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傳著沈飛研發的第六代戰鬥機高畫質圖片,結合之前那些模模糊糊的影子照片,不少對飛機設計有點了解的人都驚呆了。沈飛對第六代戰鬥機的研發,看來是真下功夫了,充分利用了先進的風洞技術,反復試驗,直到完全掌握了關鍵技術才正式推出。
中國新型六代機的問世,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評價出現罕見的積極轉變。就連一些長期以來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西方媒體和專家,也開始認真關註並分析這種新型戰機的作戰能力。比如,簡氏防務周刊和美國軍事專家對六代機的作戰模式進行了模擬,結果顯示,擊落一架六代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需要動用多達8架F-35才能爭取到發射空空飛彈的機會,這讓人聯想起當年中國用殲-8戰機對付F-22的場景。在國外社交媒體上,人們對此反應各異:一些開發中國家的網民對美國表示嘲諷,而一些美國網民則顯得非常沮喪。
這次沈飛在宣傳上遠遠不如成飛,並非技術實力上的差距,而是宣傳效果的巨大反差。沈飛的宣傳團隊恐怕要受到批評了。兩家公司同一天釋出訊息,成飛卻采取了非常高調的策略:殲-20S護航,飛機在鬧市區低空飛行,大白天進行展示,生怕大家看不清、認不出來。雖然不是高畫質照片,但飛機的細節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成飛的宣傳方式非常成功,效果顯著,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成飛的姿態似乎是:我負責飛行,剩下的宣傳工作你們自己搞定。
網路上鋪天蓋地都是關於成飛最新戰機的圖片和分析文章,大家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它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沈飛的新戰機卻只出現過一張模糊不清的剪影,讓人感覺像一只深褐色的海燕,細節幾乎完全看不出來,根本無從分析。沈飛為了保密,故意只釋出了一張像素極低的圖片,本想藏得嚴嚴實實,沒想到成飛卻公開了大量細節圖片,這下沈飛可真是欲哭無淚了,大家都被成飛的新戰機吸引了註意力,完全忽略了他們的新飛機,這讓他們十分無奈。
最近風向變了,可能沈飛方面不小心泄露了一些重要訊息。現在,關於六代機的空氣動力學設計論文和各種電腦生成的圖片都公開了,而且看起來很可信。沈飛釋出的那些電腦圖真是太漂亮了,簡直是顏值擔當,所以現在大家對沈飛的六代機關註度非常高。現在網上最熱烈的討論就是沈飛六代機的氣動布局:到底是采用全動翼尖還是全向垂尾!
一張模糊的奈米照片顯示沈飛的六代機似乎使用了奇特的翼尖設計。 正因為如此,一篇2023年11月發表的關於「帶全動翼尖飛翼布局的顫振規律」的論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 論文中描述的全動翼尖,與照片中看到的沈飛六代機翼尖極其相似,讓人們對這架飛機的設計產生了更多猜測。
這篇論文裏描繪的飛行器,和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沈飛)的第六代戰機設計圖極其相似,特別是機翼末端的設計,更是讓人聯想到沈飛的六代機。 大家原本以為找到了設計來源,結果又有人上傳了一張沈飛六代機的電腦制作圖。 這張動圖裏的戰機線條流暢優雅,美觀大氣,充分展現了「褐海燕」的特性。 看到這張圖後,網友們才意識到, 沈飛的第六代戰機設計似乎比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成飛)的更輕巧靈活。 如果說沈飛的戰機是輕盈飄逸的趙奇比,那成飛的戰機就是雍容華貴的楊玉環。
沈飛公布的第六代戰機設計圖令人印象深刻,贏得了許多軍事愛好者的贊賞。然而,隨後流傳的一段戰機動態演示視訊卻讓網友一頭霧水。視訊中戰機的尾翼設計十分特別,既能像普通飛機一樣控制飛機的俯仰,又能像垂直尾翼一樣控制飛機的偏航,這與之前公開的學術論文中的設計大相徑庭,讓人難以分辨哪個才是最終的方案。
