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俄羅斯用血的代價警示中國,若戰爭打響,務必記住三大鐵律

2024-12-19軍情
戰爭這事兒,看著簡單,但真打起來,十有八九就脫了韁。俄烏沖突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原本俄羅斯想著三天閃擊基輔,結果呢?兩年多過去了,戰線還在那兒來回拉鋸。烏克蘭沒倒,俄羅斯自己先栽了個大跟頭。

這個教訓,咱們中國得好好琢磨琢磨。打仗的事兒,敢動手的,得有膽子;可想贏的,得有腦子。

俄羅斯這回,膽子是有了,腦子卻掉鏈子了。

先說說這場沖突,怎麽看都不像是一場「計劃周全」的戰爭。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突然宣布「特別軍事行動」,大張旗鼓地開進烏克蘭。按理說,普亭這算盤打得挺響:烏克蘭想靠近北約,西方在東歐步步緊逼,俄羅斯當然不能坐視不理。

這麽說問題是,俄羅斯的操作太急,太猛,像是醉漢提著刀沖進賭場,砍了人家桌上的籌碼,卻沒想到人家背後還有一群保鏢。烏克蘭這「籌碼」沒嚇住,美國和北約倒是被啟用了,立刻開始一波接一波地援助。

到頭來,這場仗成了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角力場,烏克蘭反而成了棋盤上的棋子。

這就好比一場掰手腕比賽,俄羅斯本以為自己是猛男,卻沒想到對方暗地裏把腰撐在桌子底下,還找了好幾個壯漢幫著壓手。

這仗一開始就沒法贏。俄軍初期確實挺猛,坦克、裝甲車成排地湧進烏克蘭,看著像是要三天拿下基輔的架勢。

可是打仗光靠蠻力可不成,後勤、情報、指揮,這些東西缺一不可。俄軍情報出了問題,烏克蘭人早就做好了準備,西方的情報衛星把俄軍動向摸得一清二楚。

俄羅斯的「閃擊戰」變成了「僵持戰」,到現在都沒撈著個痛快。

再說烏克蘭,這國家本來也不富裕,經濟水平連歐洲的中流水平都達不到。可這回,靠著西方的輸血,楞是硬扛住了俄羅斯的攻勢。

美國給錢,德國給坦克,「海馬斯」火箭炮、無人機、重型裝備源源不斷地運過來。原來連個像樣的軍隊都沒有的國家,現在楞是成了個「戰爭機器」。

這就是輿論和資源的力量。 西方國家一邊援助烏克蘭,一邊開足了喉舌,把俄羅斯塑造成了「惡龍」。

這種全方位的輿論戰,不光讓俄羅斯在國際上成了孤家寡人,還讓烏克蘭的抵抗有了道德上的正當性。

可說到底,戰爭是把雙刃劍,烏克蘭也不是贏家。

基礎設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經濟萎縮超過30%,數百萬難民流落到歐洲。西方援助再多,也填不上這個窟窿。

到頭來,烏克蘭的未來被戰爭撕得七零八落,靠著外援活著,和病人靠呼吸機續命差不了多少。你說烏克蘭贏了嗎?它也沒贏。

俄羅斯輸了,烏克蘭也沒好到哪兒去。

這場戰爭最大的輸家,其實是俄羅斯自己。普亭以為自己是掰手腕的強者,結果手腕掰斷了,腰也閃了。

經濟制裁是第一輪重拳,西方直接把俄羅斯踢出了SWIFT國際結算系統,大量外匯儲備被凍結,能源出口受限。俄羅斯想靠石油和天然氣翻盤,結果歐洲人咬咬牙,楞是熬過了能源危機,轉頭就去找中東買油。

俄羅斯「能源大國」的地位,也被削弱了個七七八八。

更可怕的是持久戰的消耗。戰爭打到現在,俄羅斯的財政赤字直線飆升,軍費開支占到GDP的20%以上。

國內經濟被拖垮,社會矛盾也開始顯現。老百姓能不煩嗎?本來就因為疫情過得緊巴巴,現在又被戰爭逼得喘不過氣來。

外頭打仗,裏頭的鍋都快揭不開了,這事兒擱誰身上都難受。

除了經濟,俄羅斯更大的錯誤是忽視了輿論戰。在國際關系裏,拳頭固然重要,但嘴上的功夫也不能少。

普亭的團隊顯然低估了西方的輿論機器。西方媒體鋪天蓋地地報道「俄軍暴行」,好像每個俄羅斯士兵都是「劊子手」。

這種敘事雖然有誇張成分,可它有效。俄羅斯被塑造成了「邪惡帝國」,烏克蘭成了「受害者」,國際社會的同情心全被西方搶了去。

結果是什麽?俄羅斯成了眾矢之的,烏克蘭的援助越來越多,戰爭的天平一點點向烏克蘭傾斜。

這場戰爭,俄羅斯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第一,倉促上陣,準備不足;第二,忽視輿論戰,失了道義;第三,陷入持久戰,被拖入消耗泥潭。這三條,每一條都夠致命,合在一起,直接把俄羅斯拖進了深淵。

中國該怎麽學?三條鐵律得記住:第一,打仗之前,情報和準備是命根子;第二,輿論和國際形象不能丟;第三,持久戰是下策,能速戰速決絕不拖泥帶水。

歷史上那些打持久戰的國家,結局都不太好。拿破侖在俄羅斯的雪地裏折了,希特勒在史達林格勒斷了氣,普亭現在也被烏克蘭的泥潭困住了。

持久戰是最消耗資源的戰法,能打贏的,往往是背後有錢有人有糧的國家。中國的戰略,一直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智慧。

咱們不是沒打過仗,但咱們的仗講究一個「快刀斬亂麻」。你看韓戰,咱們一出手,聯合國軍立刻改了劇本;再看邊境自衛反擊戰,點到即止,從不戀戰。

這種風格,得保持。

輿論戰更不能忽視。

現代戰爭,坦克大炮重要,話語權也重要。話語權決定了你在國際社會的站位,決定了你能不能爭取到盟友,能不能讓對手孤立無援。

俄羅斯這次在輿論戰上吃了大虧,咱們可不能步它的後塵。

再回頭看看烏克蘭,雖然它靠著西方的援助扛住了俄羅斯,但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國家的基礎設施被炸成廢墟,經濟崩潰,人口外流。

即便戰爭結束了,烏克蘭還得靠幾十年慢慢恢復。戰爭,真不是兒戲。

它摧毀的不止是敵人,還有自己。

咱們得說說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的國策向來講究和平發展,但和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咱們得有實力,有智慧,還得有清醒的頭腦。

俄烏沖突告訴我們,戰爭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尤其是大國之間的賽局,打起來就是兩敗俱傷。

咱們得和平是發展的基石,戰爭是最後的手段。

這場戰爭還在繼續,誰輸誰贏,可能要再拖幾年才能見分曉。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這場沖突的教訓,所有國家都得好好學。戰爭不是遊戲,開局容易,收場難。

中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得在國際賽局中,保持冷靜,保持智慧,保持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