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的到上萬美軍倉皇逃跑的窘態嗎?這是抗美援朝中的美軍撤離水門橋的真實影像,面對實力不如自己的誌願軍,美軍為何一連敗退?當時的美軍究竟遇上了什麽呢?一圈三連,點個關註~
1950年,隨著美國軍隊一路北上,北韓人民軍在短短幾周時間裏,便潰退到了鴨綠江附近,為了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決定派出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參戰,抗美援朝戰爭由此爆發。
此時全世界的軍事專家都認為,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的差距過於懸殊,因此戰爭的勝利方一定是美國。然而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剛來到戰場的誌願軍數次擊垮美國軍隊。在長津湖戰役中,為了保證數萬美軍成功撤離到港口,中國和美國在水門橋一帶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美軍意識到,中國人民誌願軍擁有著高超的戰鬥素養和作風,無法在正面戰場被擊潰。
要想知道誌願軍所面臨的戰鬥環境,還得把目光投向到七十年前的戰場上。作為長津湖戰役的主力部隊,參與進攻任務的是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在解放戰爭結束後,這支部隊的任務是進一步解放台灣。
然而,隨著韓戰的爆發,一紙調令第九兵團就從福建沿海地區來到了北韓。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很多戰士並沒有分配到抵禦寒冷的棉衣棉帽。要知道,此時的北韓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寒冷的冬天,如果沒有足夠的物資補給,很多戰士會面臨著被凍死的危險。
然而戰局不會因為誌願軍的補給不足而停止。美軍很快也發現了誌願軍的這一漏洞。因此在美國空軍的指揮下,發動了對誌願軍後勤補給線的打擊。很多食品藥品在運輸過程中被摧毀。
美軍認為,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打擊誌願軍的戰鬥能力。從而在未來的戰爭中,逼迫誌願軍戰略變為保守,贏得戰場主動權。
除此之外,美軍在武器裝備上,也領先於誌願軍部隊。作為一支經歷過太平洋戰爭的部隊,很多美國軍官熟悉海空軍的配合運用。在戰鬥中時常大規模調動戰鬥機,偵察機,轟炸機投入戰鬥。
在個人裝備方面,也有著保暖內衣,睡袋,衝鋒槍等一系列先進武器。曾經有人誇張的認為,此時的美國軍隊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部隊。而此刻的誌願軍戰士,只有簡單的個人武器,火箭炮和坦克數量更是遙不可及,也沒有空中作戰優勢。面對這樣的局面,九兵團戰士依然選擇迎難而上,不畏強敵。一場惡戰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在戰爭初期,美軍受到情報部門的原因,一直以為中國政府派出的只不過是幾千人的部隊,屬於象征性出兵。因此在備戰方面產生了輕敵的情緒,一連遭遇了數場敗仗。而到了長津湖戰役期間,美軍則已經了解到了誌願軍的戰略意圖。為了挽回戰場主動權,美國軍隊透過轟炸機群,來大規模打擊誌願軍部隊。
此時的北韓,正經歷著數百年不遇的嚴寒。但是出於隱蔽的考慮,很多誌願軍戰士身上披著白色的床單,一旦遇到了美軍偵察機,就直接撲到雪地上,讓自己的身體和大地融為一體。然而隨著美軍的轟炸,很多誌願軍戰士也因此犧牲。
隨著戰鬥的打響,美軍部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面對這種情況,誌願軍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11月27日,據後來的資料顯示,此時已經有超過十萬誌願軍戰士進入了潛伏地區。他們的目的就是對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發動進攻。切斷他們撤退的方向,在長津湖地區完成決戰。受到地形的影響,當地山路崎嶇,最狹窄的地方只能容納數人透過,這就給予了誌願軍部隊一個絕佳的埋伏位置。
隨著沖鋒號的響起,誌願軍各部隊開始發動了對美軍的總攻。有韓戰老兵在戰後回憶誌願軍的進攻,說那是「群山在進攻」,由此可見,誌願軍強大的戰鬥力,對其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遇到了伏擊之後,美國軍隊根本沒有想到,在如此寒冷的地區,會埋伏這麽多缺乏輜重補給的部隊。在這樣的環境下,連美軍部隊都不可以保證能完成進攻,誌願軍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很快,美軍指揮部就發現,自己被誌願軍切割為數個部份。如果主力部隊無法突圍出去,那麽很有可能會遭到誌願軍部隊的全殲,這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恥辱。據當時的美軍基層部隊匯報,誌願軍把他們團團圍住,很多部隊拼盡全力,一天也只能前進數百米。
