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微型超級大國」遭遇困境?以色列陸軍被揭露真實實力

2024-10-14軍情

正文

10月1日,以色列對黎巴嫩實施了所謂的「有限地面行動」。以色列國防軍在坦克、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全面進入黎巴嫩,裝備精良。近期有可靠訊息透露,以色列已向黎巴嫩方向增派了第4個師(第146預備師)。由此可見,以色列所稱的「有限地面行動」實際上並非小規模。

理論上,以色列國防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武器裝備也很先進,應該能夠在黎巴嫩戰場上展現強大的攻勢。然而,現實情況卻可能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在軍事行動的首日,以色列軍方就正式宣布有八名士兵犧牲。

與此同時,美國媒體報道稱,當天有多達47名以色列士兵受傷,緊急被送往後方醫院接受治療。根據真主黨的訊息,以軍在進攻的首日約有60余人傷亡,相當於半個連的規模。此外,真主黨還宣稱,他們在戰鬥中摧毀了三輛現役的梅卡瓦坦克,這些坦克被譽為全球防禦能力最強的一種型號。

戰爭爆發僅一天,以色列軍隊便遭受了重大人員和裝備損失,這讓原本寄予厚望的人們感到十分失望。然而,以色列國防軍並不是第一次展現出其不足的一面。自去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以來,伊軍在面積僅300多平方公裏的加薩地區進行了一整年的激烈戰鬥。盡管在這段期間以色列軍隊表現得相當兇猛,但在達成幾個關鍵戰略目標上卻毫無建樹:解救所有被扣押者、徹底消滅哈馬斯以及占領加薩,這些目標均未實作。

這不由得讓人對以色列國防軍的戰鬥能力產生懷疑。更令人為難的是,在加薩沖突一周年之際,以色列釋出的戰報顯示,自去年10月7日以來,只有347名以軍士兵在加薩地面作戰中陣亡,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員因誤傷或其他作戰「事故」而死亡。然而,這份報告顯然存在很多誇張成分。

總體來看,近來的以色列國防軍與曾五度贏得中東戰爭的昔日強隊已大相徑庭。無論是一年多的巴以沖突,還是近期升級的黎以沖突,都讓這個被譽為「微型超級大國」的國家顏面盡失。曾經在中東橫掃千軍、屢克強敵的以軍,如今在哈馬斯和真主黨的聯合打擊下,其輝煌已不復存在。各類反對以色列的武裝力量也不再畏懼,以往視其如虎,而是勇敢地迎戰這支看似實力雄厚的國防軍,在正面交鋒中展現出更大的膽略。

對那些了解以色列國防軍現狀的人來說,這一軍隊的「破相」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早在2006年的黎以戰爭中,以色列國防軍就因其不佳表現讓人覺得有些「不尋常」。如今過去了十八年,盡管以色列國防軍沒有明顯進步,但哈馬斯和真主黨卻在不斷提升自己。

因此,以色列國防軍目前的戰績令人感到尷尬,這並不足為奇。那麽,究竟是什麽導致以色列國防軍在加薩和黎巴嫩屢屢受挫呢?這個曾被譽為「微型超級大國」的陸軍到底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因此在與哈馬斯和真主黨的較量中頻頻遭遇失敗?我認為,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以色列國防軍的組織結構顯得非常陳舊。

自一戰後期坦克問世以來,陸軍的建設與作戰理念基本圍繞重型裝甲部隊,如坦克發展。在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首先將坦克作為主力進行突擊,透過集中大量坦克對敵方防線實施快速深度突破,這種戰術被稱為「閃電戰」。戰爭結束後,蘇聯進一步完善了這一戰略,使其「鋼鐵洪流」在全球範圍內大獲全勝,無人能敵。

