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吃了回頭草,50多架殲11B戰機,為什麽比殲16戰機,更年輕?

2024-12-18軍情

當我們聊到中國空軍的新型戰機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殲-20隱身戰鬥機,或者是技術先進的殲-16多用途戰機。然而,2017年,一批已經停產的殲-11B戰鬥機卻重新復產,引起了不小的關註。更讓人意外的是,這批復產的殲-11B竟然被稱為比殲-16還「年輕」的戰機。

時間回到1990年代。當時,中國空軍的戰機裝備水平說實話有點尷尬——落後、老舊,遠遠無法滿足現代化防空作戰的需求。要想守住自己的領空,必須有更先進的戰鬥機。於是,蘇聯的驕傲——蘇-27SK戰鬥機進入了中國的視線。

蘇-27SK是什麽概念?當時,它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戰鬥機之一,航程遠、載彈量大、機動效能出色,是蘇聯空軍的絕對王牌。引進蘇-27SK不僅是中國空軍實力的跳躍,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技術學習。後來,中國拿到了蘇-27的生產線,自主制造出了殲-11A戰鬥機,但問題也隨之暴露:技術不過關,效能不足,遠沒有達到蘇-27的原生水平,最終只生產了105架,遠遠低於當初計劃的200架。

前車之鑒告訴中國航空工業:要走向強大,不能一味依賴「舶來品」,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因此,從2007年開始,國產化升級的殲-11B戰鬥機正式定型。

殲-11B對比殲-11A,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全面國產化,包括航電、雷達系統、發動機等關鍵裝置都換成了國產技術。此外,殲-11B還具備更強的機動效能和打擊能力,使它成為了當時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主力機型。從2007年到2016年,殲-11B的生產數量超過了300架。可以說,它撐起了中國空軍重型戰鬥機的半壁江山。

然而,時代在進步。隨著殲-16多用途戰鬥機的橫空出世,殲-11B的生產線在2016年暫時停產。畢竟,殲-16不僅效能更強大,還具備更先進的電子戰能力和空地打擊能力,在現代化戰爭中有著更廣泛的適應力。

本以為殲-11B的故事就此結束,沒想到2017年,它卻短暫復產了。這又是為什麽?

答案很簡單:軍隊擴編,裝備跟不上。

2016年,中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國防和軍隊改革。空軍部隊從「航空師」改編為更加靈活高效的「航空旅」,不僅規模擴大,裝備需求也隨之猛增。但問題是,殲-16雖然效能優越,但技術復雜、生產周期長,無法在短時間內滿足快速擴編的需要。於是,空軍選擇復產經過技術改良的殲-11B,用來填補短期戰機裝備的缺口。

這裏很多人可能會問:殲-11B和殲-16到底有啥區別?

殲-16是殲-11的深度改進版,它不僅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擁有更先進的航電系統和電子戰能力,空地打擊能力尤其突出。此外,殲-16還能掛載多種新型精確制導武器,是真正的「全能型」戰鬥機。

相比之下,殲-11B雖然在雷達和航電上有所改進,但在技術上還是遜色一籌。即便如此,經過升級改良後的殲-11B-2(也叫殲-11BG),整合了一部份殲-16和殲-11D的技術,使它具備了更強的作戰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麽,復產的殲-11B看起來更「年輕」,但效能並不完全等同於殲-16。

除了空軍,殲-11B還被裝備到了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近海防空任務。但隨著中國海軍的戰略重心向遠洋發展,殲-11B顯然無法滿足艦載作戰的需求。於是,海軍更青睞能夠上艦的殲-15,甚至正在等待下一代隱身艦載機的到來。

也就是說,殲-11B在海軍的角色逐漸邊緣化,但在空軍,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老將」。

殲-11B的故事,其實是中國航空工業從模仿到自主創新的一次蛻變。從引進蘇-27,到自主改良殲-11B,再到殲-16、殲-20的橫空出世,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已開發國家上百年的航空工業發展之路。

當然,復產的殲-11B也讓我們看到,軍隊的裝備發展不一定追求「最先進」,而是要講究實用性和平衡性。先進的殲-16、殲-20固然好,但在快速擴編的背景下,經過升級改良的殲-11B依然能發揮重要作用。

從殲-11A到殲-11B,再到復產的升級版殲-11BG,它不僅是一架戰機,更是中國航空工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見證。復產殲-11B並非「退步」,而是中國空軍在特定時間下做出的務實選擇。

未來,隨著更先進的殲-16和殲-20逐步普及,殲-11B的任務或許會逐漸減少。但現在,它依然在祖國的藍天上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