仔細觀察這張動態的電腦生成的圖片,這種設計思路看起來確實很合理。它巧妙地將飛翼後部的傾斜水平尾翼設計成兼具垂直尾翼的功能:隱身飛行時折疊起來,需要高機動性時再展開作為垂直尾翼,簡直是絕妙的設計! 無論是全動翼尖還是全動兩用水平尾翼,其實只需要其中一種就足夠了,論文和動圖展示的方案可以二選一。那麽,沈飛最終會選擇哪種氣動布局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是采用全動翼尖設計,還是選擇兼具垂直和水平穩定功能的雙垂尾方案呢? 這兩種方案各有優劣,究竟哪種更適合,取決於具體的套用需求和設計目標。
毫無疑問,未來飛行器設計將摒棄傳統的垂尾結構。這是因為,無垂尾布局顯著提升了全向隱身效能。 帶有垂尾的飛行器,無論垂尾是向內傾斜還是向外傾斜,都會產生強大的雷達反射訊號,側面反射最強,正面最弱,尾部反射介於兩者之間。 而取消垂尾,就等於去除了飛行器雷達反射面積最大的一個組成部份,從而大幅提高隱身能力。
飛機的垂尾,作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當然不是擺設。它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是保持飛行方向,防止飛機側滑;二是輔助飛機轉彎等動作,讓飛機更靈活。有些飛機,比如美國的B-2和B-21轟炸機,沒有垂尾。它們依靠機翼邊緣的控制板來控制飛行方向,成飛的殲-36也采用了類似的設計。至於轉彎之類的動作,這些飛機則利用電腦控制多個飛機部件協同工作來完成。
有些飛行器對靈活性和機動性要求極高,或者需要借助翼面來控制飛行姿態,因此會采用一些特殊的設計。例如,某型號的六代機據說使用了可以前後擺動的翼尖或者兼具控制和操縱功能的尾翼。這兩種設計巧妙地兼顧了隱身和機動性:平時,它們隱蔽地貼合機身,減少雷達反射;但在需要高機動性時,它們則能像普通的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一樣工作,幫助飛機靈活轉向。當然,這兩種設計方案各有其利弊,具體如何權衡取舍,還要看實際情況。
全動翼尖安裝在飛機機翼末端,它能透過很小的角度變化產生巨大的控制力。 這種設計非常巧妙,因為即使是輕微的上偏,它就能像垂直尾翼一樣起作用,幫助飛機穩定方向;而如果左右翼尖偏轉角度不同,則能直接產生滾轉,讓飛機靈活轉向。 總而言之,它以小動作帶來大效果,極大地提升了飛機的操控效能。
飛翼飛機采用全動翼尖設計,存在一個難題:由於機翼本身翼展較長,全動翼尖的結構強度不足,容易發生劇烈的顫振。一篇名為【帶全動翼尖飛翼布局的顫振規律】的論文指出,這種顫振正是因為全動翼尖結構本身的振動引起的。究其根本,問題在於機翼不夠堅硬,以及全動翼尖的旋轉強度不夠,這兩者共同導致了顫振的發生。
解決這個問題確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透過電腦模擬來預測全動翼尖在不同速度下、不同運動範圍內的顫振風險。飛控系統可以根據模擬結果設定安全範圍,讓飛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全動翼尖進行氣動控制。這樣一來,就能在可控範圍內實作非常高的飛行機動性,而不用擔心顫振會危及飛行。
它的工作原理和機翼前端的活動裝置一樣。如果需要隱身,它就保持不動,飛機只用機翼上的減速板來控制方向。起飛和降落時,隱身沒那麽重要,它就能像普通的水平尾翼那樣工作,幫助飛機控制平衡。當飛機需要進行高難度動作時,它可以變成向外傾斜的兩個垂直尾翼,讓飛機更靈活,更容易完成各種動作。
全動兩用平尾的設計真是絕妙,簡直是突破性的創新,能想出這種氣動布局的人,腦袋瓜子裏的點子多得數不清。不過,這麽優秀的設計也有不足之處。它和全動翼尖一樣,也存在顫振的風險。但不同的是,全動兩用平尾安裝在機尾靠近機身的地方,結構比全動翼尖牢固得多,所以相對來說顫振問題沒那麽嚴重。
