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美軍現學現賣,「豪華版」穿插令誌願軍受創,卻被最原始戰法破解

2024-11-07軍情

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誌願軍的穿插戰術稱得上是一絕,令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吃了大虧。

如果說,在第一次戰役中,美軍是吃了誌願軍突然襲擊的虧,那麽,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戰役中,誌願軍的穿插戰術確確實實地給美軍上了一堂生動軍事課。

所謂穿插戰術,是指利用敵人部署的間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縱深或後方的戰鬥行動,是進攻作戰的一種重要手段。目的是奪占敵縱深內的要點,分割和打亂敵人部署,為各個殲敵創造有利條件。

這種戰法本來是各國軍事領域裏面的常見科目,每個上過軍事院校的軍官們都應該熟知並會運用。但是這種戰法對於戰士們的要求極高,不僅擔負的任務艱巨,而是還要面臨著腹背受敵,邊插邊打,邊打邊插,稍有不慎,就會被敵人反包圍,這恐怕也只是誌願軍戰士能夠完成的艱巨任務吧。

舉兩個例子:

其一、三所裏戰役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之所以會被稱作是改變了北韓戰局的一次戰役,其原因就是誌願軍的穿插部隊,尤其是38軍113師的敵後穿插阻擋住了美軍一線部隊和二線部隊的連線處,切斷了美第九軍的退路,並英勇阻擊了來自南北兩個方向的夾攻,大量地殲滅了敵軍有生力量。使「聯合國軍」南北肉眼可見,可就是靠不上去。

從表面上看,113師在三所裏進行的是一場阻擊戰,可這只是這次穿插作戰的後半程,由此可見,穿插戰法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其二、水門橋之戰

第二次戰役西線有三所裏,東線則有水門橋。在戰役發起前,第九兵團派第58師穿插敵後,命令58師在發起進攻時,徹底炸斷水門橋,把美陸戰1師和美7師徹底封堵在水門橋以北地區,預計殲滅。

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寒冷異常,58師爬冰臥雪,完成了穿插任務,並在第九兵團發起進攻時三次炸毀了水門橋。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工業實力太強,竟然派空軍空投了建橋物資,美陸戰1師和美7師就有可能被徹底殲滅在長津湖地區。而誌願軍九兵團也因非戰鬥減員太多(主要是凍傷),也無力再次進行追擊,第二次戰役恐怕就不是扭轉戰局這麽簡單的事情了,美國或許都會停戰撤兵。

都說「慈不掌兵」,九兵團的減員數量如此之大,連一向對傷亡數位毫不動容的彭德懷都罕見的下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可見九兵團此次穿插任務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在戰場上起到了作用是多麽巨大。

第二次戰役後,李奇微來到北韓接替了因車禍死亡的沃克的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職務,可沒等他反應過來,誌願軍第三次戰役隨即展開。此時的「聯合國軍」在誌願軍之前的打擊下,完全已經喪失了抵抗的鬥誌,在稍作抵抗之後,便敗下陣來。

李奇微也認識到,依靠這支完全喪失了鬥誌的軍隊來與誌願軍作戰,無疑是不現實的,當務之急的是如何把這支軍隊撤下來。

就這樣,第三次戰役出現了罕見的一幕,一面是誌願軍大範圍的穿插迂回,想要徹底封堵死美軍撤退的道路,一面是美軍大範圍的撤退,其撤退的速度遠超進攻的速度。尤其是美軍和大量逃往的難民聚集在漢江渡口的時候,如果誌願軍的炮兵部隊能夠強行推進到此,那對美軍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

李奇微是位善於總結的將軍,他在仔細查閱第八集團軍戰場記錄的時候,發現了誌願軍的攻勢始終不能保持長久,一般在持續攻擊7~8天之後就會停止追擊,這是個很反常的現象。再結合其他戰場記錄,李奇微發現,誌願軍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後勤保障能力僅能維持7~8天作戰,而這也是一名步兵所能攜帶的最大物資了。

針對誌願軍的作戰特點,李奇微把誌願軍的戰法命名為「禮拜攻勢」。並制定了相應的戰法,即「磁性戰術」。

「磁性戰術」並不新鮮,其實質就是逐漸拉長我誌願軍的攻擊距離,耗費誌願軍的後勤補給,待到誌願軍到了攻擊極限的時候,再反戈一擊,利用以坦克為先導的快速部隊向我誌願軍後方進行大範圍穿插迂回分割,占領我後方的戰略要點,再進行反攻。

其實,在第三次戰役末期,美軍的戰法已經初現端倪,可是,彭德懷審時度勢,認為誌願軍入朝參戰後,已經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戰力已經處於極限,即使占領了漢城,也是美軍主動放棄的,所以不顧北韓最高領導層和蘇聯顧問的反對,停止了進攻,使美軍的計劃未能得逞。

就在雙方休戰期間,美軍也在總結經驗,在針對如何破解誌願軍穿插戰術的時候,美軍認為,一是要有堅定的固守信念,二是要緊密銜接各部之間的縫隙,使誌願軍的穿插失去條件,這或許是破解誌願軍穿插戰術的辦法。

