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每平方炸70次,打誌願軍比打二戰還難,美國國會:這仗還怎麽打?

2024-07-30軍情

在北韓戰場的深秋時節,一場從沒出現過的戰役在金化郡的五聖山區域悄悄進行。1952 年 10 月,範弗裏特將軍率領的第 8 集團軍跟中國誌願軍在這片古老的地方打仗的時候,誰都沒料到這場戰鬥會讓全世界震驚。上甘嶺,這個不顯眼的小山頭,很快就變成了軍事史上讓人忘不了的名字。在這兒,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得挨 70 次炮彈轟炸,這個數位遠超二戰期間任何一場戰役的想象。

在隨後的 44 天當中,美軍朝著這塊僅有 3.7 平方公裏的地方發射了超出 190 萬發炮彈以及 5000 多枚航彈,想要憑借絕對優勢的火力把中國誌願軍的防禦完全給摧毀掉。但是,結果卻讓人想不到。面對這般兇猛的炮火,誌願軍仍舊頑強地進行抵抗。在華盛頓,這場戰役的訊息引發了極大的轟動。美國國會裏,議員們被這場戰役的消耗情況給驚到了。36 萬發炮彈的這個紀錄讓人吃驚不已,這樣的數目不但超過了戰術的需要,更是財政方面的沈重負擔。

1951 年春天的火海作戰方式

1951 年春天,北韓半島又打起仗來了,中朝聯軍跟聯合國軍的沖突迎來了新高峰。這時候的一系列戰役,後來都叫「五次戰役」,意味著雙方在戰略和戰術方面有了重大改變。在這一連串的沖突裏,美軍第 8 集團軍的第 2 師特別重要,尤其是在 983 高地的戰鬥中,他們執行了範弗裏特將軍的「無限開火」命令,這個命令毫無疑問給後面的戰鬥確定了方向。

第 2 師的炮兵,在師長拉夫納的帶領下,對 983 高地展開了密集炮擊。這次炮擊的規模和力度,在之前的戰役裏很少見。炮兵連著好幾天,日夜不停發射炮彈,炮火幾乎就沒斷過。按照命令,他們對北韓人民軍指定的陣地進行了覆蓋式轟炸,想憑借超強的火力快速打掉敵軍的抵抗力量。

炮彈跟下雨似的落在 983 高地上,爆炸聲此起彼伏,把原本安靜的山地弄成了一片火海。炮擊帶來的極大破壞力,讓高地上的北韓人民軍遭到了嚴重打擊,傷亡人數很快就增多了。後來一統計,983 高地上的北韓人民軍傷亡超過一半,這對守軍來講絕對是個沈重的打擊。

不過,這種「火海戰術」雖說短期內戰術上成功了,可代價大得嚇人。第 2 師短短 9 天就用光了 36 萬發炮彈,這數量大大超過了常規戰術預計的使用量。炮彈消耗得這麽快,連後勤供應部門都壓力山大,得不停地調動資源,好讓前線的炮兵部隊能保持火力。

戰術所帶來的消耗及相關反思

短短 9 天,36 萬發炮彈就用光了,這不管是在美國軍史上,還是整個軍事史上,都是讓人特別震驚的數位。這麽大規模的炮擊,平均每天能打出約 4 萬發炮彈,這可比美軍陸軍炮兵戰術規定的彈藥使用量多多了,完全超出了常規軍事理解的範疇。

咱們回過頭來看二戰時候的太平洋戰區,美軍在硫磺島戰役裏的炮擊確實挺猛,可不管是規模還是持續的時間,都跟 983 高地的戰鬥差得遠。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炮擊的支援主要靠海上艦隊,像 6 艘戰列艦、5 艘巡洋艦還有 16 艘驅逐艦一起開火。就算是這樣,硫磺島上的炮擊也就持續了 3 天,每天炮彈的使用量也比不上 983 高地戰鬥。

983 高地戰鬥裏彈藥的消耗,要是照這樣的規模去算,理論上講,足夠美軍打四次像硫磺島那樣的戰役了。這一比,不光體現出 983 高地戰鬥彈藥消耗得嚇人,還從側面反映出韓戰的時候,美軍在戰術的選擇和戰鬥的強度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另外,這種從來沒有過的彈藥消耗把後勤補給方面的巨大難題給暴露出來了。要保持這樣的炮擊力度,美軍只得調動好多物資和人力,不停地從後方把炮彈運到前線。這不光是對物流能力的極度考驗,也是對美軍後勤支持系統效率的重大檢驗。每一發炮彈的運輸和補給,都得經過仔細的安排和排程,保證前線的火力不會因為物資延遲而受影響。

因資源消耗產生的疑問

這場戰略意義不太突出的戰役,所消耗的炮彈價值多達 1 億美元以上,當時在美國社會和政治圈裏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和質疑。在戰後對歷史進行回顧時,這場炮擊行動不光變成了韓戰中一個備受爭議的點,還體現出冷戰背景下軍事策略跟政治決策之間的緊張態勢。

