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海參崴:讓道已是極限,只要風吹草動立馬反悔

2025-01-21軍情

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海參崴是第二大城市,更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城市,俄羅斯海軍五大艦隊之一的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就曾駐紮在這裏。

可是,在一百多年前,這裏四處都能看到中國人,有商人、小食品店主、農民還有港口工人,就連中國人居住過的城區遺址都保留到今天,足以證明痕跡;中國味十足的海參崴早已成為俄羅斯的「遠東明珠」,造成一切變化的根源,就在於俄國的掠奪。

屈辱的歷史

彼得大帝時期,政府曾討論過一個問題:俄國應該占領哪些必不可少的出海口岸?

討論極為激烈,有人提出「要將土耳其人趕出歐洲」,可彼得卻直言:「黑龍江口」。

尼古拉一世時期,沙俄就已經決定找到一條為俄國商業向東方開辟的道路,尼古拉一世更是在1847年挑選了一個能執行任務的人:穆拉維約夫。

君臣談話期間,穆拉維約夫就已經明白了沙皇的用意,他更是不顧俄國外交部的反對、冒著與中國決裂的危險在黑龍江流域開展起軍事探險活動,目標直指「俄國的黑龍江」。

三番五次的試探與準備後,穆拉維約夫率兵舉起屠刀殺向黑龍江,另一邊,駐守黑龍江的奕山卻一味求和,嚴令部隊切勿滋生事端。

奕山這個人的狗血劇情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就體現出來了,當時英軍進攻廣州時,奕山見無力抵抗,甚至找來道士用烏雞白狗血作法,想用這種辦法抵抗英軍。

結果就是【廣州條約】的簽訂,奕山也被送到東北主持事務,想要讓這種將領死守黑龍江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穆拉維約夫的軍隊很快就能夠在黑龍江肆意妄為,結果反對他們的並不是清廷,而是英法聯軍。

1854年一場狗咬狗的戰爭就在黑龍江口上演,700多名英法聯軍撲向黑龍江口的俄軍,沒想到俄軍在困獸之鬥的情況下竟然大敗英法聯軍,沒了阻攔後,沙俄便實際控制了黑龍江左岸。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還同時忙於針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沙俄找到機會再度裹挾清政府。

清政府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已經無力顧及那麽多,再加上英法聯軍都已經直逼天津城下了,奕山則再度出動,與穆拉維約夫談判。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其實就已經沒有什麽希望了。

談判過程可以總結為:俄國人的氣氛自信而快樂,中方談判代表卑躬屈膝。

臭名昭著的【中俄璦琿條約】就是談判的結果,4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被中俄「共管」,穆拉維約夫在談判結束後甚至高呼「亞歷山大皇帝萬歲」,他本人成為了民族英雄;奕山作為敗方代表僅被革職留任,不久後又重新恢復了禦前大臣的官職,對他個人而言沒有太大影響。

最苦的就是那些黑龍江的老百姓,他們明明如此熱愛腳下這片土地,就這麽被清政府給舍棄了。

到了1860年,沙俄更進一步,以【中俄北京條約】將「共管」地據為己有,海參崴徹底離開祖國懷抱。

兩年後,這座飽經風霜的城市則改了另一個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

按照俄文的轉譯,這個詞語的名字為:征服東方。

看得出來,在穆拉維約夫眼裏這只是侵入中國的第一步,海參崴最初也確實是被俄方用作海軍基地的,並長期被列為禁地。

俄國外交部還認為黑龍江流域比較荒涼,需要人去開發,穆拉維約夫則把原本在尼布楚服役的礦工派遣去黑龍江兩岸,用開采的方式漸漸蠶食。

一批新的移民抵達後,穆拉維約夫又召集了一支12000人的騎兵部隊,專門來保護被他們侵占的土地。

完成了沙俄的使命後,穆拉維約夫從東波利亞總督一職退休,此後移居巴黎養老。

他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東北無數被欺辱的老百姓用他們的生活換來的。

海參崴從中國領土消失後,只有民國海軍去過一次。

沙俄在強占海參崴後就開始搞起了軍港建設,作為天然良港,此地可停泊萬噸巨輪多艘。

當地還有很多中國老百姓一直居住在那裏,華僑有2萬多人,他們主要聚集在中國街,靠著做小買賣、開店鋪為生。

1917年,俄國遠東地區局勢混亂,北京政府外交部密函海軍部商量派遣軍艦去保護華僑,最終決定讓「海容」號巡洋艦前往。

這艘艦船是二等巡洋艦,還是清政府為重振海軍特意從德國訂造的,此次執行任務是從上海起航。

抵達海參崴的時候,此地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街上只有極少數的俄國警察站崗,為了維護治安,每個國家的軍艦都會派遣海兵輪流值班。

