度,只是奪回了中國應有的領土。

11月22日零時,我軍全面停火,這場對印自衛反擊戰共殲滅7000余印軍,獲得了全面勝利。

這場戰爭中國贏的如此順利,除了前線張國華及解放軍戰士的英勇作戰外,還離不開劉伯承元帥制定的戰術和傳達的戰略思想。不打無準備之仗,打就要打雄獅縛雞之勢。

之所以劉伯承元帥被將士們視為「軍神」,正是他謹慎穩妥的指揮風格,才能在戰場上做到運籌帷幄,百戰百勝。

「軍神」的指揮藝術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作為中外著名的軍事家,劉伯承元帥組織指揮了許多重大戰役,以極為突出的軍事才能和用兵之道,立下了無數戰功。

在劉帥的戎馬生涯中,魯西南戰役中的千裏躍進大別山,是他充分發揮卓越軍事能力的經典戰例。

1947年6月,蔣介石的「全面進攻」計劃在各大解放區的英勇作戰下宣告破產。心有不甘的蔣介石轉變策略,開始針對陜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

毛主席迅速判斷局勢,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南地區強渡黃河,向著國民黨兵力薄弱且敏感的大別山進行千裏躍進。以求扭轉戰爭局勢,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

一旦解放軍占領了大別山,就可以東攝南京、西逼武漢,像一把鋒利的刀刃戳進國民黨的要害處。

蔣介石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派出了23個旅緊跟晉冀魯豫野戰軍,意圖搶奪大別山。

毛主席深知這一戰略任務之艱巨,因此在戰前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前途做了三種預測:

一是轉戰中付出了較大代價,在大別山根據地站不住腳;二是付出了一定代價,在大別山站不穩腳;三是付出了代價,但在大別山站穩了腳。

為了實作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戰略目標,劉伯承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特點之一: 「著眼整體,統籌全域」

要用妥善的眼光處理全域與局部的關系。局部在有必要時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從而爭取全域的勝利。

國民黨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集團軍沿著河床修築了大量工事,企圖以黃河天險為屏障阻止劉鄧大軍南進。如果強渡黃河,勢必會遭到敵人的猛烈抵抗,即便強渡成功也要付出巨大代價。

因此劉伯承采用了聲東擊西的計謀,在渡河前做出如此部署:

一支部隊在豫北偽裝成主力部隊發起進攻,另一支部隊在開封發起佯攻,而主力部隊則趁機由豫北轉向東南渡過黃河。

面對解放軍虛虛實實,真假不定的進攻方向,國民黨果然中計,向北追擊偽裝成主力的野戰軍部隊。

眼看敵人防禦空虛,劉鄧大軍於6月30日在黃河北岸突然發起渡河作戰,當夜便突破了敵人的防線。

劉汝明集團被劉鄧大軍的攻勢所震懾,立即退守鄆城,以其國民黨部隊支援。蔣介石也迅速調集3個整編師,由隴海鐵路北援劉汝明,想要在兩軍夾擊下讓劉鄧大軍背水而戰。

面對國民黨部隊的鉗擊之勢,如何應對?

劉伯承又運用了他制敵克勝的法寶,也是我軍歷來戰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 毛主席提出的以十當一,「殺雞用牛刀」之戰術。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分散兵力防守則處處陷入被動,不如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猛攻敵人薄弱之處。

劉伯承運用孫子兵法中「攻其所必救」一計,以一縱、軍區獨立一旅合圍兵力較弱的鄆城。以二縱、六縱向著國軍援兵必經之處趕進,二縱襲曹縣,三縱奪定陶。

布下縝密細致的戰略部署後,劉鄧大軍便開始對鄆城發起了猛烈總攻,鄆城守敵等不來救援之軍,迅速被解放軍所收復。

曹縣守軍望風而逃,定陶也被六縱所攻克。看似險象環生的鉗擊之勢,就這樣被劉伯承巧妙化解,並開辟了鄆城、定陶、曹縣這一帶廣闊的戰場。

攻克定陶後,劉伯承根據敵我態勢迅速做出判斷,抓住敵人被打亂陣腳、猶豫不前的時機向敵人東援的三個師發起進攻。

按照預定計劃,各縱隊迅速切斷了敵人的長蛇陣,將敵三個師分割包圍。

敵人蜷縮於狹小的村莊之中,想要利用地勢做困獸之鬥。為避免出現不必要的較大傷亡,劉伯承做出了「圍三闕一」的調整,故意放出了口袋陣讓敵人突圍。

在三面猛攻下,敵人果然趁著夜色,朝著火力薄弱的東方突圍。待到敵人大部份部隊進入口袋陣後,解放軍伏兵從四面沖出,立即收攏合圍,順利殲滅了1.9萬余人。

蔣介石不甘魯西南戰役的頻頻失利,立即調集了5個集團軍,兵分五路朝劉鄧大軍發起合擊。

劉伯承再次熟練運用兵法「聲東擊西」、「金蟬脫殼」之計,派出十一縱在黃河制造北返渡河的假象。

國民黨軍隊大喜,連忙加速朝著劉鄧大軍合圍。見敵人已經中計,劉鄧大軍突然兵分三路南進,最終在華東野戰軍的掩護下成功千裏躍進大別山。

劉伯承在戰場上靈活運用古代兵法,洞悉敵人心理,展現了自身非凡的戰爭指揮藝術。

「軍神」的軍事教育思想

國民黨第十一師師長王遠直在讀了劉伯承的【重校<合約戰術>序文】後,在日記中如此評價:

「國軍高級將領中,其才識無有能超過劉伯承者,國軍之指揮又安能勝過共軍?」

能得到敵人如此心服口服的評價,由此可見劉伯承的軍事才能有多麽耀眼。

一支優秀的軍隊,除了要有善於用兵、文韜武略的指揮員外,還要有具備良好素養的戰士。因此在指揮作戰的同時,劉伯承十分重視軍事人才的培養。

中央紅軍學校、紅軍大學、紅四軍大、中原軍政大學、二野軍政大學、西南軍區軍政大學皆由劉伯承擔任校長,為我軍、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軍事人才。

建國之後,黨中央決定成立陸軍大學,劉伯承得知後立即辭去二野司令員職務,致信黨中央「讓我去辦院校」。

在劉伯承「治軍必先治校」的思想下,這所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使我軍的軍事教育進入新階段,為軍隊現代化、正式化培養了大量人才。

劉伯承元帥對於軍隊,國家的重大貢獻,奠定了他「軍神」之稱的地位,他的軍事思想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他在對印自衛反擊戰戰前說的那句「不要輕敵」,影響至今,依然鞭策著戰士們繼續發揚不驕不躁、料敵從寬的作戰風格。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