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西方人忽然意識到,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理解和他們有差別!

2024-10-14軍情

戰爭是政治的一種延續,是人類群體之間暴力對抗的極致表現。

從人類歷史的整體發展來看,戰爭幾乎始終伴隨著文明的進步。

自人類出現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戰爭無論規模大小始終沒有停歇過。

從戰爭的形式來看,世界大戰無疑是人類戰爭中最為頂尖的表現。

20世紀,全球範圍內發生了兩場世界大戰,導致無數生命遭受磨難,人類文明遭遇了重大災難。由於戰爭的頻繁爆發,這一時期的主要主題被普遍視為戰爭與革命。

然而,中國與西方在對世界大戰的認識和理解上存在顯著差異。

西方意外地意識到,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看法與他們存在差異。

一、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大戰

所提到的西方,不僅限於一個地理範疇,更主要是指一種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通常可視為以西歐和北美已開發國家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的世界。

毫無疑問,西方最早實作了現代化,拉開了人類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序幕。

西方的崛起與現代化的歷程,始終伴隨著慘烈的暴力和殘酷的殖民擴張。

他們透過先進的交通和通訊手段將世界緊密聯系,開啟了全球化的首波浪潮。

他們借助強大的艦船和火炮突破了亞非拉國家的封閉國門,毫無顧忌地在全球擴充套件殖民地。

他們還運用低價商品和貿易優勢來進行商品和資本輸出,從全球範圍內掠奪資源。

西方國家透過對全球人民的深度剝削,達到了發達的狀態。

然而,西方內部並非完全統一,各國之間的競爭和鬥爭日常頻繁。當幾個勢力之間利益分配不平衡,矛盾積累到無法調和的地步時,沖突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這正是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歷史教科書所提到的「帝國主義在政治和經濟發展上的不均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新興強國的德國,經過國家統一後迅速崛起為世界一流強國,但全球的殖民地已被像英國和法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完全占有。德國不願意屈居其後,最終選擇了發動戰爭。

就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言,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實力迅速回升的德國,不再願意繼續受限於英法主導的凡爾賽體系,最終再一次發動了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因皆源於西方國家之間的鬥爭,最終才擴散至全球。西方對世界大戰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

在西方人的觀念裏,中國在世界大戰中的「存在感」相對較低。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西方人認為世界大戰實際上是其內部的「內戰」,與中國無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中國正處於北洋政府的統治之下。盡管未直接派遣軍隊參戰,卻有數十萬中國勞工跋涉千裏前往歐洲戰場,為同盟國提供挖掘戰壕等後勤支持,戰後理應獲得戰勝國的待遇。

然而,西方國家或有意或無意地輕視甚至忽略了中國的貢獻,在巴黎和會上並未給予中國應有的地位,這場外交失利直接導致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確實成為了東方的重要戰場。

在這場全球人民團結起來反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中,中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顯著作用。

即使是羅斯福和丘吉爾等人,也不得不對中國的貢獻表示贊賞:「如果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擊敗,那麽有多少個日本師團能夠轉而參與其他戰鬥?他們或授權以立即攻下澳洲,征服印度……」

美國飛虎隊的前隊長韋恩·強森表示:「毫不懷疑,中國人民在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偉大勝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將無從談起。」

然而,在戰爭勝利後,出於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偏見,西方人再次選擇性地忽略了中國的貢獻。

換言之,在西方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敘述中,中國並不是一個核心角色,主角依然是西方國家。

例如,他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日期定為1939年希特勒對波蘭的閃擊。

實際上,中國從1931年「918」事件開始,就已開展了反法西斯的鬥爭。

他們將阿拉曼戰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中途島戰役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完全忽視了中國戰場的發展。

而且,為了取得戰爭勝利,中國承受了極其慘痛的代價,西方人對此卻視而不見。例如,西方人對納粹德國的獸行耳熟能詳,深切同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遭受苦難的猶太人,但對發生在中國的南京大屠殺卻知之甚少。

