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四大國家取消蘇35訂單,西方實作目標:圍困俄羅斯航空產業

2024-05-18軍情

俄羅斯的蘇35戰機被宣稱為「4.75代」機型,這個命名在技術代數上略高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四代半」戰機。自從俄烏沖突開始,已確認有7架蘇35戰機被擊落或墜毀。如果加上俄烏戰爭前一架在表演中墜毀的蘇35,總損失達到了8架。蘇霍伊公司已向俄羅斯空天軍交付約120架蘇35,除去8架表演隊飛機,目前實際服役的約為104架。相比之下,中國人民解放軍自2016年起服役的殲16戰機,雖然比蘇35晚兩年,但其生產總量已超過300架。

關於中國購買蘇35的多種說法,因為解放軍已經擁有蘇35以上效能的飛機。無論是當時正在試驗或即將服役的殲20和殲16,還是已經服役的殲10C,效能都優於蘇35。至於殲10B戰機的推力向量驗證機,其最終表明使用的推力向量技術並非來自蘇35的117S引擎,而是與歐美的推力向量技術方案更相似。至於航電系統和飛彈系統,同樣被認為沒有參考價值,包括一款聲稱射程可達400公裏的超遠端空空飛彈,中國也未采購。分析人士認為,中方訂購48架蘇35可能是為了支持俄羅斯航空工業,當時俄羅斯航空業缺乏海外訂單,經營狀況堪憂,若其解體,則無法有效抵抗北約的空中威脅。

俄羅斯航空工業自蘇聯解體後一直處於不理想狀態。一方面,俄國內的訂單非常有限,不足以支撐龐大的軍工企業及其下遊企業。另一方面,國外市場主要依賴俄羅斯的部份配件進口,如發動機和飛彈,整機出口非常少。俄政府為了支持國內工業,采取了「自消化一部份,出口消化一部份」的策略。但俄航空工業的下滑速度很快,即使是與中國的兩個團的訂單,由於第二批24架無法生產,導致計畫拖延,最終被中國取消,僅有24架最終飛抵中國。與中國類似的情況還包括其他幾個國家,如印度、印尼、伊朗和埃及,其中埃及、印度和印尼的訂單已經完成,但也因美國幹預而被取消。

西方國家和美國的目標是透過阻礙俄羅斯軍用飛機的外貿,從而削弱其航空工業。目前看來,這一策略已經取得了效果。在西方國家的一系列制裁下,俄羅斯甚至已經失去了研發第五代戰機的能力,並且無法保持生產高效能戰機的基礎。蘇57戰機是俄羅斯工業能力的極限象征,不論是技術水平、機載裝置還是生產工藝,均不及中美歐等國家的水平。