11月30日,誌願軍司令部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對被包圍的美軍發動進攻,最好將其全殲。於是,時任27軍副軍長的詹大南下令,調集所有炮兵部隊,對美軍發起炮擊。一直以來,美軍都依靠自身的火力優勢打擊誌願軍,可如今的情況卻完全反了過來。
在這場戰鬥中,美國陸軍第七師三十一團被誌願軍全殲。這是一支美軍內部的王牌部隊,先後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在蘇俄內戰當中,也來到西伯利亞地區參與戰鬥,擁有著豐富寒冷環境下作戰的經驗。然而,在誌願軍強大的攻擊下,這支所謂的「北極熊團」也遭到了全殲。該團團旗至今還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記錄著當年北韓戰場上誌願軍強悍的戰鬥能力。
在之後的數天時間裏,美軍部隊開始突圍,終於取得了進展。雖然在誌願軍的阻擊下,一天只可以前進數百米。但很快,誌願軍的弱點也隨著戰鬥的拖延顯現了出來。由於天氣的影響,長津湖地區的氣溫一度達到了零下四十度,這對於很多還穿著單衣的部隊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同時,由於後勤力量的不足,誌願軍戰士的身體情況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很多誌願軍部隊無法完成阻擊任務,而如果這種局面繼續下去的話,完成的包圍圈很有可能被突破。
在誌願軍司令部進行分析和研討後認為,美國在撤離途中,必須要經過一個叫「水門橋」的地方,只要在這個地方抵擋住美軍,美軍就無法完成突圍。而此刻,水門橋地區在美軍的掌握之下,要想切斷美軍的行軍路線,就必須拿下這裏。
要想逃脫,美軍必須經過水門橋地區。然而,誌願軍為何數次進攻都沒能阻止美軍的透過?美軍采用了什麽方法來對抗誌願軍的破壞?
從地形上看,水門橋是一個交通樞紐,距離新南港也不過六十多公裏,一旦發動了襲擊,美軍可以在最快速度內完成支援工作。同時,水門橋地區只有四米左右的寬度,如果美軍在行軍的過程中遭到打擊,那麽整個車隊都會陷入癱瘓,屆時,誌願軍部隊可以利用現有的地形,由高到低對美軍發動沖擊。由此可見,這個地區對雙方來說,都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再結合上這裏至關重要的戰略價值,自然就成為了雙方的必爭之地。
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這裏不方便大規模部隊的展開。因此,我軍首先派出了一支小分隊,攜帶著炸藥對水門橋發動破壞。很快,誌願軍戰士便利用著掩體摸到了水門橋附近,對橋體發動了爆破。由於個人攜帶炸藥的有限,水門橋並沒有遭到摧毀性打擊,只是在路面上產生了破壞。不過大家一致認為,這些破壞也足以讓美軍的裝甲部隊無法透過。
令戰士們沒有想到的是,美軍很快就拿出了工兵設施,經過一番工作後,完成了水門橋的修復任務。對於誌願軍來說,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此時的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工業國,很多在誌願軍看來寶貴的工業裝置,在美軍內部已經是普遍存在。因此誌願軍便是吃了這樣的虧。
美軍方面也明白這裏的重要性,增派了部隊繼續守衛。在第二次對於水門橋的襲擊戰鬥中,戰士們選擇夜色發動進攻,在這樣的環境下可以防止被美軍發現。於是,隨著戰役的推進,誌願軍再一次完成了任務。
這次戰鬥不同以往,誌願軍吸取了上次的經驗,順勢炸毀了美軍的木材,以防止美軍再一次修復。然而,兩國之間差距巨大的工業實力,再一次讓誌願軍目瞪口呆。在直升機的帶領下,美軍士兵開始利用從日本基地運送來的鋼材,很短時間內完成了修復工作。誌願軍的努力又付諸東流。
在第三次水門橋戰鬥中,誌願軍認為。只要炸毀了橋墩,美軍就無法修復。因此,在付出了很多戰士的生命之後,橋基被摧毀。
當美軍看到這樣的戰局後,進行了現場勘測,設計出一套完整的鋼結構橋梁,透過運輸機直接飛抵戰場,從東京出發,數個小時便抵達了水門橋沿線。一天半之後,美軍工兵完成了任務,水門橋被完全修復,而此時的誌願軍已經沒有余力重新發動進攻,在連續的高強度作戰中,九兵團各部隊也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有些部隊甚至成建制凍死在陣地上,成為了我軍歷史上悲壯的「冰雕連」。
由於工業差距,美軍最後成功逃脫,然而他們也見證了可以將其逼入絕境的誌願軍的戰鬥力。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後的時間裏,誌願軍其余部隊更是一次次創造了戰爭歷史的奇跡。水門橋的戰鬥,正式提前敲響了美軍滅亡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