稍微懂一些軍事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坦克若沒有步兵和裝甲車的護衛,極易被敵軍摧毀。因此,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應運而生。裝甲運兵車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戰場出租車」,將步兵送往前線與坦克協同作戰,例如美軍使用的M113裝甲運兵車。而步兵戰車則配備機炮或無後坐力炮,以支持坦克執行突擊任務,為其提供作戰援助。當這三種型別的裝備——坦克、裝甲運兵車和步 infantry 戰鬥車輛聯合作用,並結合遠端火力支援如自行火炮時,就初具現代機械化陸軍的發展雛形。

目前,技術不斷進步,使得陸軍的合成化已日益成為趨勢。像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大國的陸軍,已經完成或基本實作了營級單位的合成建設。合成營的結構相當復雜,不僅包括坦克連、機械步兵連等戰鬥單位,還涵蓋偵察連、工兵連、防空連、作戰支援連以及綜合保障連等輔助力量。這種合成營不僅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而且擁有極高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可以完全獨立執行作戰任務。

相比之下,以色列軍隊的編制顯得非常陳舊。從組織結構上看(不討論武器裝備),其水平至多處於二戰後期的階段。與中美俄等全球強國的陸軍相比,以色列的陸軍編制至少滯後兩代,甚至更久。

以色列國防軍的裝甲旅實際上裝備和編制較為單一。通常情況下,裝甲旅僅由配備梅卡瓦坦克的三個坦克營構成,並配有一個用於破障的裝甲工程營,此外可能還會包括偵察營和反坦克營等部隊。這裏並沒有像「綜合保障營」這樣的被視為「先進」的單位,甚至連炮兵營和步兵營也未被納入配置。

以色列的機步旅也是如此,實質上它僅是一個「機步」旅,沒有配備坦克、炮兵和工兵,也缺少當下流行的反無人機連,同時在後勤支援上也顯得不足。而以色列的炮兵力量則完全集中於獨立的炮兵團,這樣的編制方式,從積極來看是延續了二戰時期的方法,而從消極角度看更像是二戰早期的配置。

因此,以色列國防軍在作戰時,往往面臨兩種狀況:一是坦克和步兵各自單獨行動,由於缺乏配合而被逐一擊潰;二是多支部隊齊頭並進,卻因加薩的城市迷宮和黎巴嫩南部的山地地形而被分隔包圍,最終又回到了「各自為戰」的局面。這兩種情形顯然都會引發嚴重損失。

其次,以色列國防軍(本文僅涉及陸軍)的戰術思維顯得相當落後。

盡管以色列國防軍配備了相對先進的武器,但由於編組無法及時跟進,其戰術表現遠未達到現代化陸軍的標準,反而更像是二戰初期那種笨拙僵化的部隊。這支軍隊或授權以應對幾十年前中東戰爭時那些落後的阿拉伯國家軍隊,但面對意誌堅定、訓練有素的真主黨和哈馬斯,則勢必顯得力不從心。

以色列軍隊的編制特點在於步兵旅和坦克旅各自獨立,步兵旅純由步兵組成,而坦克旅僅配備坦克。這種結構導致了不同兵種之間缺乏有效的協同。然而,以色列軍隊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極為少見的「自主」作戰模式。梅卡瓦坦克便是這一點的典型例項,它不僅是一輛主力戰車,還能攜帶6名全副武裝的步兵,因此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步兵戰車兼具」的型號。

這一設計源自以色列的作戰思想,即在沒有步兵支持的情況下,坦克部隊需能夠獨立向前推進。同時,由於以色列步兵在日常訓練中鮮少與坦克部隊進行協調演習,許多步兵連最基本的步坦協同都難以完成。

這種情況導致的嚴重後果是,以色列坦克在缺乏步兵保護的情況下遭受了大量損失。以黎戰爭中的瓦迪·薩魯基坦克伏擊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時以色列陸軍的一個裝甲營完全沒有步兵支持,直接進入河谷區域,因此被真主黨抓住機會發動攻擊。最終,24輛梅卡瓦坦克中有11輛迅速被擊毀,該裝甲營很快減員至只剩下半個營。

