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釋出了令人關註的數據:
截至2024年1月,全球核武庫存數量達到了12121枚,並且這一數位仍在增長。這些核武器中,大約2100枚處於即時戰備狀態。
俄羅斯的核力量已經調整至戰時高度備戰狀態
核戰爭日漸成為戰略常規選項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全球政治形勢的持續惡化。
隨著全球沖突潛力的增加,核武裝國家感受到了外部環境的威脅加劇,在這種壓力下,它們加速提升核武力量,以應對潛在的危機。
簡單來說,擁核國家預見到未來可能爆發大規模甚至核戰爭,因此紛紛加強核武器生產,做好充分準備。
對於核戰爭的影響,一個關鍵理解是,核戰爭不太可能完全摧毀人類文明。在極端的戰爭狀態下,核打擊可能成為戰爭的常規手段。
核戰爭的視覺表現
關於「核戰爭會淪陷人類文明」的觀點,主要基於核冬天理論。
核冬天理論認為,全球範圍的核戰爭會將大量粉塵拋入大氣層,從而阻擋陽光達到地面,引發所謂的「核冬天」。
然而,多位科學家透過計算發現,這一理論並不符合現實情況。
由於粉塵需要極其微小才能長時間懸浮在空中,而核爆炸產生的粉塵粒度無法達到「實驗室級別」的微細度。
因此,核戰爭不太可能產生足夠的微小粉塵長期懸浮在大氣中,自然也就不會引起核冬天。
核冬天的視覺想象
同時,普遍觀點中的「核打擊將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也存在一定誤解。
核打擊確實能夠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但不至於將一個國家的所有人口全部消滅。
現代城市的地下基礎設施,如地鐵和地下車庫,具有較強的抗核能力。
為了最大化殺傷效果,核武器通常在離地面幾百米高空引爆,這樣對地面的主要傷害來自沖擊波和高溫,而對地下設施的破壞則相對較小。
現代地鐵的抗核設計
如果核武器直接在地面上引爆,其殺傷半徑會顯著減小,而高樓大廈則能在很大程度上吸收核爆的沖擊。
這說明即使對一個城市進行核打擊,也無法透過單次攻擊消滅所有人。
現代核戰略的主要目標是破壞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工業設施,引發敵方混亂並盡可能削弱敵方的工業產能。
從以上分析可見,現代核戰爭很難徹底消滅所有人,甚至難以造成超過一半的人員傷亡。
核打擊的視覺表現
正如古語所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核打擊難以有效削弱敵方生力軍時,戰爭真的就此結束了嗎?
因此,核戰爭並非一輪打擊即可收場,當一個國家首次將核武器投入戰場後,其他國家也將紛紛跟進。
當所有核武裝國家都紛紛采用核武器後,核打擊便成了戰爭中的常規手段。
因此,當擁核國家預見到可能的戰爭,甚至是核戰爭爆發時,他們大量生產核武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核武器的視覺呈現
中國的核武擴充套件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不僅是其他核武國在大量增產核武器,中國亦在大規模生產核武器,並可能已經將本國核武置於高度戰備狀態。
此外,法新社在2022年就報道稱,「中國正在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核武器擴充套件」。
中國核武器的想象圖
自冷戰以來,中國的核彈頭數量一直較少。
20世紀,美國曾長期認為中國的核彈頭數量不超過100枚。
進入21世紀,美國認為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大約為300枚,這一數位相對較低。
然而到了2022年,根據法新社的報道,中國正在實施前所未有的核武器擴張,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核彈頭數量將達到1500枚。
中國核武器的影像
1500枚的核武庫存數量極為龐大,相較之下,美國目前處於戰備狀態的核彈頭數量約為1700枚。
此外,這一數位可能還被低估。考慮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之一,其核武器生產能力遠超其他國家。
從2024年至2035年這十余年間,中國工業的強大生產能力意味著其核武器產量可能遠高於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