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珠海航展上,國產隱身戰鬥機殲-35成為最受關註的明星。由於該機將成為航母艦載機,因此很多人認為殲-35將全面替換殲-15,甚至一些媒體也這麽宣傳。
然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讀。殲-35不僅不會替代殲-15,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兩者都將在航母甲板上同時服役。這個道理也不是新鮮事,美國F-35C艦載機就是榜樣。
筆者認為,很多人尤其是非專業軍迷,可能有這樣的看法:殲-35作為第五代戰鬥機,替換第四代戰鬥機殲-15,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殲-35在技術上領先一代,擁有殲-15根本不具備的隱身能力,在航電水平、電子戰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如果雙方進行空中對抗,機會是完全不平等的。
其實,這種「五代機一定是用來替換四代機」的觀點,更多是一種刻板看法,將「更新換代」這個概念簡單化了。我們轉過頭來看一下美國海軍的例子,就知道艦載機的「更新換代」不是普通人想象的那樣。
最好的例子就是F-35C,一些軍迷都以為F-35C是用來替換F/A-18E/F「超級大王峰」的,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那回事。我們從美國海軍的訂購數位就能看出,F-35C從一開始就不是「超級大王峰」的替代者。因為美國海軍訂購F-35C的數量只有260架(海軍陸戰隊訂購了80架),分攤到12艘航母上,每艘航母只分到20來架F-35C,相當於兩個中隊。
從美國航母的艦載機編制,我們也能看出一些更詳細的端倪。每艘美國航母的艦載機統統編為一個航空聯隊(大約90架各種艦載機),除了直升機中隊、預警機中隊、電子攻擊中隊等中隊外,最主要的力量是四個攻擊/戰鬥機中隊(每個中隊大約12-14架)。
在F-35C服役前,這四個艦載攻擊/戰鬥機中隊裏有兩個是F/A-18E/F「超級大王峰」戰鬥機,另外兩個則是F/A-18C「大王峰」戰鬥機。當F-35C服役後,替代的將是這兩個F/A-18C中隊,如果想替代F/A-18E/F,也沒有多余數量了。也就是說,F-35C替代的不是上一代艦載戰鬥機,而是上上一代(盡管「大王峰」也是第四代)。
換到殲-35這邊,參照F-35C的例子,由於不存在上上一代艦載機,所以也談不上替換。而且從戰鬥功能的角度來看,殲-35C也無法取代殲-15,就像F-35C不可能取代「超級大王峰」。
首先是最關鍵的一點,殲-35和F-35C采用內建彈艙,雖然保證了空中隱身能力,但是也限制了掛載彈藥的尺寸和重量,無法攜帶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飛彈,其中包括了遠端反艦飛彈和超遠端空空飛彈。相反,殲-15和「超級大王峰」不在乎隱身能力,而且設計的外掛能力也比五代機都強得多。
最近美國海軍推出的AIM-174B超遠端飛彈,重量將近一噸,選擇掛載的機型就是「超級大王峰」,F-35C則是完全不可能的。對於殲-35,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國產艦載戰鬥機需要掛載超遠端空空飛彈,或者是500-1000公裏以上射程的反艦飛彈/巡航飛彈,殲-15(尤其是彈射型殲-15T)也是唯一選項。
由此看來,恰恰由於第五代戰鬥機的這個缺點,反而形成了一個悖論——五代機在航母上服役,反而確保了四代機服役的必要性(除非未來的六代機能夠解決彈藥問題),四代機和五代機必須同時服役,才能保證航母艦載機的總體戰鬥力不下降。
那麽,殲-15戰鬥機什麽時候才能退休呢?這個問題其實很不好說,甚至可以說是無法預測的未知數,即使是六代機,也依然存在內建彈艙的尺寸限制問題。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五代或六代艦載機在某種任務模式下放棄隱身,以外掛方式攜帶遠端飛彈。不過,五代機由於設計時沒考慮更大的外掛能力,仍然比不上一些四代機。
也許,最有前景的解決方案還是伴隨六代機的艦載型無人「忠誠僚機」,或者自主式的無人艦載機,來執行遠端空戰和遠端攻擊的功能。未來艦載機的作戰模式,可能會因此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具體的細節也許是我們現在還無法想象到的。(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