面對這兩種方案,該如何抉擇呢?我們可以參考殲-20的經驗,它已經成功套用了全動垂尾技術。因此,在機翼根部采用全動兩用垂尾,在技術上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由於這是兼具平尾功能的設計,在某些特定飛行操作中,可能會出現控制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借助全動翼尖來協調控制,從而確保飛行安全和穩定性。所以,最終的設計方案很可能同時配備全動翼尖和全動兩用平尾,這並非不可能,甚至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和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研制的第六代戰鬥機,外形設計差異非常顯著,各種控制面靈活多變,氣動布局設計也相當成熟。這說明了什麽呢?它意味著中國航空工業在空氣動力學設計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建設了眾多不同型別的風洞,涵蓋亞音速到高超音速(甚至超過33馬赫),所以像亞音速和跨音速飛行的氣動布局設計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成問題了。
有人計算了一下,從殲-10到殲-20,再到未來六代機,平均每隔13年就會出現新一代戰機。如果按照每代戰機研發耗時十年來算,中國大概會在2027年啟動七代機的研發工作,並在2037年正式推出。屆時,美國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他們的六代機可能才剛剛列裝部隊。這種代差帶來的空中作戰優勢差異將非常巨大,甚至可以用「可怕」來形容,這一點,無論是簡氏防務周刊還是美國的軍事專家,都透過模擬推演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英國權威軍事雜誌【簡氏防務周刊】在12月30日的一篇報道中,對中國正在研發的第六代戰鬥機殲-36的效能進行了預測。他們估計,這款戰機長度可能達到23公尺,翼展約為24.8公尺,並采用三台發動機推進。值得註意的是,報道還猜測殲-36可能采用不同型別的進氣道設計:機腹下方是蓋瑞特式進氣道,而機身背部則使用了DSI進氣道。
這幅圖包含了所有最重要的資訊,不過影像是機器轉譯的,所以有些專業術語可能不太準確,大家將就著看看吧。
雖然美國吹噓其六代機B21效能優越,但據簡氏報道,中國殲-35的體積雖不如B21,然而殲-36的彈倉卻更大,這意味著它的作戰能力可能更強。 中國無疑會為其六代機配備全新的武器系統、更先進的傳感器和電子裝置,實作多點資訊共享,並加強電子對抗能力和提高隱身效能,同時解決新型復合材料和供電問題,以滿足雷達等裝置的電力需求。 簡氏的報道相對客觀,畢竟全球僅中國擁有兩款六代機,而簡氏作為知名的軍事雜誌,如果一味貶低中國軍力,只會失去很多專業讀者。
美國軍事專家進行的模擬推演結果出乎意料:以一敵六竟然慘敗,這多少讓美國人感到有些難堪。
全球知名的軍事論壇SinoDefenceForum上,美國軍事專家傑森以中國第六代戰機殲-36的載彈量和效能為基礎,構想了一個實戰演習。
如果殲-20和它的僚機不在,殲-36面對F-22和F-35聯合作戰,會采取這樣的策略:憑借著高效能的雷達和紅外探測裝置,殲-36能夠先發現對手,並搶先發起攻擊。 這套先進的裝備能讓殲-36在戰場上占據先機。
如果F-22和F-35攻擊我方飛機,例如負責加油或預警的飛機,那麽殲-36將會首先使用射程超過400公裏的PL-17飛彈進行反擊。這是因為殲-36處於F-22飛彈射程之外,只能眼睜睜看著己方飛機遭到攻擊,無法進行近距離防禦。
如果用六枚射程遠超AIM-120D,甚至超過美國正在研發的AIM-260的PL-15飛彈攻擊美軍的F-22和F-35,那麽結果將會怎樣呢? F-22或許憑借速度優勢能逃脫,但F-35幾乎沒有勝算,面對如此遠端的打擊,它們將處於絕對的劣勢,最終難逃一敗。
