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投送能力是實作全球部署全球作戰的關鍵,過去美國一直非常重視自身的戰略投送能力,尤其是海上運力。
【美軍海運】
二戰過後雖然航空技術迎來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但海運依然是跨洲際兵力投送的重要手段 ,但 到了2024年1月,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卻發出警告,曾撰文稱 美國海上運力已經出現巨大缺口。
美軍戰略投送能力的漏洞
哈德遜研究所認為,美軍在近年的幾場戰爭中都 暴露出戰略投送能力嚴重不足, 尤其是海上運力,研究人員透過計算得出結果, 如果美國未來要進攻中國本土,美軍的海上運力是不夠用的。
【美軍海運】
早在2003年這一問題其實就已經初現端倪,為了將部隊運送到伊拉克,美軍動用了軍民輪船組成了龐大艦隊, 計劃在3個月時間內將30萬部隊和200多萬噸戰爭物資以及作戰裝備運到伊拉克 。
在美軍的計劃裏,200多艘艦船組成的艦隊完全能夠完成這樣的運輸任務,但3個月期限到達的時候,被部署到伊拉克的只有30萬部隊,200多萬噸戰爭物資一直到早期軍事行動完全結束,總共上岸 23.5萬噸。
在反應伊戰的影視作品【殺戮一代】中也有體現,主角所在的海軍陸戰隊步兵排連基本的作戰裝備都不夠,其中一個士兵搞丟了自己的PAGST頭盔後一直沒有得到補充,導致其只能暫時用一個摩托車頭盔充數。
【殺戮一代劇照】
海軍陸戰隊的悍馬車也沒有完成裝甲化改造,甚至還要靠士兵們在戰場上用鋼板臨時焊接,在真實的歷史上,情況也差不多。
抵達伊拉克的23.5萬噸戰爭物資僅夠美軍一個星期的消耗 ,所以早期行動階段剛剛結束,美軍實際上就已經彈盡糧絕了。
也就是伊拉克軍隊根本沒有抵抗的決心,如果換成更加堅決的敵人,美軍在物資耗盡後很快就會被趕下海。
參加過伊戰早期軍事行動的美軍士兵對於當時的困難情況都記憶猶新。
【伊拉克戰爭】
很多人印象裏的美軍都是財大氣粗補給充裕,但實際上美軍很多部隊在伊拉克作戰一個星期後就開始出現餓肚子情況,很多部隊的口糧補給甚至直接砍半,這在美軍歷史上是很少出現的。
這還僅僅是打一個伊拉克,如果是進攻中國這樣體量的對手,哈德遜研究所認為 美軍至少要在戰爭初期保證超過2600萬噸物資的運力, 才可能維持150萬人部隊的進攻規模。
而且這還不是最高峰的時候,隨著戰爭持續, 美軍對於海上運力的要求還會越來越高 ,而這顯然是美軍不具備的能力。
悄然增長的中國運力
2600多萬噸的運力水平,基本是美軍實際運力的100多倍,有人可能會疑惑,地球上真的有哪個國家擁有如此強大的海上運力嗎?
實際上還真有, 中國早在2016年就實作了。
到2022年的時候,中國的海上運力已經高達全球占比的12%, 這意味著中國國家的極限總運力達到了3.5億噸 ,這個數位對其他國家來說完全就是降維打擊。
【中國運輸船】
換句話說按照中國進攻美國本土所需要的2000多萬噸運力來計算,這樣的運輸任務甚至不會過多影響到中國的商業運輸。
也就是說,戰爭對中國造成的經濟負擔不會那麽大,在大國對抗中,這將成為一個巨大的籌碼。
中國是如何實作如此龐大的運力的?其實和中國造船工業的蓬勃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
【中國造船廠】
要想提升運力,就必須多造運輸船,這在二戰中就已經得到過驗證,當年工業制造能力世界第一的美國就生產了大量用於運輸物資的自由輪。
1941年到45年間,美國足足生產了2751艘這樣的運輸艦艇, 創造了1512萬噸的載重能力 ,這也是美國為何能支撐起整個同盟國的消耗並最終打贏二戰的核心原因。
但二戰結束後,美國並沒有延續其造船業和海上運力的發展,甚至任由其雕零下去,發展到今天美國造船業的民用部份甚至已經消失了,剩下的都是生產軍艦的企業,而且不具備戰時大規模生產的能力。
【如今的美國造船業造航母軍艦還行,民用產業不行】
唯一值得美國驕傲的可能就是其核航母和核潛艇的生產技術,仍舊處於世界頂尖,但任何一種單一武器裝備,都不可能直接決定的戰爭的勝負。
中國造船業進入新世紀後則妍妍向榮, 光是2023年一年中國造船業的下水噸位就高達4000多萬噸 ,這還是和平時期的水平,如果是戰時情況,完全有可能再翻一番。
【中國造船業】
造船業的蓬勃發展也讓中國海軍掌握著巨大的增量優勢,中美海軍的噸位差距正在快速縮小,而且中國很快就會實作超越。
在美國的國防架構中,海軍是極為核心的一環,如果美軍失去了長期以來的海軍優勢,其霸權影響力和勢力範圍將會被中國海軍大振幅壓縮,而這將在幾年後成為現實。
哈德遜研究所對此感到十分悲觀,美國受工業空心化沖擊的現狀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改善,甚至很可能繼續蕭條下去。
【美軍航母建造】
而中國海上力量的不斷增長,最後必然會讓其在全球賽局中占據主動。
資料來源:
【1】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工建造 .新華網 [參照日期2019-10-21]
【2】陶文釗. 從伊拉克戰爭看美國的單邊主義.【CNKI;WanFang】,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