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出口機型殲-7M,當初被中國空軍放棄,靠著約旦的訂單活下來

2024-12-18軍情

殲-7M的起點

你知道,殲7II和殲7M不僅是戰鬥機的型號,更是東方大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裏程碑!從自主研發到借鑒引進技術,這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段航空史上的轉折點,看看殲7系列是如何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逆襲的!

殲7II

殲7II作為殲7家族中的一員,生產數量達到了375架,成為家族裏生產數量最多的子型號。殲7II最初是為了替代東方大國空軍的米格21戰鬥機而研發的,在效能上也確實解決了米格21的一些問題,成為東方大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殲7的誕生標誌著東方大國在航空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雖然與已開發國家還有差距,但至少不再是完全跟隨的狀態了。

殲7家族裏最具有轉折意義的型號無疑是殲7II和殲7M,這兩個型號的出現改變了東方大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

殲7II是東方大國自行研發成功的戰鬥機,而殲7M則是東方大國借助歐美技術改造而成的戰鬥機,它的成功標誌著東方大國航空技術第一次走出了自主研發的死胡同,開始學習並消化引進的先進技術。

1981年約旦國王阿蔔杜拉二世來華存取時曾表示,希望能購買80架殲7戰鬥機,東方大國便把殲7IIA推薦給了約旦作為出口型號,沒想到最終竟然改名為殲7M。

這次與約旦的交易無疑是救活了殲7M計畫,否則這個計畫很有可能因為資金問題而被迫擱置。

當時東方大國正在全力以赴地發展殲7III戰鬥機,殲7III作為東方大國空軍的新型戰鬥機,自然備受航空軍工部門的重視,但是由於資金的問題,東方大國最終還是不得不把它擱置了。

雖然航空工業部在1978年就開始與英國的馬可尼航電公司合作了,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直到1980年6月,東方大國才與英國簽訂了引進100套裝置改造殲7II的合約,此時距離最初談判已經整整16個月了。

這次與英國的合作雖然經歷了很多波折,但是最終還是順利地推進了殲7M的研發。

殲7M作為殲7II改進而來的戰鬥機,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引進了歐美先進技術,透過消化吸收再進行改造,東方大國終於不再是完全依賴於自主研發了。

殲7M在效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僅速度更快,機動性更強,而且還配備了雷達和射控系統,可以使用空對空飛彈,大大增強了其作戰能力。

對於132廠來說,殲7M計畫的成功轉型不僅為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而且還提升了其在國際航空市場上的地位。

殲7M

1981年6月,東方大國與約旦正式簽訂了采購80架殲7M的合約,這對於132廠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利好訊息。

此後,來自多個國家的訂單紛紛而來,132廠徹底被「訂單」壓垮了,因為它根本沒有那麽多的生產能力,只能加班加點地趕工。

132廠畢竟不是大型國企,它的實力有限,即便全體員工都拼命幹,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提高產量。

好在航空工業部也看到了132廠的困難,很快就把一部份生產任務下放給了其他廠家,這樣才緩解了產能不足的問題。

殲7M戰鬥機的成功轉型為出口型號,不僅為東方大國航空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證明了東方大國航空工業應對困難時的靈活應變能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已經被擱置的殲7III戰鬥機,它雖然在外形上和殲7M十分相似,但是卻因為決策失誤而徹底失敗。

當時航空工業部為了快速縮小與已開發國家之間的差距,決定大力研發新型戰鬥機,而後便成立了專門的攻關小組,一心只想把技術攻關放在第一位。

可是我們都知道,東方大國當時的航空技術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攻關新型戰鬥機引擎和機身結構的地步。

於是小組成員便把目光盯上了殲7II,計劃在它的基礎上研發出更先進的型號,也就是現在的殲7III。

從外形上看,殲7III和殲7II幾乎沒有什麽區別,但是它在很多細節上進行了大振幅的改進,比如說換裝了更先進的發動機,機身結構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可是由於技術水平有限,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解決新發動機與機身結合時出現的問題,雖然反復試驗,但是總是無法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航空工業部決定停止對殲7III戰鬥機的研發,將精力轉移到殲7IIA和殲7M上面,這才避免了一場國際信譽危機。

殲7系列的建議

殲7系列的成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智慧和靈活應變的體現。在航空工業面臨重重挑戰時,選擇了與時俱進的策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你覺得在航空領域,借鑒與自主研發之間該如何平衡?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別忘了點贊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