模擬結果顯示,為了讓一架F-35能夠接近殲-36進行近距離纏鬥,需要犧牲六架F-35。這是因為,殲-36通常會優先用PL-17飛彈攻擊預警機和加油機等重要目標,只留下六枚PL-15飛彈來對付F-35。 只有在六架F-35被擊落後,第七架F-35才能突破防線,靠著近距離格鬥武器與殲-36展開搏鬥。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情景似曾相識? 想當年,美國空軍裝備F-22戰鬥機的時候,傳聞中國曾計劃用七架殲-8戰鬥機去換一架F-22。 因為F-22最多只能攜帶六枚中程飛彈,如果飛彈用光了,就靠最後一架殲-8靠近F-22,進行肉搏戰。 那麽,最終結果怎樣呢? 事實上,戰爭並沒有爆發,所以也就沒有結果。 不過,模擬演練顯示,F-22能夠輕松脫離戰鬥,因為殲-8的雷達根本探測不到F-22。
最終,技術代差帶來的後果是淪陷性的:六架殲-8的損失,卻無法換來一架F-22的墜毀,這差距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如今,這種代差出現在美中之間,而且是美軍落後。美軍該如何彌補這巨大的劣勢呢?依靠無人機協同作戰?有人設想過類似的作戰模式:比如殲-36戰鬥機先摧毀美軍的預警機和轟炸機,再讓無人機群進行攻擊。由於缺少預警機的支持,美軍將處於極度劣勢——而我方還有預警機提供支援,勝負一目了然。更何況,殲-36自身配備的強大雷達,即使沒有預警機也能發揮部份預警機的作用。
憑借隱身能力、先進傳感器、高速飛行和強大的載荷能力,以及運用高效能無人機協同作戰,殲-36戰機能夠快速投入戰鬥。它就像一個致命的、生存能力極強的放大器,可以有效摧毀敵方重要的空中目標,同時為友軍提供戰場資訊,最終戰勝數量上占據優勢的敵方飛機。 Jason總結說,這些優勢使得殲-36能夠在戰鬥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歷史的教訓血淋淋地告訴我們,技術代差帶來的巨大差距,並非人力所能輕易彌補,唯有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勉強追趕。從抵抗日本侵略,到解放戰爭的硝煙,再到北韓戰場的殘酷對抗,中國人民用無數生命換來的經驗,如今卻被美國人輕易獲得。這種巨大的犧牲,令人唏噓不已。
中國兩款六代機首飛後,全球網友的反應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眾說紛紜。有人興奮激動,認為這是中國航空航天技術實力的巨大飛躍,預示著未來空戰格局的重大改變;也有人持懷疑態度,認為報道誇大其詞,實際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還有人則平靜地分析,認為這次首飛只是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裏程碑,後續研發和改進仍將面臨諸多挑戰。總之,世界各地的人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各不相同,呈現出復雜而多元的景象。
這件事對不對?看看油管和X平台上老外們是怎麽說的就明白了。
對中國新一代戰機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質疑其發動機技術,甚至將其戲稱為3D打印模型或充氣模型,也有人認為其效能僅達到五代半水平。然而,一些權威軍事媒體,例如英國的簡氏防務周刊和美國的TWZ,對中國戰機的報道則比較客觀公正。這次美國第六代戰機NGAD的缺席,反襯出美國在相關領域的底氣不足。
我們來看看中國網友們是怎麽評價的?看看最近一篇熱門文章下面的評論就知道了,那些精彩的留言充分體現了大家的看法:
自從二戰結束以來,美國首次面臨主要對手在軍事技術上擁有代差的局面,這種不安感在美國網民中引發了強烈反響,甚至有人鼓吹對中國發動預防性打擊,徹底摧毀中國的六代機研發計劃。然而,現在采取軍事行動真的能夠扼殺中國的六代機計畫嗎?美國空軍自身都無法打包票,更別說動用全部軍力了。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今非昔比,美國幾乎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