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印度前空軍元帥阿尼爾·喬普拉在印度媒體【歐亞時報】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重點分析了解放軍轟-6轟炸機經過最新改進後所具備的戰略作用。
喬普拉參照了今年7月中國官方釋出的照片,顯示轟-6K攜帶四枚鷹擊-21飛彈起飛。他指出,這些飛彈能夠以高超音速遠端打擊固定目標以及包括航母在內的移動目標。此前,該型轟炸機只能攜帶兩枚空射彈道飛彈,此次升級後,它已真正成為一輛「飛彈卡車」,展現出強大的火力。
一旦中印爆發沖突,轟-6K轟炸機便可攜帶飛彈,對印度的前線機場及縱深目標實施轟炸。該機曾出現在新疆的和田、喀什和西藏的日喀則空軍基地,戰爭打響後,能夠迅速對印度形成「三面夾擊」態勢。
最後,喬普拉發出警示,盡管轟-6K源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圖-16轟炸機,但如今依然是一款效能強大且極具實用性的機型。印度必須時刻關註其動向,並做好防禦準備,利用S400等遠端防空飛彈進行攔截。
對於關註中印地緣局勢的人來說,喬普拉的名字應該並不陌生。這位曾任印度空軍元帥的人物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對中國的裝備進行點評,並為印度軍方提供建議。那麽,轟-6K是否真如他所說的那樣具備強大的打擊能力?他這次為印度開出的「處方」又是否能夠有效應對轟-6K的威脅呢?
轟-6戰鬥力大幅提升,得益於其改進升級。
首先,轟-6K之所以能夠成為「飛彈卡車」,顯然經過了進一步的改進。早在2022年,該型轟炸機首次攜帶鷹擊-21亮相時,僅配備了兩枚飛彈。當時未直接掛載四枚飛彈,可能是出於對機翼強度的考慮,且未增加外部掛架。
盡管從照片上看,鷹擊-21與轟-6相比顯得較為小巧,但在航空彈藥中,它實際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麥克」。目前,中國尚未公布該型號飛彈的具體數據,但國外分析機構透過對比轟-6的尺寸,推測該飛彈長度約為9公尺。此外,考慮到該飛彈相容055型驅逐艦的850mm垂直發射系統,飛彈直徑應接近但不應超過這一數值。從這些資訊來看,該飛彈的體積與長7.3公尺、直徑920mm的「伊斯坎德爾」相似,而後者重量為3.8噸,其空射改進型「匕首」甚至達到了4噸。
而老型號的轟-6在此類彈藥的掛載能力上,長期以來都維持在兩枚的水平。中國在1967年對轟-6丁進行了改裝,為其配備了重達2.4噸的鷹擊-6反艦飛彈,雖然設計了內外兩組掛架,但實際上只有內側兩個掛架能夠掛載飛彈,外側掛架只能用於輕型裝置艙的掛載。若想掛載四枚反艦飛彈,則必須選擇較輕的845千克重的鷹擊-8A飛彈。這一限制一直持續到2022年。
在隨後的幾年中,中國軍工部門可能對轟-6進行了相應的改裝,增強了其翼下的掛載能力,使其能夠攜帶四枚重型彈藥。這一改進大幅提升了解放軍的打擊能力。以中國空軍一個團的27至36架戰機為例,若一個轟-6K轟炸機團出動30架次進行一輪攻擊,其打擊密度將從以往的60枚飛彈直接躍升至120枚。這種程度的超飽和攻擊,恐怕尚無任何國家能夠完全攔截。
更何況,被譽為「航母殺手」的鷹擊-21具備出色的反攔截能力。其采用雙錐體設計,透過彈體不同錐度之間的激波與膨脹波強度差,能夠獲得比傳統單錐體彈頭更大的升力系數,在以10馬赫速度進行末端再入時,實作超高音速滑翔機動,從而有效規避敵方的攔截。
在這樣的配置下,轟-6這款已經顯得老舊的戰術轟炸機,也能夠具備接近戰略轟炸機的打擊能力,無論是對地面目標還是海上移動目標,都能產生強大的威懾效果。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作為載體的轟-6系列,還搭載了更多更先進的載荷。
當前,轟-6系列不僅僅執行傳統的對地攻擊任務,而是已逐漸融入我軍未來的作戰體系。
2022年底,有媒體披露轟-6K攜帶礪劍-1無人靶機進行無人機群戰術實驗的訊息。憑借轟-6的巨大載荷能力,完全可以搭載2至4架無人戰機,以延長其滯空時間;也可攜帶更多短航程無人機,在戰區外圍釋放,並與殲-20S或下一代有人戰機協同作戰,形成蜂群戰術。
在體系的支持下,轟-6甚至可以實作一種「轟炸機制空」的作戰方式。它不僅能夠攜帶無人機,還能掛載遠端或超遠端空空飛彈,從戰區外發射飛彈,再由無人機或預警機引導攻擊。這種模式可以提供遠超戰鬥機數量的空空飛彈。
另外,轟-6系列中還專門開發了一個大型無人機載機型號——轟-6MW,能夠攜帶無偵-8或MD-22等高超音速飛行器,為戰場提供快速反應以及難以攔截的偵察和打擊能力。
由於這些裝備能夠在敵方防區外投放,轟-6作為一款亞音速、非隱身轟炸機的劣勢得以彌補,其高穩定性和大載荷的優勢則被進一步放大,賦予了它作為現代武器的高價效比和高效率。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款服役了半個多世紀的老裝備,依然會在空軍序列中發揮重要作用。即便更先進的轟-20加入現役,轟-6也仍將保留屬於它的一席之地。
鑒於轟-6所具備的各種能力,印度若要如喬普拉所言,采取「監視警戒和及時攔截」的方式進行防禦,恐怕難度不小。
首先,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的雷達數量相對較少,尤其是具備遠端預警能力的大型雷達站十分匱乏。而且,由於中印邊境地形復雜、海拔差異顯著,印度在縱深地區部署的大型預警雷達受到喜馬拉雅山脈的遮擋,探測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我軍的雷達則能夠俯瞰印度中部平原,全面掌握其動向。
盡管印度正與俄羅斯合作研發氣球雷達,試圖彌補這一不足,但在短期內幾乎不可能實作。如果中印之間爆發戰爭,中國轟炸機只需在境內合理規劃航線,發射飛彈攻擊印度邊境的機場,隨後便可返航。
如果中國真要從三麵包圍印度,面對數百枚飛彈的襲擊,印度根本無法依靠現有的攔截力量應對。目前,印軍較為先進的防空攔截力量只有三套S-400防空系統,以及上世紀90年代購入的6個S300飛彈連,算是具備一定的區域防空能力。然而,俄烏沖突的實戰經驗已經表明,這類防空系統在應對高超音速滑翔彈頭時效果並不理想。
更何況,如果印度決定與中國交戰,面對的將不僅僅是轟-6系列。屆時,中國裝備的殲-20、殲-16戰鬥機以及空警-500預警機都會出現在戰場上,陸軍的遠端火箭炮和火箭軍的戰術飛彈也將提供強力火力支援。印度的防空系統與雷達設施,勢必成為開戰首輪打擊的「優先目標」。在中國全面的電子戰壓制與空地一體化打擊下,這些防空系統還能有余力去攔截轟-6發射的飛彈,恐怕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前,印度應對中印邊境問題的最佳途徑是透過對話解決。企圖透過武力威脅迫使中國妥協,進而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做法,不僅幼稚,還充滿風險,最終只會讓印度再次面臨全面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