在最近的加薩沖突中,這一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與2006年相比,2024年的以色列軍隊似乎並未取得顯著進展。哈馬斯武裝多次對孤立無援的以色列梅卡瓦坦克進行突襲,表現出所謂「反坦克體操」的精彩場景。如果以色列國防軍步兵能夠下車,與哈馬斯輕步兵展開近戰,並具備一定的步伐與坦克協同作戰能力,那麽很明顯,哈馬斯這些「反坦克體操」是無法成功實施的。

最終,以色列國防軍的訓練水平顯著不夠。

以色列是一個面積相對較小的國家,國土總面積大約為2萬平方公裏,居民人數僅超過900萬。在這些人群中,還需排除那些無法參軍、不上稅、不參與戰鬥且難以得罪的哈瑞迪派「正統猶太人」,以及一些不完全可信賴的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由此可見,可用於征召和作戰的人口大致剩余600多萬。

由於以色列與鄰國的關系長期緊張,幾乎沒有周邊國家與其建立良好的交往,近期更是頻繁爆發沖突(根據內塔尼亞胡的說法,以色列正面臨「七條戰線」的戰爭)。在此背景下,以色列被迫維持一支較為龐大的陸軍。

以色列面臨著人口和資源的有限性,然而卻需要維持一定規模的陸軍,這一矛盾促使其將稀缺資源盡量集中於少數精銳部隊,以確保戰鬥力。實際上,以色列陸軍確實實施了這種策略。盡管名義上有13萬常備兵,但能夠實際參與作戰的人數相對較少。

目前,以色列陸軍的主要力量由四個裝甲旅組成:第7裝甲旅「薩爾」、第188裝甲旅「巴拉克」、第401裝甲旅「伊克沃特-哈巴澤爾」和第460裝甲訓練旅「光之子」;以及五個機械化步兵旅:第1梯隊「格藍尼」、第84梯隊 「納哈爾」、 第89突擊旅行、第900梯隊「克菲爾」和兼有933梯隊的 「吉瓦蒂」。此外,還有一些用於特種作戰的傘兵團隊及多個炮兵團,總數大約為3萬多人。

因此,盡管以色列陸軍在名義上有十幾萬兵員,並且在新一輪巴以沖突期間曾一度將軍力擴充套件至近30萬,但實際上具備實戰能力的僅有3萬多名精銳部隊。其余的國家防衛軍地面部隊則主要由所謂「領土旅」或「守備旅」的單位組成。這些人員表面上隸屬於正規軍事體系,但訓練水平不足,裝備和後勤支持也十分薄弱,甚至待遇和薪資水平較低。

其戰鬥力或許還不及美國國民警衛隊,實際上與二戰後期日本軍隊所設立的百字頭治安師團相差無幾。平時這些部隊在約旦河西岸對付法塔赫尚可應對,但如果真正開戰,他們也只能隱藏在以色列精銳部隊的掩護下,充當「戰爭氣氛組」的角色。

盡管以色列軍隊表面上擁有十幾萬的兵力,但實際上只有三萬正規軍和十萬武裝保安。因此,當大多數以色列士兵在面對強大的哈馬斯和真主黨時頻頻落敗,也就不奇怪了。

在加薩遭受重大打擊後,以色列並未選擇暫停行動,反而在戰鬥尚未平息時倉促向北進軍,試圖引發新一輪沖突。雖然從鞏固內塔尼亞胡個人權力的角度來看,這一舉動或許有其合理性,但從軍事戰略的視角來看,則絕不是明智之舉。真主黨已在黎巴嫩與以色列接壤地區耕耘多年,將那裏的山脈、河谷和村鎮建設成了攻防兼備且相互掩護的堅固陣地。

如今,以色列軍方已部署了4個師,約兩萬人,進入黎巴嫩。至於這支部隊在激烈的戰鬥中能夠幸存多少人,我們無從預測。對於黎以沖突及加薩局勢未來的發展,只能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