在張純如女士的著作問世之前,許多西方人甚至對這一重要歷史毫不知情。

在西方討論世界大戰相關議題時,往往會選擇性地無視中國。

更為關鍵的是,在西方人看來,世界大戰的結果,無論勝利還是失敗,對他們國家的影響都不會是淪陷性的。

由於世界大戰被視為西方國家之間的「內戰」,無論戰爭如何激烈,最終的最壞局面也只是失去部份領土和支付賠償,而不會導致文明的崩潰或歷史的中斷。

以德國為例,盡管它曾引發兩次世界大戰,戰後也遭受了極為嚴厲的制裁,但數年後,它仍然與其他西方國家達成了和解,重新躋身於西方已開發國家之中。

無論他們怎樣相鬥,基督教文明依然不會消失。

換言之,他們對世界大戰的「緊迫感」並不那麽明顯。

這一點與中國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看法和認識

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看法與西方人存在顯著不同,這些差異源於歷史和現實的多重因素。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認知,比西方人要復雜得多。

西方人所認知的世界大戰,僅指那兩次沖突。但中國人真正體會到的「世界大戰」遠不止這些——西方列強曾多次聯手對中國進行侵略。

從英法聯軍到八國聯軍,近代中國人多次遭遇西方列強的聯合侵略。

尤其是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標誌著整個西方世界侵入了中國。

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內心深處,難以消逝的創傷。

從文明的視角來看,中國人相信如果在全球性的戰爭中落敗,國家將面臨文明滅絕的風險。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實則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中華文明與西方基督教文明在許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中華文明強調包容和多元,倡導求同存異,樂於與其他文明形式和諧共存。

然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一種「上帝與撒旦相對立」的一元論體系,遵循的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世界觀。與之相對的其他文明,必然會引發沖突。

因此,如果中國在與西方主導的世界沖突中失敗,後果將是難以想象的。

因此,在中國人的視野中,世界大戰被視為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爭,完全沒有妥協或退讓的空間。

一旦遭遇失敗,我們將面臨國家覆滅和種族消亡的危險。因此,中國人對世界大戰的擔憂意識,遠超西方人。

在當今全球力量對比中,東升西降的趨勢愈發明顯,中國民眾對世界大戰的理解與認知變得更加切合實際。

作為一個「異族」的東方大國,中國的崛起被美國等西方國家視為對其全球霸權最嚴峻的「挑戰」。因此,他們一直試圖尋找機會,聯手對中國進行圍堵與制約。

一旦常規的貿易戰和輿論戰等策略失效,他們聯合起來找借口對中國發起沖突的可能性也並非不在。

面對整個西方陣營的「世界大戰」,中國絕對沒有絲毫退讓的空間,這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人與西方人對於自身與世界大戰之間的關系理解和認知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在某些西方國家,當人們談到戰爭時,往往認為這只是政府和軍隊的事務,與個人的日常生活關系不大。即使遭遇失敗,也不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這種現象正是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盛行的必然產物。

中國人民擁有深厚的集體主義理念,展現出一種西方人難以理解和達到的家國情懷與愛國熱情,以及誓死不屈於亡國奴的壯麗氣概。

在我們眼中,一旦真正發生世界大戰,每一位中國公民都應肩負起保衛國家的責任,大家都要為了整體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小家。正如,皮之不存則毛無依,覆巢之下又如何會有完整的卵呢。

中國人民向來熱愛和平,我們反對戰爭,但並不怕面臨它。

假如有一天世界爆發戰爭,中國人民必定會團結一心,齊心協力,舍棄個人利益,共同渡過難關。

無論身處何地,不分男女老幼,義無反顧,勇敢獻身於國家的危難時刻,視死如歸。

當前階段,中國正處於民族復興的重要時期,與西方大國之間的賽局也愈加激烈。

中國人民平時勤奮努力,專心工作,默默追求自己的理想,為國家做出貢獻。

只要祖國遇到困難,我們必將傾盡全力捍衛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絕不能放棄祖輩留下的每一寸土地。這是中華兒女的氣概與決心,同時也是我們反對世界大戰的底氣與自信。#智啟新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