「海容」艦在俄國駐防期間沒有參加戰鬥,甚至沒有航行紀錄,就這麽停在港口內,艦船底部還吸附了很多貝類生物。

維護治安期間美軍還舉辦了一次運動會,這事關中國榮譽,中國官兵當時也非常重視,馬上投入準備工作,此次中國海軍代表隊還獲得了總分第二的好成績。

歷經2年的駐紮後,「海容」艦返回上海,北洋政府還給這些在外駐防的官兵放了兩個月假期。

每一位官兵都清楚這裏曾經是屬於中國的,可如今卻要來此地與其他國家「聯合駐防」,那種悲痛的心情可想而知。

已成為俄羅斯的遠東明珠

海參崴不該被淡忘,但歷史已經將此地交給了俄國。

1917年,海參崴市中心的廣場上還建起了一座紀念1917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遠東蘇維埃政權戰士紀念碑,這也是遠東最大的紀念碑。

俄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同樣如此。

辛亥革命後國內政局總是在發生著變化,也在看向外部世界。

一次次的欺辱,使得中國人對西方列強早已徹底失望,而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卻兩次發表了對華宣言,尤其是廢除過去沙俄時代與簽訂的條約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也正是這句話,讓中國很多人開始註意到十月革命的積極意義,也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傳播。

顯然,無論是沙俄還是蘇聯,他們都是不願意真正放棄也已被侵占的領土,這些承諾最終還是沒能兌現。

直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與中國的關系才徹底密切起來,這也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與中國互補是最好的立足方式。

無論中俄之間的關系如何緊密,但那段屈辱的歷史都不會被抹去;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中,落後就要挨打,世界上太多國家曾卷入瓜分中國的行動之中。

好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一步一個腳印走了下去,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後,很多舊賬就沒法再慢慢算了。

再加上當下社會的秩序是以二戰結果為基礎建立的,如今不斷找回的利益,都是1949年之後新中國用實力沖擊國際秩序得來的。

歷史終究是歷史,很多事情已經難以改變了,它們變成了藏在內心深處的傷疤,誰都不願意傷痛再來一次。

那麽,放在以經濟實力為國家強弱標誌的當下,很多人也看到了與俄羅斯深入合作的共贏性。

俄羅斯同樣擁抱世界,不過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阻撓下,他們的選擇面並沒有那麽寬,對中國的關系維護就更加重要,四次歸還給中國領土,也是如此時代背景下的事件。

1992年7月1日,海參崴港正式對外開放,也吸納遊人進入。

當遊客走進海參崴後,除了那條過去的中國街,這裏已經很少有中國元素了,早已被時光與俄國人抹平。

俄羅斯人用了一百多年來建設這裏,到處都是歐洲風格的建築,包括博物館、教堂、大學,總會有一種穿越歷史長河的感覺;這裏還留下了250多個歷史紀念碑和歷史遺址,訴說著過往的一切。

顯然,俄羅斯人不會訴說「這是從中國搶走的」。

盡管列寧的承諾在後來沒能成為現實,但海參崴市中心的廣場依舊矗立著列寧塑像紀念碑,只要在這個廣場走一圈,更是能強烈感受到共產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氣息。

哪怕到了現在,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最大的軍港,市區內也經常能看見各式軍裝的士兵。

想要在這種情況下讓俄羅斯交出這個出海口,肯定不可能。

俄國就算地大物博,但缺少優良港口都是他們的一大弱點,這不是現在才有的情況,而是早在彼得大帝時期就被拉出來討論了,為了港口他們打過的仗也不少了,這些地方有點風吹草動都不行。

這也正是當年穆拉維約夫占領此地後能如此激動的原因,更是他被後世紀念的原因:多了一片出海口,就多了更多可能。

若是沒有擴張之路,那麽俄羅斯想要解決出海口問題恐怕只能等到北冰洋解凍了。

2015年7月14日,俄羅斯總統府宣布總統普亭已批準開放海參崴為自由港,法案於2016年1月生效,有效期為70年。

海參崴地處俄、中、朝三國交界,更是三面臨海的優良天然港灣,貨物吞吐量在整個俄羅斯範圍內都是最大的。

普亭的決策依據也是:一旦開放海參崴,該港將起到東北亞三國物流樞紐的作用。

海參崴成為中國內貿貨物跨境運輸的中轉口岸,也是中俄經貿合作的一個新突破;從2023年的數據來看,1到4月中俄貿易額已超730億美元,對中國東北而言開放口岸本就是個利好政策,因為在內貿和中俄跨境貿易的強力推動下,東北GDP增速也明顯提高。

海關總署也解讀過:東北是中國重要能源、原材料和商品糧的生產和儲備基地,由於運力有限,過去物資很難及時運出,也使得中國其他地區難以有效利用這些資源。

多了海參崴這條路,也就多了一種可能。

海參崴回不來了,中國能做的就是加深與俄羅斯的合作,朝著未來看去。

兩國在遠東地區的合作潛力是巨大的,未來也可以開展更加深入和多元的互利合作;不過,盡管中俄兩國是好鄰居,企業之間的利益還是更加註重共贏。

參考資料

1.海參崴對華開放,中國東北迎來哪些機遇? 海外網

2.環球時報駁斥「中俄關系完蛋了」:別幼稚了!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