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說說殲-15的原型機蘇-33。殲-15存在的一些問題,並不是中國研發人員的失誤,而是它從一開始就存在的設計缺陷,就像天生就帶著「毛病」。大家都知道,蘇-33是基於蘇-27改進而來,而蘇-27本身是一款為陸地機場設計的戰鬥機。蘇聯蘇霍伊設計局在設計蘇-27時,根本沒考慮過把它改造成艦載機。
許多對岸基戰鬥機來說無關緊要的問題,卻會成為艦載戰鬥機的巨大難題,比如維護介面。蘇-27戰鬥機的幾個維護介面都位於機身後部,這對於岸基飛機影響不大。然而,基於航母的戰鬥機則需要將這些介面盡可能地設定在機身前部。以美軍的F/A-18系列和飆風M戰鬥機為例,它們的維護介面都集中在機身前部。
蘇聯研制航母艦載機時,蘇-27和米格-29競爭非常激烈,最終蘇-27勝出。最初被稱為蘇-27K的蘇-33艦載機,是從陸基蘇-27改進而來。 然而,這種「改頭換面」的艦載機在航母上使用時,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很多方面都顯得不太合適。比如飛機高度、機翼折疊方式以及與航母的連線介面等,這些看似小問題,實際上嚴重影響了航母的飛機排程效率,也降低了飛機出動頻率和甲板利用率。
蘇-33,這款重型艦載機,超過33噸的起飛重量讓它擁有強大的武器攜帶能力和更遠的航程。與其他型別的艦載機相比,它的優勢顯而易見。然而,龐大的體型,特別是它寬大的翅膀,也限制了航母上能夠搭載的飛機數量,這使得如何在數量和效能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個難題。 具體來看,蘇-33高近6公尺,翼展將近15公尺。相比之下,美國海軍使用的F/A-18E/F戰鬥機,高度略低,翼展也小一些;法國的飆風M艦載機,個頭則更小巧,翼展明顯比蘇-33短得多。
美國F-14艦載機的機身高度是4.88公尺。與之相比,蘇-33艦載機顯得過於高大。這種高度給蘇-33的日常維護,特別是掛彈作業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由於蘇-33的機翼離甲板的距離比其他艦載機高出半米多,地勤人員在掛彈時需要費很大的力氣,並進行多次反復的配合才能完成。雖然這半米多的高度看起來並不顯著,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不像俄羅斯蘇-33戰鬥機是在後期才被改裝成艦載機,美國的F/A-18系列和法國的飆風系列戰鬥機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能夠勝任艦載機角色。 F/A-18和飆風艦載機的各種連線介面都集中在機頭,機翼面積盡可能縮小,機身高度則根據實際掛載武器的需求來確定。
我們剛剛了解了蘇聯研發的蘇-33艦載機,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的殲-15系列戰機。殲-15是在蘇-33的原型機T-10K-3和殲-11B戰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說白了,它大量沿用了殲-11B的技術,比如1493型平板縫隙雷達和先進的航電系統。與俄羅斯的蘇-33相比,殲-15在資訊化水平胡空戰能力上有了顯著提升。
俄羅斯的蘇-33艦載機,說白了就是蘇-27戰機改造成能在航母上起降的版本,技術水平停留在90年代初期。相比之下,咱們的殲-15戰機,其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要先進得多,大約相當於2005到2010年間的水平,擁有多方面的技術優勢,這是殲-15的突出特點。然而,由於殲-15是從蘇-33改進而來,蘇-33本身就存在一些因為倉促上馬而導致的設計缺陷,這些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殲-15繼承了下來。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源於殲-15的初始設計,很難透過後期的改進徹底解決。
殲-15戰機的很多維護介面都設計在機尾。 進行維護時,飛機必須完全停放在甲板內才能連線這些介面,這使得甲板空間更加緊張。 殲-15戰機和蘇-33戰機的尺寸、高度和最大起飛重量都差不多,也就是說,蘇-33戰機個頭大、翅膀長的缺點,殲-15戰機也同樣存在。
去年十一月,中國海軍展示了最新的殲-15T和殲-15D戰機。殲-15T配備了先進的國產雷達和發動機,效能全面提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與美國F-18E/F-Block3和法國飆風M-F3等同級戰機不相上下。 它在探測範圍、武器攜帶量和作戰航程等方面甚至表現更出色。
雖然殲-15T和殲-15D戰鬥機進行了改進,效能有所提升,但它們依然擺脫不了殲-15戰鬥機最初設計的一些缺陷。這些原本就存在於蘇-33和殲-15上的不足,在新改進的型號上依然存在。因此,盡管殲-15T和殲-15D效能強大,卻並非十全十美,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最初設計時就存在的,很難透過後期的改進徹底解決,除非徹底改變飛機的整體結構,但這相當於重新設計一種新型戰機,代價太大,得不償失。
殲-15系列戰機對中國海軍來說,只能算是一種過渡性的裝備。因為它最初是從陸基戰機改進而來,天生就有一些不足。相比之下,沈飛在研發殲-35時,就充分考慮了海軍在海空作戰中的各種需求。比如,參考之前的FC-31戰機數據,它的長度大約是17.3公尺,高度4.8公尺,翼展11.5公尺。而且,飛機的各種維護介面都設計在了機身前部,使用起來更方便。
殲15戰機存在一些設計上的不足,比如機翼太長、機身太高,而且維護保養介面設計不合理。不過,這些問題在改進後的殲35戰機上都得到了解決。最近公布的福建號航母艦徽,也暗示了這一變化。艦徽上只展示了殲35和空警600,並沒有殲15的身影。這說明,殲35在海軍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殲15。
中國海軍未來的艦載機將主要由殲-35系列組成,殲-15系列則作為補充。福建艦等航母上,殲-35的數量將會顯著超過殲-15。 雖然殲-35的體積和重量不小,但和美國的F/A-18系列戰鬥機差不多大。
解放軍裝備發展的故事,遠不止這些。 後續我還會陸續和大家分享更多這方面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