因此,在第四次戰役的砥平裏戰役中,美軍就是固守一點不動搖,利用其強大的火力阻擋誌願軍的進攻,待到天亮之後,美軍的大批轟炸機趕來助戰,使誌願軍對砥平裏的攻擊功虧一簣,損失慘重。而負責穿插的部隊因為美軍各部之間的銜接比較緊密,僅有少量部隊穿插成功,在我大部隊沒有擊破當面之敵的時候,少量部隊的穿插成功對戰役的總體意義不大。

在第五次戰役時,誌願軍和美軍進行了一次最大範圍的,互相反穿插作戰。

戰役開始時,誌願軍攻勢如潮,在短時間內就突破了美軍在南北漢江的防線。在西線,負責穿插任務的60軍已經前出約百裏;在東線,負責穿插任務的12軍31師已經前出百裏以上,該師的91團穿插的距離最遠,已經距離出發點約200裏。

這本來是好事,可是隨後發來的戰報卻讓彭德懷高興不起來。按照以往的慣例,穿插這麽遠的距離,意味著殲滅敵人的數量一定少不了,可是根據戰報看,殲敵數量僅在兩萬余,這對於發動這樣大的戰役來講,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彭德懷斷定,這定是美軍的圈套。隨即,彭德懷下達了停止追擊的命令。

就像彭德懷判斷的那樣,此次美軍之所以在戰役初期不堪一擊,並不是戰力弱,而是主動放棄一線陣地的結果,其目的就是誘敵深入,消耗誌願軍本就不多的糧彈。現自開戰,已經接近一月,誌願軍雖然進行了小範圍的補充,但連續作戰一個月,戰力已經接近極限,正是反攻的好機會。

因此,就在彭德懷下令停止進攻不久,美軍發起了反攻。5月23日,「聯合國軍」集中4個軍13個師的兵力,實施全線反撲。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組成的"特遣隊"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主要沿漢城至漣川、春川至華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多路向北推進。

敵軍反攻之迅猛是出乎誌願軍高層意料的,這是自韓戰開戰以來,美軍第一次動用如此之大的兵力來進行穿插戰術。和我軍的穿插全靠雙腳不同,美軍的穿插堪稱「豪華版」。

而我軍在久戰之下,已經是糧彈兩盡,雖然拼死抵抗,但仍然被美軍突破了兩漢江防線,這其中尤以穿插最遠的60軍180師和31師91團最為危險,已經被遠遠地阻隔在了敵後。

在很多軍史材料中都認為,雖然誌願軍總部在五次戰役中指揮有一些問題,但60軍和180師師首長在臨機處置的時候的錯誤,更是不可原諒的。

筆者不是軍事專家,但也曾經反復研究過當時發給180師的命令,筆者認為,180師之所以出現巨大的傷亡,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180師在本來可以撤離的時候,接到了繼續在漢江南岸阻擊敵人的任務才是最終造成受到重大損失的原因。

正是因為有了180師在漢江南岸的拼死阻擊,才保證了剛剛撤到北岸的第三兵團及其他部隊安全撤離險地,180師7000余人的損失是為了其他部隊能夠安全脫險付出的。不然,如果美軍的「特遣隊」突破了漢江,沿著公路快速突進,對我進行大範圍的穿插,第三兵團和其他所部在來不及建立第二道防線的情況下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大。因此,對180師的損失進行過多的批評是不合適的。

而且,美軍的穿插部隊行軍速度很快。本來,在180師左翼的179師應該和180師連成一片,形成一片完整的防禦陣地,可是因為179師的過早撤離,使得180師和179師之間露出了一塊巨大的空隙,使得美軍的穿插部隊快速突進,對180師進行了反包圍,這也是180師損失巨大的另一個原因。

在東線,美陸戰1師和美 7師的穿插速度也很快,如果不是63軍在鐵原,58師在華川拼死抵擋住了美軍的穿插部隊,第九兵團也非常危險。這其中尤以58師華川阻擊戰最為驚險,他是在沒有接到阻擊命令的時候,發現美軍穿插部隊對我軍會造成的危險而主動承擔起這個艱巨的任務的。

那麽,對於美軍這個快速突擊的戰法,誌願軍就沒有破解的辦法了嗎?

其實,在東線的63軍和58師在阻擊敵人的時候,就已經找到了破解方法。

美軍「特遣隊」的優勢在於快,那我們就讓他快不起來。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美軍突進的道路上挖大量的戰壕,形成了網格化,把美軍的坦克憋死在網格中出不去,然後成為了我軍反坦克武器的靶子。

就這樣,一個最原始的戰術就破解了美軍的所謂最高級的戰法。雖然戰場網格化需要大量的人力,但卻成為了破解美軍穿插戰術的制勝法寶。美軍沒有能力像誌願軍那樣,能夠靠兩只腳完成穿插任務。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在第五次戰役中使用「特遣隊」穿插的戰術,既是它的首演,也是它的絕唱。誌願軍在五次戰役之後,認真反思了失利的原因,再也沒有給美軍施展穿插戰術的任何機會。反觀美軍,也是畏懼於我誌願軍的穿插戰術,在戰線的布置上更為緊湊,也沒有給誌願軍太多的穿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