這一資訊傳回到美國本土後,各界對這一消耗的反應又復雜又多樣。在美國國會裏,這事兒成了好多議員討論的熱門。一方面,支持軍事行動的議員覺得,這種大規模炮擊很有必要,能體現出美軍對戰場的絕對掌控力,還有面對共產主義擴張時的決心和力量。但是,另一方面,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大。好多參議員和公眾人物開始懷疑這麽高強度炮擊的戰術用處,他們說,就為了一個戰略意義不咋明顯的小山頭,花這麽多物資和錢到底值不值。

隨著討論不斷推進,這次炮擊行動不光被當作一種軍事舉動,還變成了評估美國在北韓半島戰略安排和全球冷戰策略的一個例子。在國會舉行的聽證會和辯論裏,議員們著手審查韓戰裏美軍的戰術抉擇,還有這些抉擇背後的戰略道理。有一些議員表示,美國得更小心地思考在國際沖突中的軍事參與辦法,還有這些參與行為對美國長期的國際地位和國內經濟產生的影響。

中國誌願軍的應對辦法和成長情況

在韓戰那種殘酷的情形裏,中國誌願軍碰到了從來沒遇見過的難題。美軍的火力特別猛,炮擊的密度又高,特別是在 983 高地打仗的時候,這就讓誌願軍得想辦法應對,好減少大量的傷亡。在這樣的狀況下,誌願軍指揮部顯示出了很不一般的適應本事和創新想法,很快從國內調來了工兵隊伍,開啟了一個既大膽又繁雜的軍事工程:大範圍挖掘坑道系統。

這些坑道不但往地下挖得很深,還彼此相連,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網路。這個網路裏不但有士兵住的地方,還有指揮中心、醫療站,以及存放武器和彈藥的地方。坑道在設計的時候,把通風、排水還有緊急撤退這些需求都充分想到了,這體現出誌願軍在地下工程上有著很強的專業性和創新能力。特別重要的是,這些坑道給士兵弄了個相對安全的躲災地方,很有效地讓直接的炮火傷害降低了。

靠著坑道戰術,誌願軍能在美國軍密集的炮火當中保住生存和作戰的能力,哪怕在地面戰鬥不占優勢的時候,也能趕緊撤到地下,有條有理地進行防禦和反擊。這一戰術用得很成功,讓誌願軍在高強度炮擊下的生存能力和戰鬥效率大幅提高。有統計顯示,憑借坑道戰術,誌願軍大概減少了 80%的傷亡。這個數位太驚人了,足以說明坑道戰術在實際打仗的時候很有用。

關鍵的是,這坑道戰術成功用起來,不光那時讓誌願軍有了很強的生存和反擊本事,還給後續打仗攢下了可貴經驗。坑道戰術被廣泛運用,以至於在後面的戰鬥裏,就算碰到更猛的炮擊跟空襲,誌願軍也能很好地護住自己,少些傷亡,並且維持住戰鬥力。

另外,坑道戰術的運用改變了戰場的戰術局勢,讓美軍不得不調整他們的戰術和戰略部署。由於地下坑道很難直接攻擊,美軍只得去尋找新的打擊辦法和戰術,這毫無疑問增大了戰爭的復雜程度和不確定性。

上甘嶺戰役的悲烈和堅守

1952 年 10 月,韓戰掀起了新的高潮。在金化郡的五聖山一帶,範弗裏特將軍帶領的第 8 集團軍跟中國誌願軍激烈開打,這場仗後來叫做上甘嶺戰役。這一戰役不光持續了足足 44 天,還由於打得激烈、戰術特別,成了韓戰裏具有標誌性的事件。

在這場戰役裏,美軍把他們在火力方面的壓倒性優勢給展現出來了。就沖著僅僅 3.7 平方公裏的上甘嶺誌願軍陣地,美軍就發射了超出 190 萬發炮彈,還有 5000 多枚航彈,這樣的數量在當時的軍事行動中從來都沒出現過。轟炸特別密集,上甘嶺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平均得挨 70 發炮彈的打擊。這種密集的炮火差不多把上甘嶺上所有的東西都給炸平了,不管是建築、掩體,還是生命體,在這狂猛的火力之下全都變成了塵土。

不過,就算遭受這麽猛的炮擊,中國誌願軍竟然表現出了讓人難以相信的堅韌和頑強的抵抗能力。憑借地形以及提前準備好的防禦辦法,像反斜面戰術,誌願軍順利擋住了美軍一次次的進攻。反斜面戰術呢,就是借助山體自然傾斜的特點,修建防禦工事,讓敵軍直接射擊難上加難,這個戰術在上甘嶺戰役裏被充分運用和證實了。

另外,誌願軍戰士在這般極端狀況中的鬥誌,也特別讓人難忘。天上不停往下落炮彈和航彈,他們照樣守著陣地,靠著每一處能用的掩體去抵抗。就算陣地被炮火連著轟炸,他們還是能夠很快重新組織防禦,接著跟美軍對抗。

在這 44 天的戰役裏,美軍火力雖強,可一直沒能完全占領上甘嶺。

【美國的軍事研究者到現在都沒搞明白:上甘嶺為啥打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